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財務處
企業業績評價,是指運用數理統計和運籌學原理,按特定指標體系,對照統一的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定性對比分析,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做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判。在實際中企業績效評價也被稱為企業業績考核、企業績效考核。
企業業績評價指標是根據業績評價目標和評價主體的需要而設計的,以指標形式體現的能夠反映評價對象特征的因素。企業業績評價指標是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其核心要素。簡單來說評價指標,告訴我們評價“什么”。一系列的業績評價指標夠成了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成功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引領企業經營管理行為,有效的協調和調動企業的各項經濟資源,兼顧企業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持續的提升企業發展能力。模式,認為中國企業更適宜選擇平衡模式。
國資委(2016)發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績效業績考核辦法》標志著對中央企業績效管理邁向了新的階段。
通過上述文獻可知,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和運用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并且日益受到重視。在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是其主要構成因素。評價指標由單一的財務指標,不斷融入非財務指標。評價指標的變遷,決定著評價體系的本質特征。績效評價的發展,伴隨著評價指標的不斷優化和完善,評價指標的設定是評價體系的重中之中。
20世紀初,在西方國家逐漸出現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要求通過績效評價對經營者進行權力約束的方式而被提出。
在我們國家,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國內企業績效評價理論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后,主要在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做出改進和優化。
杜邦公司(1920)率先采用股東權益收益率作為核心指標,建立了杜邦分析體系,強調股東財富最大化的重要性。杜邦分析體系從財務層面揭示不同財務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企業管理者明確經營問題,改進指標,從而提高股東財富。
卡普蘭和諾頓(1992)設計出平衡計分卡績效評價體系(BSC),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發展四個維度,將企業愿景和戰略落實為可衡量的具體指標。這四個層面的指標有著緊密的因果聯系,使企業管理者可以從更廣泛的視角審視企業業績的驅動因素,從而建立長遠發展的戰略策略。
王化成、劉俊勇(2004)闡述了企業績效評價的模式有財務模式、價值模式和平衡
2013年3月17日中國鐵路總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這標志著鐵路系統剝離政府職能,確立市場主體地位,進行市場化經營運作正式開啟大幕。
實現市場化經營必然需要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對下屬鐵路運輸企業建立科學有效的經營績效考評體系,引導和規范經營管理行為,以實現總體戰略目標。為此,針對下屬鐵路局及專業運輸公司,中國鐵路總公司在2014年發布了《中國鐵路總公司鐵路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以下簡稱考核辦法),并在2015年、2017年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本文所指鐵路運輸企限于中國鐵路總公司下設的十八個鐵路局集團公司。
2015年考核辦法中,考核指標設置為利潤總額指標、安全生產指標、基本建設項目管理指標、鐵路運輸服務質量指標、運輸紀律指標、財經紀律指標、重大管理事項指標、黨風廉政建設指標、重大決策行為指標。與2014年相比新增了鐵路運輸服務質量指標,利潤總額指標由財務報表利潤總額變更為“與職工工資增長掛鉤的”利潤總額,其他指標基本未發生變化。
鐵路運輸服務質量指標進涉及違反法律及運輸合同,給客戶造成重大損失,在社會上產生嚴重影響的事項。
“與職工工資增長掛鉤的”利潤總額=會計報表的利潤總額-用于新線和機車車輛投資產生的財務費用、當年和上年開通新線的折舊,也稱考核利潤。
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綜合得分=100分-考核指標減分。考核利潤指標完成情況不再實行“一票否決。
2017年考核辦法中,考核指標設置為安全、效益、經營、監控、單項及重點任務清單六大類。在效益指標類中增加了運輸總收入指標,利潤總額指標恢復為財務報表利潤總額。在經營指標內中增加了總換算周轉量、旅客發送量、貨物發送量指標。在監控類鐵路運輸服務質量指標的內涵,由重大影響負面指標調整為考核客戶對鐵路運輸全過程的評判,包括客運、貨運服務質量方面的指標。其他指標基本沿用2015年考核辦法所定指標。另外對青藏、烏魯木齊集團公司設置單項考核指標,對各集團公司承擔國家重點物資運輸等納入清單管理,單項考核評分。
安全、效益、經營、監控基礎分合計為100分,權重分別為30、40、10、20分。單項指標基礎分5分。
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綜合得分=100(105)分±考核指標加(減)分-重點任務考核減分。
上述考核辦法的修訂和完善,體現出鐵路運輸企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體現出鐵路運輸企業由行政色彩濃重向經營屬性的轉變,體現出鐵路同時企業在轉變經營思路、適應在市場化運作管理的不懈努力。鐵路是我國交通運輸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近年來鐵路事業蓬勃發展,運輸收入穩步增長,旅客、貨主滿意度不斷提升,這些與管理層以及廣大鐵路職工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綜合上述考核辦法指標體系,我們可以看出,鐵路運輸企業負責人承擔的主要考核指標涵蓋安全、經營、基礎建設、權力運行、廉政建設、社會責任,不可不謂責任重大。指標的設計主要是圍繞企業經營負責人的業績考核,促進企業履行經濟、政治、社會責任,目標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非財務指標多于財務指標,非財務指標中負指標多于正指標。從指標體系中的目標導向選擇、成本效能以及指標對經營業績的驅動因素的考量來看,國有鐵路運輸企業有關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1.鐵路作為網絡化布局、指揮高度集中、軍事化管理、不間斷運行的龐大系統,如何安全運轉,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安全成為運輸經營的前提條件,選擇安全性指標,并賦予較高權重,體現了鐵路運輸企業管理的本質要求。但對于安全的考核沒有從投入產出的角度設計相關指標,安全成本缺乏效率上的衡量。
2.鐵路運輸企業資產龐大,屬于資金密集型企業。鐵路運輸企業雖然不能決定主要資產規模,但可以對資產的使用的效率和成本效益承擔責任。考核指標體系中,未設置有關資產效率指標和成本效益指標。
鐵路總公司下屬十八個鐵路運輸企業雖然體量龐大,資產動輒以千億計量,但是從管理會計的角度來看,并不是真正的投資中心,甚至作為利潤中心仍然存在一定的條件欠缺。首先鐵路運輸企業無權決定鐵路線路的新建、無權決定機車、動車以及貨車車輛的購置;其次鐵路運輸企業的收入來自內部清算收入,部分內部付費成本也依據一定的清算規則。以上體現出鐵路運輸企業財務收支一定的非市場性。鐵路運輸企業的利潤受清算規則影響重大。
從2018年起,鐵路運輸系統貨運內部業務清算模式由過去的“管直清算”變更為“貨運承運清算”。管直清算指管內發到貨物運費歸己,直通貨物運費按管內產生的周轉量清算。貨物承運清算辦法將貨物運費扣除特殊運價高出部分,后全部給承運企業,再由承運企業向參與聯合運輸的提供服務企業付費。主要付費項目有機車牽引費、線路使用費、到達服務費等,對應主要收入項目有機車牽引收入、線路使用收入、到達服務收入等。一個鐵路運輸企業的費用既另一個鐵路運輸企業的收入。由此可見鐵路運輸企業的利潤指標,明顯帶有非市場性。從實際的執行的結果來看,新的清算模式利于貨物發運量大的鐵路運輸企業,并不利于下游提供通過、到達服務的企業。清算單價對鐵路運輸企業利潤的影響顯而易見。內部轉移價格的確定,本是管理中一項棘手的工作。內部轉移價格對相關企業的利潤產生人為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行經營業績評價的準確性就值得商榷。
考核指標雖然繁多,但是基本上是以結果性考核指標為主,指標體系的設計沒有體現出對關鍵性驅動因素的考量。對內部流程改進的驅動要素設計不足,僅考慮了運輸紀律執行情況。缺乏對員工滿意度、學習成長等內部驅動因素應有的關注。
1.根據現階段國家加強供給側改革,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經濟政策,國有鐵路運輸企業績效考核指標的設計,應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思考。對國有鐵路運輸企業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目標的內涵應該進一步發展。國有鐵路運輸企業作為公用事業型企業,應向社會提供高質量、成本合理的運輸服務。在經營導向上,國有鐵路運輸企業經營業績不僅體現在賬面上的資產保值增值,還應涵蓋向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鐵路運輸系統從整體上呈現出網絡型企業的特點,相對獨立的鐵路運輸企業只是這個“網絡”的一個局部,完成一項運輸業務,可能要調動很多的網絡節點。運輸產品的產出,體現出一種明顯的作業流程。為此應改變現有的傳統的成本核算系統,引入作業成本管理系統,分析成本動因,正確區分增值成本與非增值成本,調動鐵路運輸企業不斷降低和消除不會影響客戶價值的非增值成本。在整個清算體系,應盡可能的消除內部成本的轉移,清算的依據應來自鐵路運輸企業合理的成本耗費。
結合上文對利潤總額作為考核指標不足之處的分析,在財務指標的設計上,應在剔除內部價格轉移的影響的前提下,關注鐵路運輸企業成本控制的導向指標。
2.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除了絕對指標的設定外,還應注重相對指標的設定。目前衡量鐵路運輸企業的產出性指標主要有旅客發送量、貨物發送量以及換算周轉量。不同鐵路運輸企業完成的工作量指標,都是在不同成本水平的基礎上的產出。為此有必要將各將鐵路運輸企業的資源輸入指標(比如:能耗、職工人數、工資總額、固定資產總額、運營支出,與鐵路運輸企業的輸出指標(比如:旅客發送量、貨物發送量以及換算周轉量)進行配比,以相對指標衡量其經營業績更顯科學合理。當然,在建立完善的成本、資產、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通過資源輸入與輸出指標的比率這一相對指標進行衡量,才能做出正確的業績評判。
另外對指標的使用,還應考慮一些政策性因素的影響。比如目前國家要求將煤炭的運輸由公路轉向鐵路,對于一些屬地有煤炭資源或運輸需求的鐵路運輸企業,貨物發送量自然會大幅的增長,這種增長并不是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所帶來的。
3.鐵路運輸企業的經營業績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性指標,更要關注面向未來的業績驅動指標。前文已經從社會角度闡述鐵路運輸企業經營績效評價的導向,并且即使以鐵路運輸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角度進行績效評價,員工素質及員工滿意度提升、以及企業內部流程的優化,均是其驅動因素。
員工素質和員工滿意度的提升,可以促進員工自覺遵循管理要求,按章作業,防范安全事故的發生,促進作業流程的正常運轉,不斷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進而又促進列車安全正點、增加顧客滿意度,促進企業經營戰略的最終實現。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才能發展。科技的運用和創新,體現出一個企業未來發展的源泉。鐵路運輸企業注重科技的運用和創新,從市場的角度,體現出企業的競爭力,從社會的角度,體現出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產品的能力。
結束語:績效評價理論是在不斷發展和改進中,績效評價體系的建全是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鐵路系統正經歷著由政府向企業轉型的重要時期,對于各鐵路運輸企業而言,健全績效評價體系,引導其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履行國有公用企業社會責任,尤為重要。本文從社會效益、內部驅動因素、成本效能的角度對國有鐵路運輸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改進提出了幾點淺見,希望能夠對其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當然本文也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對鐵路系統的復雜性還認識不夠,并且缺乏實證研究,不當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參看文獻:
[1]羅伯特.卡普蘭,大衛.諾頓.戰略地圖-化無形資產為有形成果.[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
[2]查而斯.T.亨格瑞等.管理會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張振.國企改革背景下鐵路運輸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北方交通大學.2015.
[4]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第33號令.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Z].2016.
[5]胡軍楠,張婧,鄧皓.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鐵路運輸企業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鐵道運輸與經濟[J].中國鐵路出版社.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