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圓 劉思家 張夢瑤
【摘 要】德法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二戰后,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兩國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需要,德法走向和解,結束了兩國自中世紀以來征戰與相互仇恨的歷史。德法的和解對于戰后兩國經濟的恢復以及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德法和解的做法值得借鑒。
【關鍵詞】德法恩怨;德法和解;歐洲經濟一體化;啟示
戰后,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面貌,也影響了世界。究其原因,德法和解對歐洲一體化順利發展至關重要。本文擬將對德法和解及其對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影響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德法的歷史恩怨與和解
(一)德法恩怨的歷史發展過程
自中世紀以來,德法之間的恩怨就已存在,德國、法國、意大利三國本是由查理曼帝國瓦解而產生,但夾在東西法蘭克中間的地帶并未劃分明確,為此德法兩國一直存在矛盾。
1635年,法國介入德國30年戰爭的主戰場,奪取了德國西部最富饒的地區,獲得了干涉德國內政的特權,進而加重了德法之間的敵對情緒。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當時德意志的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個邦先后組織參加了六次反法同盟,最終皆戰敗,但德法冤冤相報的局面已經形成。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軍戰敗。1871年雙方簽署法蘭克福和約,法國把部分領土割讓給普魯士,并賠償50億法郎。這場戰役使德意志實現統一,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被取代,但同時德法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加劇。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并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合約規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并割讓部分領土給法國,法國基本上完成了對德國的復仇。但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懲罰性規定讓德國人民產生不滿的情緒,此后受壓制的德國一直希望可以轉變這種局面。隨后在1939年,二戰爆發,這次大戰以德國、日本等奉行法西斯主義的國家為一方,另一方是以中、美、英、法、蘇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組成的同盟國,雙方進行了第二次全球規模戰爭,最后以德日戰敗告終。在此次戰爭中,法國損失了約1.4億法郎,相當于法國戰前三年的國民生產總值。
(二)德法和解的歷史背景與過程
1、德法和解的歷史背景
第一、德法和解是兩次世界大戰教訓的深刻總結
二戰戰敗后,德國遭受巨大打擊,但由于德國受納粹主義影響較深,歐洲各國及美蘇對其仍處于警惕狀態。人們希望通過德法和解來徹底解決兩次世界大戰遺留的德國問題,消除納粹主義以及人們對德國的恐懼。而實現和解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自身的戰爭罪責,對此德國公開承認對鄰國的罪責,充分展示出自身誠意,獲得了其它國家的原諒并重新被接納。
第二、德法和解是德、法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戰結束后,戰敗的德國被美蘇英法各國分區占領,失去了主權,處于被動狀態。而法國作為戰勝國,在國際事務中仍具有分量。因此戰后聯邦德國政府意識到,要想重振經濟,獲得發展,必須與鄰國尤其是法國和解,實現和平共處,進而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同與幫助。而戰后法國雖然為戰勝國一方,但是經濟和政治上仍然受到了打擊。在此種情況下,只有與德國和解才是繼續發展的最好選擇。
第三、德法和解實現歐洲團結是應對美國挑戰的需要
歐洲各國在二戰中作為主戰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政治和經濟地位下降,國際中心地位也被美國所取代,馬歇爾計劃更是對西歐國家的一種控制。到50年代初,美蘇冷戰加劇,美國出于冷戰的需要,強烈要求扶持聯邦德國,在此種情況下,順應時勢推進德法和解與歐洲聯合是提升歐洲國際地位、在美蘇的斗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最好選擇。
第四、冷戰形成,美國希望德法和解以應對前蘇聯的威脅
二戰后由于冷戰和壓制蘇聯的需要,美國積極與西歐各國開展合作,扶持西歐國家的發展。對于德國,美國支持西歐國家積極采取行動促進德法和解。美國對德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戰后初期各國弱化、肢解德國的政策,使人們可以重新考慮與德國之間的關系。
2、德法和解的過程
二戰結束后初期,法國對待德國的態度以削弱分解為主。從1947年起,法國對德政策開始發生重大轉變,逐步放棄了削弱德國的政策,德法關系實現了由對立到緩和的轉變。
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阿登納任聯邦共和國總理,將與法國和解的政策作為對法的主要政策。他在經濟方面尋找合作的突破口,使德法兩國達到了初步和解,早期歐洲一體化出現。
1951年4月18日,法、德、意、荷、比、盧于巴黎簽訂《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52年8月10日《條約》正式生效,標志著德法正式由敵對轉向和解再發展為密切合作,為歐洲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戰后德國有多任領導人都公開表示過自身的悔恨。1970年1月25日,原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死難者紀念碑前雙膝下跪,為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1995年6月,德國前總理科爾在以色列的猶太區起義英雄紀念碑前再次下跪道歉懺悔。德國的多次懺悔讓世界各國看到了德國認罪的態度,為自己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原諒與認可。
二、德法和解促進了戰后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一)德法和解為戰后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二戰結束后,歐洲大陸支離破碎,歐洲各國紛紛淪為二等國家,喪失了世界霸權的地位。美蘇冷戰的到來,又使歐洲國家遭受新一輪沖擊。德法兩國作為歐洲的主要國家,卻是宿敵,因此兩國的和解對歐洲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1951年,歐洲六國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并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這個舉措在增強西歐綜合實力的同時,也有效地抵御了來自蘇聯在政治安全上的威脅與美國在經濟上的威脅,為西歐在國際舞臺上爭取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
德國與法國的和解、歐洲逐步聯合也為解決德國問題提供了一條途徑。一體化對德國產生了一種限制,通過一體化來防止德國在仇恨的影響下重新滋生法西斯主義,有利于歐洲大陸的和平發展。如果任由德法矛盾持續激化,歐洲無法走向聯合,各個國家會出現發展參差不齊的狀況,這可能會激發發展較好的國家統一歐洲的野心,再次引發戰爭。兩國團結起來共同作為歐洲發展的“火車頭”,不僅有利于德法迅速從戰爭的創傷中走出來,也有效促進歐洲大陸的經濟恢復與和平發展,可謂是互利共贏。
(二)德法和解使德法卸掉歷史包袱,全身心投入戰后經濟恢復與發展
德法和解對于德法兩國無疑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兩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共同的利益需求促進了德法的合作,從而免去了法國防備德國的難題,專心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有利于法國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恢復其大國地位。
而德國作為二戰的發起國和戰敗國,在二戰結束后整個國家變為廢墟,國民生產總值不到戰前的一半,被進行分區軍事管制,并直接暴露在美蘇冷戰歐洲主戰場的前沿,面臨著安全危機。同時鑒于德國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事實,不少國家對德國存在著恐懼和疑忌。因此二戰結束后很長一段時間,德國外交也陷入困境。如何實現經濟復興、提升國際地位、促成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德法和解是一條很有效的出路。在和解過程中,德國一系列正式、深刻的懺悔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引起了世界各國震驚的“華沙之跪”,它是戰后德國與東歐各國改善關系的重要里程碑。德國正視了自己的罪行,承認了歷史也找回了國家尊嚴,卸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被原諒認可后,沒有了法國等鄰國的阻撓、限制,德國戰后復興之路更加順利,甚至借助德法和解的契機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雖然一些歐洲國家對德國統一存在著擔憂,但他們最終接受了這一現實。德國在完成統一后,經濟力量進一步加強,居歐洲之首,在世界事務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影響。
(三)德法精誠團結推動了歐洲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
二戰后,在復雜的利益需求和外在壓力下,德國和法國都不同程度地向對方拋出了橄欖枝。
1952年8月,法國實施了與德國建立伙伴關系的第一個決定性行動——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這種超越國界的聯合體制從經濟上消除了德法兩國發生戰爭的可能,歐洲經濟聯合在此后有了質的飛躍。在兩國的帶領下,歐共體國家陸續達成了關稅同盟和共同農業政策。法國是歐共體六國中最大的農業國,共同農業政策的實行有利于法國擴大農產品出口,刺激農業發展。在六國工業中,聯邦德國是最強的,關稅同盟無疑刺激了德國工商業的發展,廢除了貿易壁壘,大大加強了國內商品流向國外的可能性,促進了德國作為工業強國的轉型升級。這兩種政策其實是一種互補,彼此各退一步,成全了各自的“海闊天空”,很好地協調了德法雙方的利益。
將時間拉回到21世紀,2009年爆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歐洲一體化進程60余年來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擁有強大工業實力的德國在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屹立不倒,并且積極介入,在各國救助案中大量撥款,主動為金融監管改革提出建議,為歐債危機的緩解立下莫大功勞。2013年,英國首次提出脫歐,德法兩國態度表現較為強硬。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德國和法國等大國的雙邊貿易都試圖避免過分依賴某個歐盟地區,因此英國對于德法兩國、乃至歐盟并非無可取代,這極大地維系了歐盟的穩定性,有效掐斷了其他國家效仿英國脫歐的念頭。回顧歷史,德法和解這一革命性的嘗試,扭轉了德法關系乃至整個歐洲的命運。說德法是歐洲一體化的“軸心”、“火車頭”、“發動機”,絕非夸大其辭。德國作為一個經濟強國,與法國政治大國的身份相結合,德法超出區域內其他國家的強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實力,在地區局勢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正是在這兩臺“發動機”的全速運轉之下,歐盟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三、德法和解的啟示
(一)政治人物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推動,對化解國家間的歷史恩怨至關重要
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社會經濟發展中斷,人民家園被毀,流離失所,許多生活必需物資極為匱乏。因此,安居樂業,和平發展,是戰后歐洲人民的共同愿望。政治人物傾聽人民的心聲、尊重民意,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德法兩國政治人物積極踐行這一點,所以有了后來德法的共同發展,而且成為歐盟軸心,推動了歐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造福了歐洲人民,惠及世界。這一點值得政治人物深思。
(二)加害方的歷史責任擔當是國家間歷史恩怨化解實現的關鍵
從德國的角度來看,德國更多的是加害方,特別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其他國家帶去了戰爭和災難,導致了無數無辜生命的死亡。但是在二戰以后,德國表現出了強烈積極的和解意愿,反思自身,知錯能改。由阿登納政府嘗試從經濟方面尋找突破口,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進德法和解,到后來震驚世界的華沙之跪,德法和解過程中德國所表現出的歉意與誠意,不僅獲得了世界人民的原諒,也促進了德法關系的修復,聯系與合作越加緊密,由和解走向合作,成為歐盟建立的主心骨,為歐洲其他國家做出表率,從而推動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則缺乏悔改之心,不僅修改教科書,美化其侵略行為,而且屢次參拜靖國神社,態度之惡劣,致使其與東亞其他國家關系惡化,無法達成和解,也導致了自身的固步自封。由此可見,加害方的和解意愿是有歷史恩怨的國家實現和解的關鍵。
(三)用捐棄前嫌的胸襟化解國家間的歷史恩怨可以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德法兩國在和解的過程中,作為受害方的法國,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民眾,都表現出了捐棄前嫌的胸襟,接受德國的主動認錯示好,從而化解了歷史恩怨,達成和解。而由法國的原諒開始,其他國家也漸漸愿意接受和諒解德國,從而為德法發展經濟創造了一個和平的國際政治環境。德法由和解走向合作,找到利益契合點,探索在冷戰格局下歐洲國家的出路,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使兩方漸漸嘗到了合作的甜頭,并且也為其他歐洲國家做了表率,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參與進“合作大潮”之中,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因此,東亞的受害方也要具有捐棄前嫌的胸襟,在日本愿意承認歷史錯誤的基礎上做出諒解,創造出一個和平友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亞洲國家也不失為有利。
總而言之,德法和解這一歷史進程,不僅有政治上的參考意義,也有經濟上的參考意義。古語曾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德法和解歷史進程為鏡,能夠知其善處,知其壞處,從而吸收有益歷史經驗,規避問題,達成和平發展。
(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
參考文獻:
[1]姜南.民族國家與歐洲一體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社,2013.
[2]吳友法,梁瑞平.論二戰后阿登納德法和解思想的產生及意義[J].世界史,2001,54(6).
[3]吳友法,梁瑞平.德法和解是早期歐洲一體化的基石[N].武漢大學學報,2009-9(5).
[4]黃鳳志,逄愛成.德法和解歷史對中日建立戰略互惠關系的借鑒與思考[J].東北亞論壇,2010(5).
[5]邢來順.德法關系的歷史發展與歐洲聯合[N].武漢大學學報,2002-3(2).
[6]程佩璇.20世紀六十年代法德和解及其歷史、現實意義[N].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9(3).
[7]羅湘衡.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中的德國[J].經濟觀察,2012,4.
[8]白緒全.法國與早期歐洲經濟一體化——從“煤鋼聯營”到“歐洲經濟共同體”[N].滁州學院學報,2006,10(5).
[9]尹顯萍,王志華.歐洲一體化的基石——歐盟共同農業政策[J].世界經濟研究,2004(7).
[10]和春紅.法德和解與歐洲一體化[D].山東:山東大學,2012.
[11]蒯娣.法德和解及其對中日關系的啟示[J].法制博覽,2016(1).
[12]相艷.超越宿怨:法德兩鄰改善關系的歷史經驗及啟示[N].西北大學學報,2005(11).
[13]戴啟秀.和解外交:超越歷史的歐洲一體化[J].國際視察,2007(4).
作者簡介:
王夢圓(1996—),女,江蘇淮安人,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5級本科生。
劉思家(1997—),女,江蘇宿遷人,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5級本科生。
張夢瑤(1997—),女,河南洛陽人,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5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