陳亞男 浙江財經大學
在全面深入實施新醫改的大背景下,高校學生醫療保障打破傳統公費醫療制度的限制,將高校學生群體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范圍,建立全新醫療保障制度,怎樣解決高校學生醫療保障問題,適應新醫改的需求與趨勢,這是政府與學校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必須加強分析與探究。
(一)財政投入不足。政府是公共事業組織者、社會管理者,在高校學生醫療保障改革與發展中擔負重要責任,但因政府財力有限,導致對高校學生醫療保障的資金投入不足[1]。盡管新醫改將高校學生群體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保范圍,從整體上實現醫療保障的廣覆蓋,但高校學生和普通城鎮居民存在顯著差異,不管是健康狀況還是年齡結構均存在特殊性,籠統對待有失偏頗,不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對其有序發展極為不利。
(二)忽視醫療救助。高校學生的醫療救助隨意性較大,更多的是通過愛心捐助、慈善募捐等方式體現,當學生不幸患上重病時,公共募捐的救助方式凸顯弊端,因為這是事后措施,難以應對緊急情況,并且愛心募捐的不確定性很大,往往杯水車薪,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高校學生群體中還有部分學生來自貧困、特困家庭,忽視醫療救助嚴重阻礙醫療保障的完善。
(三)醫療水平不高。高校醫療機構是解決學生基本醫療需求的主場所,但大多數高校醫院的醫療水平與服務意識都處于薄弱狀態,影響學生疾病預防與醫療救治效果,致使高校學生醫療保障流于形式,甚至變成一句空話。
(一)增加公共財政投入,完善學生醫療保障體系。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健康意識越來越強,高校學生逐步增大對醫療保障的需求,但醫療費用剛性增長是無法避免的,政府投入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2]。如在全球衛生總花費中,中國只占據約2%,并且在中國GDP中衛生總費用只占據約5%的比例,和其他國家特別是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必須及早改善。第一,增加對高校學生醫療保障的公共財政投入,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科學劃分財政比例,統一制定高校學生的醫療保障標準,強化財政轉移支付,實現全面覆蓋、適度保障,擴大高校學生醫療保障范圍,同時提高保障標準,建立健全醫療補助制度、繳費減免制度。第二,增加對一些高校的投入,幫助高校提升醫療機構診療水平,完善校醫院基本醫療設施。第三,投入部分財政資金,從宣傳政策、規范管理、提高服務意識、建設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等方面努力,進一步健全高校學生醫療保障體系。第四,完善醫療基金體系,委托專業的保險機構負責管理、運作高校學生醫療基金,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避免基金被侵吞或挪用。
(二)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完善學生醫療救助制度。針對高校學生醫療保障,應積極尋求社會力量的支持,完善醫療救助制度,把貧困生納入社會救助范疇,同時發展公益慈善,建立重大疾病救助基金,讓高校學生獲得社會援助。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應優先考慮特困生與重大疾病患者的醫療保障。即高校在設計學生醫療保障制度時要充分考慮特困生,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使其享受醫療保障,不因患病而不斷加重家庭負擔,不至于失學;針對重大疾病患者,即便他們家庭條件不差,但醫療費用支出巨大,很容易因病致貧,要重點考慮。如高校可將政府下撥的每一名學生60元的醫療保障費用中拿出45元發放給學生,用于日常門診醫療;每一個院系可在每一年上報約8%的特困生,由個人承擔校內外門診費用的25%~30%,其他部分可從學校留下的每人15元當中支出,因為對高校有一到兩萬學生來說,總額約20~40萬,足以保障其醫療需求。另外,應統籌安排醫療經費,由個人自付缺乏可保性的門診醫療費用,其他費用由政府撥款、學生按比例報銷,超出部分申請救助基金,減少醫療經費與資源的濫用[3]。同時專門設立大病患者、特困家庭的醫療保障基金,政府承擔一定的比例、社會慈善捐助、學生自愿互助,同時引導高校學生積極參與商業保險,補充社會醫療保障,分散風險。
(三)發揮醫療機構作用,提高高校醫療服務水平。高校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患病以感冒為主,很少患大病,校醫院應基于學生患病情況進行統計,掌握常見病,引進針對性的新設備、新技術,培訓醫務人員,提高醫療工作效率與服務水平。如高校醫療機構要加強預防保健,做好學生健康教育工作,印發學生醫療保障問題的問答小冊,無償發給學生;宣傳醫療衛生知識,定期提供免費體檢;培養學生良好生活方式與習慣,增強防病意識;根據學生患病情況合理分配醫務人員,如果學生患小病要及時有效治理,預防小病被拖成大病;提高急救能力,只要高校學生在學校發生急診,第一時間通常是被送進校醫院,因而急診室醫務人員的水平直接關系學生生命安全,應第一時間控制病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不定期檢查高校衛生狀況,預防發生傳染性疾病,應定期給學生發放消毒水,清理宿舍,避免產生疾病;不定期抽查餐廳衛生情況,確保飲食安全。
結語: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對國家今后的發展有直接影響,完善建立高校學生醫療保障體系對國家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政府與學校等在實踐中務必要正視政府財政投入不足、忽視學生醫療救助、高校醫療機構醫療水平不高等問題,注意增加公共財政投入,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同時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完善高校學生醫療救助制度,尤其是高校醫療機構應充分發揮醫療保障作用,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推動高校學生醫療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