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敏 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
現如今,理財這個概念已被眾所周知,簡單而言,理財是指個人或企業對其資產的一項管理活動,主要是為了實現個人或企業財產的增長。通俗而言,就是一個人或者企業的現金及存款管理。
對于正處于重要學習時期的中學生,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對他們形成良好人生觀、價值觀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對其以后的成長發展也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良好的理財習慣能夠對中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在學習為主的情況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一些理財方法,將不理性的消費轉化為理財,不僅可以遠離拜金奢侈以及攀比等不良習慣,還會對其日后的學習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良好的理財觀念能夠增強中學生的責任心,提高他們的責任感。比如有的中學生將平時的零花錢以及過年的壓歲錢積攢起來,將其存入銀行卡中,并轉入支付寶內,通過支付寶中的余額寶獲取利息收入,除此之外并利用支付寶內推薦的理財產品進行分析,尋找別的風險低收益穩定的理財產品進行適量購買,從而達到合理理財,獲取收益,收益雖少但是建立了正確的理財意識和正確的理財價值觀。
(一)理財能力薄弱。通過對身邊同學理財習慣的調查,我們發現,長期以來,家庭和學校在理財教育上不夠重視,大多數同學基本上沒有理財的概念。盡管中學生大多擁有一些可以自己支配的金錢,但他們理財知識薄弱,因此,大多數同學僅僅是把零用錢存入銀行獲得利息。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同學過于大膽,挑選收益比較高、風險較大的理財方法,例如購買期貨、股票等,使自己受到損失。
(二)整體消費結構不合理。隨著社會進步,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消費的不斷增加,中學生作為家庭的重要組成人員,他們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具體表現為中學生基本消費占據家庭總消費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其中部分中學生為了追求時尚,滿足自我的虛榮心,不顧自己的經濟能力,消費過度,從而使得中學生形成不合理的消費結構。
(三)消費行為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伴隨著家庭經濟狀況越來越好,作為家里的獨生子女,中學生可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部分家長為了使孩子不受他們所受的苦,在物質方面給予孩子最大的滿足,為孩子準備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作為心智還并未完全成熟的中學生,由于物質條件較好,極易在某些方面產生攀比心理。
此外,在某種程度上,中學生消費習慣也會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例如,某些家長在支出方面大手大腳,從不考慮資金的合理使用,這樣就會對還未成年的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使得他們難以形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同時,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也會使得中學生理財觀念趨于不正常。
(一)作為獨生子女受到溺愛。作為家里的獨生子女,中學生可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部分家長為了使孩子不受他們所受的苦,對于他們的各種需求都會盡量滿足,使得他們不知道賺錢的來之不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中學生“花錢大手大腳”的行為。
(二)網絡及通訊設備的發展。隨著科技進步,各種通訊設備的普及,中學生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觸外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盲目追趕時尚潮流的習慣。
(三)中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中學生作為十多歲的孩子,思想還未完全成型,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從而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形成一些不良的消費觀念,與良好的理財習慣背道而馳。
(一)家庭(內部)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間里,家長作為孩子的主要陪伴者,在培養孩子理財習慣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應該避免孩子被過度寵愛,同時,家長們應使得中學生建立合理的理財觀念,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使孩子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進而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為自己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家長還應該和孩子一起制定收入-消費計劃表,通過簡單的梳理,使得孩子認識到自己每一筆錢的來源及用途,從而為其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打下基礎。在周末或節假日時間,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紅色革命基地領略革命風采,使孩子體驗革命生活,錘煉其心性,鍛煉其身體,培養孩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二)學校(外部)對中學生進行理財習慣培養。學校作為培養人才、教書育人的地方。在開展中學生高考教育課程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學生在理財方面的培養,使學生多方面發展,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將廢舊的書籍或者紙張收集起來,將其賣到廢品回收所,同時將售賣所得全部收入用以購買其他類型的書籍刊物,用這種方式來緩慢培養學生良好的理財觀念,從而為學生形成健康的理財習慣打下基礎。
(三)中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正確的理財習慣。在有興趣的基礎上,中學生應自己學習一些基礎的財產記錄方法,例如每天記賬、每月編制收支平衡表等,通過記錄每筆賬目,查看和分析以前消費記錄,分析自己的消費結構。同時,中學生還應從點滴小事中做起,勤儉節約,不過分高估自己的經濟能力、消費能力,從而貫徹實行良好的理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