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菊芳
“時間是歷史前進道路上的標尺……歷史既然在時間的流動中留下軌跡,我們要了解歷史的因果、變化的規律、發展的線索,首先得從時間的流動中去考察。”[1]而對于時間的記憶,學生是最頭疼的。筆者認為大事年表的利用是有效解決這一難題的路徑之一。因為大事年表是年代定位的工具,可以利用其梳理歷史發展線索、構建歷史知識的網絡,從而提升學生的時間思維能力。筆者以“偉大的歷史性轉折”為例,探討如何利用大事年表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時間觀念。
一、根據教材編寫大事年表,體會時間之“序”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空間中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2]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就是要讓學生明確每個歷史事件在歷史進程中的定位,了解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先后順序即時序性。本課教材的編寫把改革和開放分開講述,雖然條理清楚,但是也容易造成改革和開放知識點之間的孤立,進而不利于學生時間之“序”的建立。因此筆者設計了以下環節:要求學生把本課中有關改革和開放的史實內容提取出來,按照時間順序重新排序。學生展示后,教師補充說明并形成如下的大事年表。
(1)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自發包產到戶
(3)1979年7月,中共決定對廣東、福建的對外經濟活動給予更多的經濟自主權
(4)1980年年9月,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文件,肯定了生產隊領導下的實行的包產到戶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
(5)1980年四大經濟特區建立
(6)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動下,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責任制迅速推廣,人民公社體制也隨之在全國逐步廢除
(7)到1983年初,全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生產隊達95%
(8)1984年5月,14個沿海開放城市設立
(9)1985年沿海經濟開放區設立
(10)1990年4月,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地區
這一活動看似簡單,其實暗藏深意,效果可謂一箭三雕。其一完成課程標準的要求,再現了改革和開放歷史發展的時序性脈絡,從而初識時序之意;其二是學生借助大事年表的形式把腦海中原本模糊的知識結構簡潔清晰完整地展現出來;其三通過學生制作表格,了解學生對改革開放基本史實的掌握情況,為下一步的學習和探究做好鋪墊。
二、分類、解讀大事年表,感受時間之“別”
“嚴格按照時間順序講授歷史,闡明歷史事件的發展變化,以及與其他事件的邏輯順序和因果關系,提示歷史事件發展的脈絡,使學生在歷史時間的縱向動態系統中認識和了解歷史,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時間觀念的主要方法。”[3]在前面的大事年表中,學生通過活動只是在淺層感受到事件的先后順序。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教會他們對這些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進行歸類別,從而讓史實變得富有邏輯和條理,而不只是時間和事件的堆積。基于此,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這10件大事,如果按主題將其分類,可分為幾類,分類依據是什么?
(2)在你的分類中,改革和開放主題里都把十一屆三中全會納入其中,為什么?
(3)根據你的分類的主題,概括中國農村改革的特點和對外開放的特點。
通過對年表中歷史事件歸類別,學生按主題把大事分成改革和開放兩大類,讓學生再次重溫改革和開放的發展歷程,也讓學生感受到改革和開放是同時進行的,從而不會把這二者割裂開來。通過對大事年表的進一步解讀既讓學生明白“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改革開放的前提和背景(因為它在思想路線上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上由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組織路線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同時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也讓學生概括出中國農村改革的特點(自發到中央肯定(上下聯動)、速度快、規模大)和對外開放的特點(由沿海到內地;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這樣一個對外開放格局) 。總之,對大事年表的分類和解讀,既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時序性,同時又能讓其找到同一個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和特點。
三、創設大事年表中重要事件的情境,深化時間之“因”
“歷史具有時間,它本身就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發展變動過程……因此,考察歷史事件,絕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去作觀察,而應當把它放到一定的歷史環境中去作具體的、動態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說歷史具有客觀性和過去性的特點,有著時間、空間、人物等特定場景。而現行教材由于受到教材篇幅、教學時間、模塊設計等方面的限制,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種歷史結論,它省略了太多過程性的東西。讓學生單純根據教材去理解那些遠距離的知識難度較大,也難以揭示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一些情境對歷史中的一些細節進行生動的描述和合理的補充,將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鮮活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可以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興趣又深化了年表中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筆者在教學中創設了以下三個情境:
情境一:
師:(出示小崗村生死文書的圖片,并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這份文書為什么被稱作生死文書?(請結合當時農村的經濟體制)
2)“生死”這個詞說明農村改革具有什么特點?
3)這群農民為什么要簽這樣一份生死文書?
生1:因為當時是人民公社體制,是要大家一起勞動,不允許分田單干。
師:是的,而且中央在1978年11月還專門發了一個文件明確規定,不許分田單干,不許包產到戶。在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時安徽也這樣分田單干過,后來10萬干部被抓起來,很多人搞得家破人亡,所以安徽鳳陽村的做法,在當時是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的,事關生死。
生2:生死這個詞說明當時農民的作法是違法行為,這也就說明農村改革具有自發性的特點。
生3:他們要冒著殺頭的危險,說明當時可能是窮得活不下去了。
師:他們到底窮到什么份上,我們來看看背后的故事。
師:這份生死文書發生在哪里?
生:安徽省鳳陽縣。
師:(出示中國行政圖和安徽鳳陽地圖)安徽這個地方很容易發生洪災和旱災,所以是出了名的窮省,而窮省中最窮的縣就是小崗村所在的鳳陽縣,它是朱元璋的老家,他也是因為窮才參加農民起義的。在新中國成立后,每遇災荒,鳳陽人外出討飯仍是常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鳳陽花鼓正是反映安徽鳳陽農民外出討飯情況的。小崗村的農民一直窮,為什么會在1978年12月的時候干出這么冒生命危險的事呢?
師:(出示材料)
1978年夏,安徽大旱,這年夏收分麥子,鳳陽縣小崗村每個勞動力才分到3.5公斤。全隊18戶,只有2戶沒討過飯。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
根據材料分析,小崗村1978年這么窮的原因是什么?
生:一是天災,二是在當時人民公社體制下,實行平均主義,農民缺乏生產的積極性。
師:正因為如此,所以小崗村的農民才被逼著進行變革。當時的生產隊長嚴宏昌就去找老農民關庭珠請教。關說:“1961年的救命田,分田單干很中用,一干就增產。但是上面不準干。”嚴宏昌說:“現在上面領導講思想解放,只要對國家集體有利,都可以干。”話雖這么說,他心里還是沒有底,本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所以后來大家就簽了這樣一張生死文書。
情境二:
師:(出示材料)
1979年4月,鄧小平與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同志談話。他說:“……在你們廣東劃出一塊地方來,也搞特區。過去陜甘寧邊區就是特區。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
根據材料回答:開放先從哪里開始?當時開放的區域叫什么?
生:廣東,它叫特區。
師:特區什么時候正式成立?首先開放的特區有哪幾個?
生:1980,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師:四個特區中最先開放和重中之重是哪個特區?
生:深圳。
師:你知道為什么嗎?
生:搖頭。
師:(出示深圳與香港交界的地圖)在兩個地方交界的地方是一條深圳河,河的上游是一座山叫梧桐山,今天它是廣東的國家森林公園,(出示梧桐山上的墳墓)你知道這些是什么人的墳墓嗎?(出示材料)
梧桐山由于山高坡陡,攀越艱難,這里的邊防線相對較松,也就成為偷渡者冒險之地。山的兩側各有一道鐵絲網,有邊防部隊和民兵巡邏,狼狗開道。越境者一旦被發現,輕者遣送回原籍,重者當場丟命。梧桐山的山上山下,不知留下多少偷渡者的白骨。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
生:原來是偷渡者的白骨。
師:為什么他們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偷渡?(出示材料)
寶安有個羅芳村,河對岸的新界也有個羅芳村。不過,寶安羅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新界羅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兩者差距懸殊達到100倍。
——陳秉安《大逃港》
生:因為窮。
師:鄧小平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產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決逃港問題。”從這里可以看出,發展好深圳還有怎樣的意義?
生:解決大逃港這個政治問題。
情境三:
師:出示鄧小平1984年1月南巡深圳的照片以及鄧小平南巡深圳后的提詞
提問:鄧小平84年南巡背景以及題詞有怎樣的意義?
關于這個情境很多教師在教學當中都是會忽視的,但1984鄧小平南巡這個時間點對于推動改革開放是有非常重大意義的。因為在特區設立后,很多人甚至中央的高層擔心特區會變租界,對于是否要繼續開放存在疑慮,所以鄧小平在這個背景下才南巡考察。南巡回來后堅定了鄧繼續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并決定把特區這個對外的窗口和實驗田對外推廣,要擴大開放。因此在南巡之后,中央對內加快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1984年5月開放了十四個沿海城市,1985年設立沿海經濟開放區)。通過這些細節的講述學生對1984年這個時間就印象深刻了。
正如英國歷史學家赫伯特·巴特菲爾德說:“我們所有的判斷都只能相對于時間和情境而存在。”[4]筆者以小崗村的生死文書為切入點創設情境,讓學生明白了為什么農村改革會首先發生在1978年小崗村;以深圳的開放和鄧小平南巡的故事來創設情境感受開放背后的故事及開放過程的曲折性。通過這些情境的創設,讓課堂變得豐滿起來,學生了解了時間背后的故事,時間就不再是一個枯燥的數字,時間就變得有意義了,對時間的記憶也就更深刻了。
總之,時間性是歷史學科的第一特征,是時空素養中的重要一環。大事年表法培養了學生的時序性,并讓學生從中找到歷史發展的脈絡,從而把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一個整體,但它只是學生時間思維培養的一種方法,我們一線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不斷探討時間觀念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注釋】
[1]趙恒烈 :《趙恒烈歷史教育選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88頁。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5頁。
[3]趙志漢:《歷史學科的時間觀念教學》,《歷史教學》1992年第11期。
[4](英)巴特菲爾特著,張岳明、劉北成譯:《歷史的輝格解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