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軍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 101101)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擔負著培育大學生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幫助青年學生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了解黨情、國情和民情,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而高校的專業課、公共基礎課、通識課等其他課程則更多地肩負著向大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把行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態勢帶進課堂的任務。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之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改革在全國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展開。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互結合、相互碰撞產生的火花,引起大家的關注和共鳴。“課程思政”成為高校課程改革領域出現的熱點詞匯。
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其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的體育課程也在不斷探索和革新。我們深切認識到,高校的德育教育在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體育教學不能僅僅是教授技術動作,也要肩負起育人功能。把“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滲透到體育教學中。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筆者對此的解讀就是高校各門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責任。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融入體育教學是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和提高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一項重要探索,更是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響應國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戰略任務。可是說,“課程思政”作為一種當代教育理念,是堅持思政課堂顯性教育、其他課堂隱性教育的協同育人理念;是實現“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轉化的創造性理念;是打造思政教師與其他教師全過程、全方位協作配合的統籌理念。這種大膽創新的嘗試理應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導向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這是在強調,我國的高等教育著力培養的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筆者近30年教學經歷的領悟,所謂時代新人要符合成人與成才2方面要求,二者缺一不可。體育教學不僅是教授學生強身健體方式的最佳途徑,更是促進人身心健康發展,培養意志品質的有效手段。蔡元培先生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健體育魂正是體育學科對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所在。所以,在體育教學中積極開挖思政元素,教學與育人并行,這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向是一致的,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
由于體育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所以把“課程思政”的理念滲透和融入體育教學中是完全可行的。眾所周知,體育學科本身蘊含著獨特而豐富的人文精神,加強體育人文精神的挖掘與教育,對培養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學生養成健康的學習工作生活方式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這些內容又恰恰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通過體育教學,讓學生一方面主動參與體育活動,一方面在活動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及個性,真正從內心深處去把握如何參與、努力,以致規范自己的行為;學會設身處地,站在他人角度關心他人,充分考慮別人的處境,學會尊重自己、理解他人。再如,人類天性就對真善美有著無限的向往。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通過深入挖掘體育運動中美的因素,讓學生感覺到體育中各種美(力量美、肌肉美、線條美、速度美、毅力美等)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而以美為紐帶,確立起以美啟真、以美揚善的價值體系。
體育人文精神是體育的支柱和靈魂,它由體育運動所孕育,但又超出了運動本身,其中體現的友誼、團結,公正、公平,關愛、尊重等精神內涵,對提升人的道德素質、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體育人文精神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我們不能把體育教學變成單調枯燥的運動訓練,忽視體育的真正內涵,而應該讓體育教學成為落實新時代思政教育內容的重要載體。通過對體育人文精神的不斷挖掘,努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滋養心靈,涵育品行。
體育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對體育教學來說具有檢驗、診斷、反饋、導向及調控等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如今許多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技能的傳授與教學,對學生體育思想教育、道德行為教育、興趣習慣教育、體育學習態度的教育等,沒有足夠的認識。這樣體育教學評價的發展相應的也不是很理想,評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體育教學的育人功能被大幅度地弱化。然而,“立德樹人”一直以來都是高等學校的育人根本,所以在把“課程思政”理念引入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完善評價標準,改進評價方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評價體系。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運動項目和動作技術的學習、掌握, 同時還要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做出有價值的分析、評價,充分發揮大學體育課程的育人作用,將學科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
若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落細、落小、落實在每一堂課,把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融入教育教學,實現“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身。學校必須構建全員全課程的課程思政體系,既有力保證思政課的主渠道主陣地的核心課程地位,又充分發揮其他課程的責任田價值。
體育課是高校思政教改中的隱性課程,要想“潤物無聲”地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全過程, 就必須從大思政角度對體育課進行整體的科學設計。過去那種重活動輕理論,重技術輕文化,重速度、標準、力量輕團結、合作、競爭的意識必須摒棄。要針對學生的思想特點、身心特征,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評價標準。對課程進行系統的宏觀設計是保證“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另外,不同的體育專項給學生帶來的感覺也不盡相同,那么,思政教育目的同樣也存在區別。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體育教學還包括校內外競賽、早操、課外活動等等其他諸多形式。因此,在教學設計時,還要根據不同的體育項目活動內容,對相關素材進行合理選擇和應用,既把項目的特點顯示出來,又將不同的思政教育資源融入體育教學之中。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我們知道,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除了同學接觸最多的應該說就是老師。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不知不覺中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的道德素養提升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可以利用各種資源和方式對體育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定期的培訓與指導,加強對教師的思想理論灌輸,以此來實現教師的道德素養提升。
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屬于一項既系統又全面、既龐大又復雜的工作,學校應注重“課程思政”改革經驗的總結與凝練,大力宣揚“課程思政”的成效,全面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積極實踐。各部門需形成協同效應,形態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進思政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全覆蓋。“充分發揮各方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強化實施保障。”讓更多的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走上“課程思政”的大舞臺,推動學校育人工作邁上新臺階,共同“營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
“課程思政”是知識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結合的育人理念,體育教學要深入發掘學科蘊含的思政元素,立足學科的學術內涵和傳承脈絡,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建立常態化的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管理機制與評價機制,不斷推動德育和體育的深度融合,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優秀體育人的愛國奉獻精神、拼搏進取精神、傳承創新精神等加深了解,不斷加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時,還要針對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具體表現,把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工作滲透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例如,體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體育教學與集體主義教育相結合,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個性與集體主義并重,成就與挫折并重,競爭與協作并重等等。通過多形式多途徑讓體育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積極創新教學載體,注重課堂話語傳播的有效性,“潤物無聲”的提升育人效果。
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融合, 把“課程思政”理念滲透于體育教學,使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不僅獲得健康的體魄,還能獲得健全的人格。這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需求, 也是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