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彧菲 李祖玉 丁燕
云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在這個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類似于芝麻信用的數字化信用評分體系有著越來越多的運用,螞蟻借唄、花唄,免押金騎車、租物、住宿等,方便快捷,深受大家的喜愛。為了研究云南省數字化信用評分體系發展狀況,我們分別對云南省的城市和鄉村進行問卷調查,城市的地點為云南省昆明市同德購物中心和北辰地鐵站附近,農村地點為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大莫古鎮、石林縣西街口鎮、德宏州盈江縣平原鎮。由于數字化信用評分體系屬于新鮮事物,年輕人對其接觸較多,所以本次我們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城市和鄉村中的年輕人,共獲得有效問卷89 份,其中城市問卷43份,鄉村問卷46份。
1.數字化金融服務使用程度概況。在數字化金融服務中,城市每周使用網絡平臺進行支付、轉賬次數在7次以上的人數占比55.8%,而鄉村的僅占21.7%。城市49%的人有銀行貸款,是鄉村有銀行貸款人數比例的兩倍多;城市有網絡貸款的比例約是鄉村的1.5倍。
2.總體信用意識及對傳統征信了解情況。城市居民認為信用狀況對生活影響非常重要的比例更高,鄉村居民中仍然有少數人認為信用狀況對生活影響一般重要或不重要。20.9%的城市居民知道央行有征信系統在收錄信息并且十分了解,而鄉村卻沒有人十分了解央行征信系統。
3.數字化征信體系的了解及運用程度。城鄉居民已有超過一半的人會主動了解數字化征信,但鄉村居民中仍有21.7%的人不知道數字化征信,約為城市居民比例的兩倍。運用方面,城市居民對共享產品(單車、充電寶、雨傘等)和辦理簽證的需求比鄉村居民更大。城鎮居民有超過70%的人想知道哪些行為會影響自己的信用評分,而鄉村居民中仍然有人對數字化信用評分持不在乎態度。
1.基礎設施薄弱,居民受教育程度低。交通不便、互聯網普及程度低、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持有比例不高,且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會對新事物產生抵觸情緒,能力也會受限。“硬件”和“軟件”的同時缺失,導致鄉村居民對數字化征信較為陌生,城市和鄉村存在著明顯的“數字鴻溝”現象。
2.受到正規金融排斥,數字化金融服務使用少。農村落后的經濟使得金融機構遠離農村市場,長期以來壓制了鄉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受經濟和商業狀況的限制,鄉村對現金依賴高,對數字化支付、線上轉賬、網絡借貸等數字化金融服務使用較少,這又導致鄉村居民了解數字化信用評分的動機較弱。
3.信用意識淡薄,對傳統征信了解少。鄉村地區總體上信用意識淡薄,對“信用”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且對央行傳統征信的了解較少。這與過去我國對農村扶貧,政策宣傳不到位有關,讓部分農戶模糊了政府“補貼”和“貸款”的界限,造成農戶信用意識缺失。
4.數字化征信運用不足,場景單一。鄉村居民在共享產品(單車、充電寶、雨傘等)以及辦理簽證這兩項上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異。同時,對于數字化征信未來的運用,鄉村居民在優先辦理信用卡并適當提高透支額度、免簽證出國旅游、婚戀網站引入“芝麻分”等方面意識較弱,可以看出數字化征信的運用場景還較為單一,使其較難體會到數字化信用評分體系帶來的便捷。
1.征信發展是重點,教育、基建要先行。對于互聯網的建設,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完善農村地區網絡接入設備,加強對農村的互聯網網絡培訓教育,促進農村互聯網發展。對于教育,在保障義務教育下,針對年輕人政府應加大金融知識的培訓力度,擴大金融知識普及的深度和廣度。
2.信用意識必須提,“睜眼”才能尋便利。針對加強鄉村征信宣傳工作措施:建立農村地區征信宣傳工作站,使農村征信宣傳培訓經常化,征信宣傳長期化;聯合地方政府、多方組織機構等開展適合農村特點、形式多樣的信用及相關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取得當地政府、村委會、學校、新聞媒體等的協助,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為農村征信宣傳出謀劃策。
3.普惠金融來帶路,金融機構走下鄉。在普惠金融的政策實施帶動下,政府應積極引導各類資本建立小微金融機構,引導新型小微金融機構規范、健康發展,進一步健全“三農”金融服務體系;健全信用體系,完善企業、農戶以及個人信用記錄和基本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規范工作。
4.時代在走大數據,數字征信不可少。數字普惠金融在提升金融可獲得性、降低服務成本的同時,為各階層和群體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驅動數字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加強征信體系建設,建立信息安全長效機制,實現創新和風控的平衡。政府應該完善我國的征信體系標準化建設,有效促進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