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 朝陽縣委黨校
引言:生態文明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而四大思維的提出以及運用過程也有效推動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并取得較大成效。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伴隨的越來越嚴峻的生態問題也嚴重制約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民生健康狀況,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重大阻礙。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惡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我國長期以來的工業化發展、城市化進程、人口規模增長、產業結構的發展下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同受,生態文明的建設也不可能立刻完成,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完善發展,一步一步的緩解我國當前存在的發展理念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緊張、能源枯竭以及生態污染的嚴峻問題,因此首先就是要依據體現時代要求、強化規律遵循的戰略思維,立足國家的實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
(一)注重生態環境自身的治理規律。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針對生態體制的改革方面也會不可避免的對當前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其改革進程也會做出一定的指導。但是目前的生態管理體制并不完善,其存在的職責分工混亂、權利義務不明確、重復建設情況較為嚴峻,導致生態環境現階段的治理能力不斷下降。
(二)遵循生態系統的自我演化規律。生態系統在長期以來的演化過程里逐漸具備了自身獨有的演化規律,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以及自我凈化能力,也就是說,人類在進行生態環境的治理工作時要減少人為烙印,遵循生態系統的自我演化規律,協助自然進行自我修復。要避免過多的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系統自身的結構和功能,減少生態事件的發生。
辯證思維是指從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在該項思維的支持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從人與自然之間的根本矛盾入手,剖析我國當前的人口、經濟以及生態之間存在的對立關系,有針對性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找到正確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一)生態文明的戰略:立足實際,深入剖析我國當前的空間格局是否合理、產業結構是否科學、生產方式是否先進、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社會發展,并以此為基礎,將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融入其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二)具體生態問題的解決:生態問題基本覆蓋于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解決重點以及解決難點首先就是要放在首位,也就是說一些損害群眾健康的事件放到突出位置,對一些重點區域的污染問題也要重點治理。
(三)生態問題的解決方式:傳統的生態問題解決方式一般是利用突擊檢查以及開罰單等方式來促使個人或者單位自身進行自我治理,形式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要突出注重源頭、過程和綜合治理的方式,提高解決效率。
(四)生態問題的治理措施:建立健全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生態治理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規范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設手段,不斷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腳步。
依法治國是我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強化剛性約束、注重執行績效的法治思維也是為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制依據,而將法治思維融入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當中也符合當前國家法治的理念。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中融入的法治思維要求生態環境治理必須由人治型向制度型轉變,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制度的約束力進行規范化以及程序化的建設,因此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構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統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基本,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具體體制機制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生態法律制度體系,并以此為依據順利展開生態文明建設,減少治理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性。
(二)增強法律制度的執行力。有效的執行機制是確保法力制度貫徹實施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增強法律制度的執行力,劍靈卻的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等,對那些有破壞環境行為的、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或者單位進行責任的追究,增強其對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
生態紅線表示人類的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之間的一種張力,說明人類在生產、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影響的保障程度,它的提出是底線思維的一種表現。而生態紅線的確立也使得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能夠把握做事的尺度、原則和辦法,從而在實際的工作中掌握做事的戰略主動權。
面對我國現階段的耕地資源危機,所確立的生態紅線就是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并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以及生態空間,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增長。
結語:綜上所述,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蘊含的四大思維具有較強的開拓性、創造性以及前瞻性,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明確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立足實際,把握問題本質,并嚴格要求國家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執行,提高 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