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坤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隨著外貿經營權的完全放開,失去外貿壟斷權的國有外貿公司發展會面臨著各種挑戰,如果國有外貿公司仍舊故步自封,公司的經營勢必變得舉步維艱。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機制是最佳的資源配置方式已經得到理論證明和實踐驗證,只有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才能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國家多外貿經營權進行下放,民營、外資等企業都擁有獨立的出口權。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對外貿經營權進行了全面下放,國有外貿公司在外貿領域以前享有的各項優惠政策或特殊待遇不復存在。習慣于聽從安排,不需要有任何主見,只需要全心全意完成國家下達的各項指令性計劃的傳統外貿公司,一下子被推入“自主經營”的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在毫無任何自我規劃能力的情況下,其生存危機可想而知。
隨著外貿經營權登記制的實施,河南省政府為了提升本省的外貿地位,鼓勵實施全民外經貿戰略,在該戰略的指引下,河南省外貿經營主體由過去的不足百家一下子增加到上萬家,形成了千軍萬馬和螞蟻雄兵都做外貿的局面,形成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1991年河南省對外貿易總額中的85.8%均為出口,其中國有外貿公司出口占80.7%;2009年,河南省出口73.47億美元,其中國有企業出口只占31.80%;到2017年,河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中,國有外貿企業占比不到10%。
河南最早的二十多家國有外貿公司,計劃經濟階段因政策性虧損合和自身經營不善產生了大量的債務,據有關數據估計,截止2003年底河南最早的這些省級國有外貿公司總統資產負債率高達106.5%。同時隨著國有銀行向“自負盈虧”的商業銀行轉型,銀行風險管理的意識和手段不斷提高,許多銀行已將純粹的外貿公司列入限制發展的對象。國有外貿公司經營中遇到資金緊張時,只能采取相互擔保的方式向銀行申請貸款。這種互相擔保貸款的融資模式會因其中一家相關企業的資金問題,而產生連鎖反應,使其他數家外貿公司受到牽連,可能使得原本還能維持經營的公司因為或有債務的影響陷入停滯狀態。
外貿人才是專業外貿公司的核心資源,隨著外貿經營主體的增加,對該核心資源的爭奪必然激烈。由于受歷史原因的影響,國有外貿公司在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方面一直較弱,企業的慘淡經營更使自身無力也無瑕制定科學合理的留人用人機制,業務骨干們帶著業務離開了,自己創業或者到福利待遇更好、更有發展前途的外資企業。
目前,河南國有外貿公司由于因業務骨干的離開,公司幾乎全部的自營業務都被帶走了,公司只能靠為其他經營主體提供掛靠業務服務和代理服務勉強維持經營。河南的國有外貿公司在改制階段,絕大多數都是采取“取子舍母”式的分離改制,優良資產都留給了新成立的子公司,母公司背負起所有的歷史遺留包袱,而子公司的優良業務又被骨干人員獨自占有或者帶離公司,留下了一個空殼子公司,給母公司帶不來任何回報,不堪重負的國有母公司經營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國有資產也在這種歲月蹉跎中消磨殆盡。
河南國有外貿企業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把握住貿易價值鏈的戰略性增值環節,沒有認真的從企業自身條件出發,分析在經營上的競爭優勢和劣勢以及存在的原因,沒有集中企業的優勢資源和能力,擴大在貿易價值鏈上的參與環節。在國家統包階段,企業沒有發揮自主的空間,在“抓大放小”政策引導下,上面和總公司脫鉤,下面和生產基地脫鉤,這些基地是多年培育起來的,花費了巨大的成本,就這樣無情的放棄了,不僅是巨大的浪費,而且在短時間里再想恢復和重建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非常可惜。
掛靠經營最早產生于從國有專業外貿公司游離出來的外貿個體戶,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外貿經營權被國有外貿公司壟斷,國有外貿公司中的個別骨干人員,感覺自身的貢獻與公司給與的回報嚴重不對等,但是又因外貿壟斷權的原因,自己又不能單干,所以就出現了將自己談成的外貿業務拉出去掛靠以獲取更多利益。
外貿經營權完全下放后,外貿經營的門檻被完全鏟平,掛靠業務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更加活躍,與出口退稅制度沒有改變密切相關。在我國,只有進行一般納稅人資格登記后,才能辦理正常的出口退稅申請,很多有出口需求的中小型企業不滿足一般納稅人的認定資格,也就不能自行申報出口退稅,即便是對于滿足一般納稅人的認定資格的出口企業,如果出口規模不大的情況下,通過掛靠比自行申請付出的成本還低,所以很多企業選擇找一家老牌的國有外貿企業進行掛靠。另一方面,對于國有外貿公司來說,自營業務被紛紛帶走,不得不靠自身具有豐富的外貿出口經驗這塊招牌來開拓代理業務。但是,規范的代理業務在河南很少見,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采取代墊款項、降低代理收費等不規范的操作爭搶業務,為掛靠業務提供了強勁成長的機會。
河南國有外貿公司形式上都進行了產權改革,實際上,公司內部的治理機制、管理機制等與改制前幾乎一樣,這種“新瓶裝舊酒”的改革,對企業的發展沒有任何的有利推動。比如,在管理機制中人才選拔方面,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仍舊是由政府主管部門直接任命干部或指派,往往出現“外行領導內行”,越管越糟糕。
另一方面,由于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人口大省,人均收入在全國歷來都是非常低的,國有企業的普通職工薪資收入本來就不高,即便是投資入股成了企業的股東,由于持股比例太低,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由職工組成的職工持股會也是形同虛設,對企業的治理層、管理層起不到任何監督作用,企業的內部制衡機制完全失效。
政府的角色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市場公平的維護者,企業的角色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者,在資源配置時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各司其職,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政府應把自己的職責放到如何為所有經營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為它們搭建信息共享的平臺,以提升供求雙方溝通的效率、降低尋找的成本。
在當下信息技術極度發達,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河南省的國有外貿企業和其他有出口需求的經營主體各自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如果能夠相互聯合,可以實現優勢共享,所以,國有外貿企業可以審時度勢選擇工貿結合的發展道路。
工貿結合的方式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選擇,針對大型生產制造型企業,可以采取為人生產企業所生產制造的產品為中心的合作模式,在該模式中,國有外貿企業利用擁有的外貿渠道等資源為該產品量身定制宣傳、推廣方案,以實現該產品快速進入國際市場的目標;針對產品生產流程簡單的中小型生產制造企業,可以采取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主的合作模式,在該模式中,國有外貿企業利用外貿銷售渠道等收集、分析、整合信息,對合作的生產型企業進行產品升級的引導,以及新型產品開發的指導,幫助生產型企業的產品實現產銷對路,提升利潤空間。
河南省的國有外貿企業應當從不規范的掛靠代理中走出來,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利用自身豐富的外貿經驗優勢以及擁有的外貿銷售渠道等,對內,為國內有出口需求但并不擅長國外銷售的生產制造型企業,除了幫助其進行外貿談判、簽訂外貿合同、商檢和報關等,還可以為其提供國外市場產品需求信息、國外同行發展狀況等;對外,為國外客戶適時的提供國內最新的市場信息以及同類商品國內供貨商在產品質量、生產能力等方面的評估資料,幫助國外客戶依據其生產計劃制訂最優質的材料或成品的國內供應商,并協助他們做好后續的品質跟蹤、管理等工作。
改革40年來,河南國有外貿公司在困境中一直掙扎,這也說明改制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問題。筆者相信,多難興業,經過復雜曲折的改革實踐磨煉,河南國有外貿會吸取經驗和教訓,用全新的視角和理念,開拓創新,謀求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