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信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
“征信”源于《左傳》:“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其中所提到的“信而有征”即為可驗證其言為信實,或征求、驗證信用。征信是通過對信用資源的采集、分析、整理和對外提供服務,最終實現共享信用信息,成為提升管理水平的最有效制度之一,達到了提供決策參考、降低交易風險的目的。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構建社會征信系統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1.構建社會征信體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征信體系相對落后,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信用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信用環境和經濟環境中社會信用缺失的現狀形成了鮮明的矛盾,市場機制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基礎性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這種環境影響下,加快構建符合與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征信體系,成為我國改革經濟增長模式的重中之重。
2.構建社會征信體系是防范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必要條件。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內容。伴隨著傳統經濟的結構調整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國際金融也展現了全新的面貌,我國在進行全面改革和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出現了新的課題。面臨新的難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我國金融競爭力成為振興我國經濟的必然選擇。在金融改革進程中,金融安全作為金融的核心保障,時刻伴隨著金融風險的威脅。在我國,金融風險主要是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銀行信貸規模過度擴張、信貸調查不充分、信貸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而這些都屬于信用風險的范疇,因此我們可以說信用風險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金融風險。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完善信貸體制,加強借款人的信用背景調查,提高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和償還意愿,能夠有效降低我國的信用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為金融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構建社會征信體系有利于強化社會成員誠信意識,營造誠信的社會氛圍。經濟與文化作為社會的兩個方面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完善的市場經濟必須要有良好的信用文化與之相適應。在經濟生活中,誠信不僅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更是一種管理方式,既能促進企業的發展,也與個人的就業、工作、學習、生活等緊密相關。建立新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信用文化僅靠簡單的說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從制定規范的信用制度來著手實現,具體來說需要以建立社會征信體系為框架,以制定獎懲制度為手段,讓守信者獲益良多,讓“老賴們”處處受限,寸步難行,培養社會成員在社會活動中的誠信意識。
4.構建社會征信體系對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目前正處于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擴大改革開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攻堅期。經濟全球化使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交流更加緊密。完善社會征信體系,是深化國際合作與交往,樹立國際品牌和聲譽,降低對外交易成本,提升國家國際影響力的必要條件,是推動建立公正、合理、平衡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抵制國際不公平待遇,駕馭全球化新格局的迫切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征信體系對實行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而我國征信體系剛剛起步,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仍有很多缺陷和漏洞,需要我們不斷完善和改正。在我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征信體系的過程中,包括以下具體措施:
1.加快征信業的立法進程。首先要完善征信業相關的法律,不能只停留在法律效力較低的層次,而應該站在更高的層面制定可操作性較強的法律來規范征信體系運行的各個環節,不但要包括數據庫信息的采集環節和征信報告的交易環節,還應涉及到征信業的監管、外資征信機構的準入條件、征信報告中重要指標的標準統一問題等;其次,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幾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及有關消費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網絡查詢、凍結被執行人存款的規定》、《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等法規或文件,加大了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如凍結存款、限制出行、限制參加招投標等,但對于守信行為的激勵尚未作出明文規定。對于守信行為可以給予提高信貸額度、降低信貸利率等獎勵,鼓勵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維護自己良好的信用記錄。
2.提高征信行業監管的力度和效率。征信機構的信用報告是個人或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作出決定的重要依據,直接關系到經濟活動產生的結果,只有保證信用信息真實性、客觀性、完整性,才能為客戶帶來預期的收益。在征信機構不能完全自律的前提下,適度的監管是保證法律規定得以順利實施的必要手段。設立專業的征信體系管理機構可以從外部加強對征信行業的監管力度,促進整個行業的自律;而征信行業協會的成立則可以從內部進行自我監督,提高管理機構對整個行業進行監管的效率。只有征信機構提供了優質的服務,才能使征信業樹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我國征信體系構建現代化進程。
3.加強社會信用文化建設。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誠信始終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們應利用誠信對我們根深蒂固的影響,培養個人樹立“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讓人們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都以誠信為本。同時通過營造誠信的社會氛圍,督促企業建立以守信為主的企業文化,加強信用觀念建設,樹立誠信意識、品牌意識、形象意識,提升我國企業的軟實力,振興我國的信用經濟,為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奠定良好的社會環境基礎。
4.有原則的實現資源共享。首先,要拓寬征信數據庫信用信息的收集途徑,使信息涵蓋各行業各領域各階層;其次,必須提高所采集信息的質量,保證信息真實、準確、更新及時,避免因信息錯誤造成信用信息服務質量下降;第三,加深金融行業對征信行業的認識,拓展征信報告在經濟活動中應用的范圍和深度,發揮信用報告對信貸決策的參考作用,防范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金融風險。這就要求計算機網絡技術及信用管理水平進一步發展,為征信體系的構建提供技術支持。
5.加快高素質征信人才的培養。為滿足我國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的需要,應加快高素質、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培養。鑒于我國目前信用相關專業人力資源缺失的局面,我們應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引進國外高水平信用管理人才,參與信用人才培養計劃,帶動我國信用專業建設;其次,在大中專院校中設立征信業相關的專業,加大資源投入,提高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培養技術對口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征信業人才,同時增加征信行業就業崗位,引導征信人才加入到我國征信體系建設中來;另外還應對目前從事征信業的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培訓,提高征信業管理水平,完善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這樣從不同層次著手,為我國征信體系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
6.打造守信政府,推動社會共建。要想加快推進征信體系構建的步伐,各級地方政府必須以身作則,加強自身的誠信建設,做到取信于民,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引導、示范作用。營造良好的征信體系構建環境,選取重點行業和典型地區建設守信示范區,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積極引導社會成員對信用產品的重視程度,促進信用信息互聯互通。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信用體系構建,共同推進,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