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財務風險實際上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所面臨的經濟上的風險,具體來說,在企業正常經營的周期內產生的預期與實際盈利差值。一般來講,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非確定性因素導致了無法預料的財物損失。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企業間的聯系越來越廣,許多財務上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財務風險其實就是企業的經營風險。企業在無法預料的情況下,會遇到突發情況或者外部資本環境的變化,這些因素會間接導致企業資金周轉困難,進而企業的利潤也隨之降低,最終企業所預期的利潤與實際利潤相差過大,從而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1.表現為企業凈資產或現金凈流量為負值
對財務危機進行靜態的分析,其具體表現主要是企業的負債金額遠超企業實際到賬的資產總額,換句話說,即企業凈資產收益為負值;對財務危機進行動態的分析,發現當企業的現金流入少于現金流出的數目,并且無法清空企業的負債,我們就能夠判定該企業面臨著財務風險。
2.表現為成本上升、利潤下滑
當企業一段時間資本凈收益為負值,無法償還短期債務、或者大量進行貸款籌資的情況,這就表明企業已經開始出現風險危機。
而當企業滯銷了大量的貨物,產品總銷售額大幅度下降;亦或是企業所主推的項目在當地得不到政府的支持,造成了融資困難,缺乏龐大的消費市場;隨著物料的上漲,企業生產的成本也隨之上漲,企業的員工與領導紛紛離職,造成了企業的持續虧損,利潤持續下降,這也能證明企業出現了財務風險。
3.表現為實際財務成果與預期財務目標相偏離
企業的財務風險,通常指企業的財務盈利與預期目標在非確定性因素下而產生的差異的概率,一般由下面幾個不同類別:
在中小企業制定管理規劃是,過分的注重短時間內企業內部產生的效益而忽視了長期的效益,而在管理層制定目標時,往往把營業額與企業的利潤放在首位,但企業長期發展目標受到忽略,導致中小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投資計劃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企業中的高管往往通過分散投資的方法來規避企業的財務風險,不同于大企業的是,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但也會面臨著一些新的管理與投資問題,給企業增加了更多的困難。
由于中小企業缺乏優秀的管理人才因而可能在投資決策上產生失誤,一般情況下,中小企業的投資重點在固定資產與新建項目上,因此在投資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在進行投資活動時,一般都是企業的管理層拍板決策,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學管理機制,很容易造成公司的決策失誤;通常情況下企業要依靠短期貸款來彌補正常經營下的資產運轉;在進行投資時,中小企業往往過分注重短期效益,進而忽視長期影響,沒有應對資本市場風云變幻的能力,很容易造成財務危機。
通常情況下,由于公司規模與理念的限制,企業往往會缺乏一些市場下的信用觀念。財會信息沒有得到及時的整理、歸檔,往往只在公司內部進行公式,而對外部則信息不透明。并且,中小企業的財務報表并沒有在規范標準下進行審核,這些做法往往導致了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不信任,在投資方面猶豫不決。
中小企業在起步階段主要都是依靠發起人資本注入,又由于設備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科研能力、沒有專業人才等原因,利潤很難有較大提升。除此之外,由于企業的存貨與應收賬款周轉率不高,企業的周轉資金大部分都是由前者占用,這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財務上的風險和融資上的困難;現金負債比率和速動比率比較低,償還貸款的能力不強,一旦資本市場發生變化,中小企業就容易發生財務危機。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對日常的財務狀況缺少有效的記錄,部分材料丟失、缺損,在企業需要參照財務信息時,就會失去重要的參考,從而對公司的決策形成誤判。
大部分的中小企業缺乏對資金的有效管理,導致大量資金無故流失,使得資金周轉停滯;而另一部分企業則錯誤的認為越多的資本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資金閑置,致使企業產生財務狀況。
對企業應收賬款缺乏有效的控制,一般的表現主要有:缺乏有效的催收措施,致使應收款項不能及時到賬或者形成資金周轉停滯,會利用財務上其他方面的資金對虧空進行彌補,一定程度下會造成大量存貨,甚至會超出企業營業額的兩倍以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企業從中從事著生產經營活動時必然會遭遇到一些財務上的風險。當然,這些風險只能通過有效的手段來進行預防,不能從根源上提出。因此說,找到造成財務風險的根源就顯得尤為重要,降低風險就意味著減少企業的損失,使得企業健康穩健發展。一般來說,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主要有幾大類,大體分為內部和外部風險,可以從企業自身以及資本環境兩個方面來說:
一般來說,企業中除了要有財務體系還要有相關的監督機制,這是保證企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因此,監督體系在企業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的中小企業缺乏有效合理的財務監督機制。
隨著資本市場不斷變換,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也隨著市場的不斷改變而變化,與之不同的是,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并沒有與之相應的提升,現有的管理水平無法對當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控制,企業外部的市場變化很容易對企業的財務活動造成影響。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普遍能力較弱,大多沒有接受正規的財務培訓,對資本環境下出現的一些新問題認識能力不強,沒有正確對待財務風險給企業帶來的危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財會人員的疏忽很容易會對企業產生影響。由于起步較晚,沒有比較合理的財務機構,因此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混亂,出現了管理人員濫用資金、資金的無故流失,會造成企業安全性與清晰性的缺失。
在一般的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財務風險由于市場的靈活性與可變性而必然存在,只能通過合力有力的手段進行干預而無法從根源上規避風險,而企業的風險管理的目的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風險的準確判斷和預測,對風險的類型、大小進行精確地研究以找出適用于解決企業自身財務風險的方法。因此,主要的控制策略有以下幾種:
1.要及時準確的判斷分析風險來臨時的前兆,企業的管理者與財會的相關人員要迅速注意到那些會大致財務危機的征兆和訊息,以防止之后導致的企業財務狀況的不斷惡化,要將那些不良影響扼殺在萌芽之中。
2.要增強針對企業內部的風險管理,針對企業內部的資金流動、資金周轉方式以及金融機構的收支情況做統一的管理。
中小企業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財務管理制度。具體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設立專門對財務進行管理的機構,規范會計行為
負責公司現金,固定資產和工資會計,預算執行等工作管理,付款審查工作;確立采購、審計、報銷等財務管理制度,使財務管理更系統化,規范化; 企業應不斷完善財務管理方案。企業的重大財務和經營活動都應按照科學進程進行。
2.中小企業應不斷更新財務管理的理念
中小企業要確立好標準的會計體系,促使傳統企業由第三方代理到主動管理的轉型,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合理的規避財務風險,對原始財務數據進行有效的整理分析。
由于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中小企業若要盡可能防范和規避風險,就必須要深入的了解資本市場的規律,并且對公司的財務管理情況進行分析與研究,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有效的調整,從而減少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和財產損失。
結論:根據本文的論述及研究,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尤其是企業的財會管理上,相關體制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管理計劃混亂、目標缺乏前瞻性、控制能力不強、缺乏與金融機構的互信,并且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許多外來公司涌入中國,這就要求我國的中小企業需要更強大的適應能力與改變能力以適應資本市場的變化。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來說,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財務體系與相配套的監督體系,形成一個良性的金融循環,要將現有的目標與長期的目標結合起來,從公司的長遠發展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