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雨嘉
摘要:十九大會議的召開,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該戰略的提出,國家越發重視體育教育,尤其是高校體育教學,并著重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因為,高校是培養社會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宅基地,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意味著我國未來一代人才的綜合素質,加強體育教育的創新,提高體育教學效率,為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健康中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創新途徑
高校體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健康中國背景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原有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亟待改革創新,新的教學理念與思想也需要不斷更新,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層出不窮,滿足了學生學習需求[1]。文章簡單敘述了健康中國的理念,并通過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對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途徑進行探索。
一、健康中國的理念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的需求越發強烈,當前,健康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基本目標,是追求并實現其他目標的基礎。身體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本錢,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成功的命脈,是成功的本錢,更是我國健康長久發展的根本。基于此,國家越發重視健康中國的建設,2015年9月,我國政府衛計委已經出臺《健康中國建設規劃(2016年—2020年)》,2016年,我國又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7年,習近平同志又在十九大會議上提出了健康中國戰略,種種措施,可見國家對健康中國發展建設的重要性[2]。什么是健康中國?筆者認為,提倡國人健康生活,不僅是身體健康,還包含有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等方面的完全系統的健康,提高全民保健意識,改善我國居民亞健康狀態。為全面推行健康理念,構建健康中國,改革創新體育教育成為重點,尤其是為過埃及輸送綜合性人才的高校,必然成為健康中國理念的改革先鋒。
二、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體育教學觀念落后
當前,我國某些高校在教學過程中,仍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重視文化教育而忽視體育教育,影響了學生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在體育教學中,尤其是對體育專業學生,以提高學生體育技能與基礎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體育素養與健康習慣的培養,面對體育教育,許多學生并未培養出自主學習、自主鍛煉意識,導致學生離開學校后,僅有極少數學生保持鍛煉習慣,影響了健康中國的發展[3]。另外,高校體育教學理念稍顯陳舊,教學方法仍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為主,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揮,枯燥的教學模式也影響了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高校體育教學難以達到效果。
(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多以運動技能訓練為主,以提高學生競技能力為關鍵,此種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體育課堂開設的意義。在高校體育教學課中,教學內容主要以三大球、三小球為主,對自行車、野外生存、瑜伽、輪滑等新興體育項目重視度不足,影響了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抑制了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4]。并且,非體育專業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體育專業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競技能力,忽視了學生性格愛好,當學生進入社會后,若從事非體育類工作,極少再堅持鍛煉,抑制了健康中國的發展。
(三)高校體育教學設施不完善
國家對人才需求的增多,各個高校開始不斷擴招,學校學生數量不斷增長,學生人均體育場地占有率明顯不足[5]。并且,因某些高校對體育的重視度不足,運動器材數量明顯不足,老化現象較為嚴重,硬件設施難以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求,幾名同學輪流用一副球拍、爭搶一個乒乓球臺是非常常見。另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理念的陳舊,也是導致體育設施落后的原因,二十一世紀青年追求個性化,往往需要一些新穎的設施,追求一些新興的體育運動,如:輪滑、瑜伽等,而設施的缺乏,相關體育教學活動難以開展,影響了學生興趣,抑制了健康中國的發展。
三、探索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路徑
《全民健康計劃綱要》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意識、技能與習慣。在前期高校體育教學研究中,終身體育理念將引導高校學生在不同時期進行相應的體育鍛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因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終身體育理念難以發揮效用。對此,為推動健康中國發展,提高學生鍛煉意識與健康習慣,創新體育教學模式成為重點。
(一)教學目標應向多元化發展
高校體育不僅發展學生身體素質,還潛移默化的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在健康中國背景下,體育教學目標應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學生不僅要學會幾項運動技能,掌握體育技能與知識,還應該掌握健身保健知識與方法,發展學生運動興趣,提高學生體育素養,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因此,在體育教學,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體能與運動技能的發展,還要了解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引進新型的體育運動,發展學生個性化,以此達到較高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向現代化、休閑化發展
健康中國背景下,國家對全面健康更加重視。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習慣,使學生在離開學校后仍然堅持身體鍛煉,體育教學內容休閑化、現代化成為重點。體育內容休閑化,則體育課程所授內容能夠更加吸引學生注意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當學生進入社會后,在工作之外,也會進行一些休閑娛樂型的體育運動,陶冶情操,鍛煉身體。而體育運動現代化,則能夠有效保障學生快速接受各類體育運動。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安排體育運動項目應首先考慮現代化、休閑化的體育運動,如:羽毛球、乒乓球、田徑等,為提高學生體育興趣,教師應積極引進新興運動項目,如:健美操、瑜伽、自行車等,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培養學生運動習慣。
(三)完善高校體育教育設施
為保障高校課題與教學順利進行,完善的高效體育教學設施是必不可少的。對此,學校應根據班級學生人數補充缺失的體育設備,及時更換老化的體育設施,以便高校體育教學順利進行。若需要引進新興設備,則應及時補充想配套的設備。同時,高校應修建體育場館,保障學生在惡劣的天氣下正常進行體育鍛煉。在非體育課時間,也應將體育場館與設施開放給學生,促進學生自主鍛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四、總結
綜上所述,經濟在不斷發展,我國對全民健康越發重視,并先后頒布了各項政策方針,我國正式進入了健康中國、全民運動時代。然而,身為國家各項政策的先鋒官,因高校體育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高校體育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高校體育教學觀念落后,高校體育教學設施不完善等,直接影響了健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對此,積極改革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目標應向多元化發展,教學內容向現代化、休閑化發展,完善高校體育教育設施,提高高校學生綜合素質,滿足社會要求,推動我國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成亮.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7):5-6.
[2]賈斌."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運動,2017(9):10-11.
[3]彭彥萍,李志平.高校瑜伽教學模式的創新途徑探索[J].經營管理者,2016(34):1129-129.
[4]馬文琪.新教改背景下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9):184-184.
[5]王松,張鳳彪.“健康中國”引領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實現路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8):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