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保險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金融業關乎著國家安全與民生之大計。國際金融局勢的每一次動蕩都波及全球,為成功化解金融風險,提高我國政府規避金融風險的智慧與定力,并促進國內金融市場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金融專業人才所發揮的作用無可替代。為此,對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高度重視。其次,國內金融市場的改革與發展,為高職金融的教學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與新的要求。為使高職院校所培養的金融專業人才更好地能與市場接軌,滿足用人單位對金融專業實用技術人才之需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根據國內外金融行業的發展與變化,適當調整自己的職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匹配社會對所需金融人才的崗位需求。開設金融專業的高職院校也是培養金融專業技術人才的主陣地,為使培養出來的高職生能夠更好奉獻才能、服務于社會,繼續加強對高職金融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
筆者在專家老師的指點下,制定了訪談綱要,對在湖南省高職金融專業任教的部分教師進行了訪談;對隨機抽樣的金融專業90名高職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回收后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然后經過統計、梳理與分析,發現問題如下:
目前,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在金融專業教學中,堅持以教材為中心,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強調高職生對教材內容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教學過程成為了師生之間口耳相傳的純理論傳授過程。具高職生反映,校方偶爾也開展了與理論知識點相關的實踐教學活動,但在時間安排方面比例太少。由于課堂教學占比重較大,高職生的所學多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表象之上,不僅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同時也忽視了對高職生職業能力與創新精神等方面的培養。同時,由于高職生實踐環節中鍛煉的不足,導致了與用人單位所要求的實用性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還有落差,不利于金融專業高職生畢業后的順利就業。
每一輪高職金融課程的編撰與修訂,需要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組織下,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及眾多資深專家、教授的心血與智慧。但由于編撰與修訂等過程的復雜性,一般情況下,高職所用金融教材要投入使用3-5年左右。眾所周知,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國際與國內金融領域的新發展、新動態也層出不窮。這樣以來,在國際金融領域,昨天發生的重大事件往往不可能立即添寫入教材之中,例如美國特朗普上臺后開始的對外貿易戰,無疑對國際金融市場成劇烈震蕩與沖擊,顯然在教材內容中還沒出現,作為金融熱點問題,但又非常重要。這樣以來,致使現行金融教學內容就凸現出了一定的滯后性。如果金融科任教師嫌麻煩、不思進取、照本宣科,所講授的內容不能與國內外金融界的熱點問題相連接,也不去拓展與延伸,高職生感覺無新意,則會被動地坐在教室內耗時間,慢慢就喪失了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則不利于金融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推進。
教師的教學方法是有效開展教學的重要支撐。高職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效果如何,與科任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息息相關。訪談發現,傳統的課堂講授法,依靠教師一人的宣講,不利于高職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提高,也不利于他們專業素養形成與綜合能力的提升。而很多教師雖然做到了精心備課,重點難點突出,授課也非常認真,由于只注重了課堂個人單一地“滿堂灌”,不注重對高職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思維的啟迪與自學能力的培養。站在講臺上只是一味地強調重點,或結合重點習題,教師直接給出結論與答案。不難發現,由于缺乏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探討、交流與互動,這就制約了高職金融教學改革的終深發展,同時也制約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走訪調查發現,當前高職課程在考核方面,本分金融專業科任教師也結合了高職生的學習態度、出勤率等日常表現進行了綜合性考評。問卷調查發現,但基本上還是側重于期末的紙筆考試。紙筆考試的優點是簡便,可操作性強,但缺陷是過于強調高職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識記,忽視了高職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等。相關研究證實,此考核模式下培養出的高職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欠缺,若到專業對口的金融部門上崗就業,多數還需要一個崗前培訓的適應階段。
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圍繞金融市場人才之需要為方向。金融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與規格,應結合本校的師資、課程建設、實驗設備等實際情況,搞好頂層設計,合理制定金融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走特色專業發展之路。為更好地推動金融專業高職生的順利就業,高職院校則應強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意識,主動面向社會,服務于地方金融發展需要,把“立足地方、服務社會、奉獻人生”作為高職院校辦學的根本宗旨,創新金融專業的人才培養途徑與方法,著力培養地方經濟社會所需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其次,要結合區域發展概況,以本地區的金融產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發揮本校的辦學優勢與特色專業,將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重心從側重理論轉向理論與實踐并重轉軌,從專業性人才向復合型人才方向轉變,所推向就業市場的專業技術人才既具有抓實的經濟金融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對用人單位而言,實現“招之能用、用則滿意。”[1]
高職院校要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就必須建立適合社會金融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這樣才能提高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在教學改革中,首先要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或強調實踐能力而忽視理論基礎知識的偏識。增加高職生參與實踐實訓課時間比例,以此提高金融專業人才的專業實踐能力;其次,通過改革金融課程體系,靈活撲捉人才市場就業信息,然后調整專業課程內容與方向,并靈活增加金融學科熱門方向的教學時,大力發展本校的金融優勢學科;再次,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應與市場成功接軌。特別是近10年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大數據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在金融領域會催生一批新產業、新業態。為此,必須改革課程體系,做到引領潮流,把握市場機遇,優先發展相關的金融專業。因為我們所置身的信息社會,機會一旦出現,就要把握先機,倘若思想固化、停滯不前,就會落伍,甚至將會淘汰出局。
金融課程門類眾多,要求高職生要領悟與掌握的教學內容相對也較為寬泛。由于受有限教學時的制約,一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
金融風險與國際局勢緊密相連,國際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所潛伴的風險也時常難以預料。例如近期的中美貿易戰,其原由、風險及對策,都是在現行教材中沒能以專題形式出現的,但其應是金融教學中無法繞行的熱點問題。為此,在教學案設計中,金融教師要收集與整理好可信度高的相關資料與信息,將教學基本知識點與社會各階層都比較關注的國內外金融熱點問緊密結合。每節課都要力爭在教學內容中穿插金融熱點問題,體現出本學科的時代性與新穎性。另一方面,面對金融業的快速發展與革新,金融教學內容也應當做到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不斷地固本與納新,并且積極引進國外與金融業相關的理論來擴充與完善現行的高職金融教學內容體系。此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導致了各世界國在國際金融方面的業務往來愈加頻繁,金融機構與資本在全世界范圍內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金融市場一體化之趨勢無法避免。所以,教學內容要體現出時代性。[2]
加強金融實踐方面的教學,一方面可以縮小高職“生知與行”之間的距離,同時也便于對所學教材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鞏固;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高職學生的領悟能力與分析能力。筆者認為加強實踐教學的舉措為:一是可增加實踐課的比重,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的投入,例如可購進一些培養高職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金融軟件,引導高職生在電腦上模擬實驗教學中的相關內容,如模擬銀行結算、模擬證券交易等,既能讓高職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又能激發高職生的參與動機,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二是通過頂崗實習等途徑,組織高職生熟悉未來職業場景,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同時也提升了他們對本專業理論知識的學以致用能力。此外,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建立金融教學綜合模擬實訓室,例如在學習《國際金融》中“外匯”這一知識點之后,專業教師可組織高職生在實訓室進行現場教學模擬。通過模擬外匯交易,加強了高職生對外匯相關知識體系的理解,也使高職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保持了長久穩定的興趣,高職生也會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收獲一種快樂的情感體驗。[3]同時,通過模擬炒匯,可引導高職生對金融市場風險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通過實踐操作,既培養了他們的投資理念,也鍛煉了他們的投資心態,這對于他們未來踏入社會,從事個人投資與理財是大有裨益的。[4]
與實踐教學基地加強合作,是加強金融專業教學,提升教育質量、與培養多元化與復合型人才的重要環節。通過組織金融專業高職生參加社會實踐,特別是專業實習,可以加深高職生對專業知識的鞏固,使高職生了解個人所學專業對工作崗位的職責與要求,通過實習,親身體驗了崗位的工作性質與工作流程,一方面促進了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通過此實踐活動找到了個人的不足與差距,為將來畢業后盡快進入職業角色而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同時也體悟到了個人未來的努力方向。在校企等合作建設活動中,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挖掘滿足雙方深度合作的契合點:例如可利用高職院校的科研優勢,主動為企業提供產品研發、員工培訓及信息咨詢等服務;校方又可以與企業合作,開展企業所需人才的訂單式培養模式,以此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拓展合作育人的新路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