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400000)
通過研究發現,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多以距離、微笑等非語言溝通方式進行溝通,不僅拉近了彼此距離,而且對社會和諧發展起著促進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非語言溝通并非固定不變的,一般情況下,非語言溝通會隨著文化背景的改變而改變,作為大眾傳播者的主持人需要基于提煉進行非語言信息使用,一來明確非語言信息,二來提高受眾對非語言信息的理解,由此可見重視非語言溝通并掌握非語言溝通技巧是主持人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簡單來說非語言溝通就是脫離詞語的內容溝通,即通過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等進行信息傳遞。語言符號強調意識表現,非語言符號一般展現潛意識波動,一般來說,細膩的情感、豐富的體驗、奇妙的思緒、深刻的感受基本藏匿于潛意識中,很少會暴露在意識表面。
非語言是相對于語言而言的,非語言溝通主要存在三個特征,具體來說:第一,表達的情感與態度更細膩真實,無論是身體動作還是面部表情亦或是目光都屬于非語言溝通方式,這些非語言溝通方式很好地向他人傳達了開心、悲傷、氣憤、驚訝等情感與情緒;第二,蘊藏著豐富的信息,非語言符號相較于語言而言在信息蘊藏數量方面更加豐富,語言表達的含義可以進行隱藏,甚至可以表達出與內心想法不一致的內容,而非語言溝通具有一定的真實性,相較于語言而言更可靠,尤其是情感表達、態度表達往往具有較高的真實性,也就是說非語言行為可以全面彰顯其獨特特點與優勢;第三,與時代需求更相符合,非語言溝通存在一定的時代性與社會性,具體來說:一方面非語言溝通與歷史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相連的關系,非語言溝通會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其中生活習慣與習俗更是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語言溝通的時代性;另一方面非語言溝通密切相連著諸多社會因素,如年齡、文化水平、性別、生活環境等,因此非語言溝通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性。
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對電視節目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多類電視節目的出現與發展,其中娛樂節目較受受眾喜愛與歡迎。為了提高節目質量,吸引更多的受眾,主持人在運用有聲語言進行溝通的同時通過非語言溝通來拉近與受眾的距離,但部分主持人對非語言溝通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運用的非語言溝通是隨意造作出來的,而非考慮節目需要產生的,比如,有的主持人在進行節目內容表達的過程中時常伸出食指與中指 作出勝利的動作;或是面無表情,冷冷的看著觀眾,美其名曰“酷”,這些非語言溝通忽視了節目內容實質,影響了非語言溝通作用發揮。這些均是近些年主持人在非語言溝通上經常性出現的問題,部分主持人不僅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文化修養不高。非主持人專業的人也紛紛應聘主持人這一職業,在他們看來,主持人這門職業過于簡單、門檻較低,事實上主持人需要具備多種業務能力,如采集、編輯、傳播與控制等,而且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受眾無論是文化水平還是文化需求都得到普遍性提高,這就意味著主持人也應不斷充實自己,努力做好節目。
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除了要熟練使用有聲語言,還要重視非語言溝通并通過學習不斷掌握非語言溝通技巧,需要注意的是,非語言與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相連的關系,會隨著歷史變遷與文化變化而發生改變。與此同時,主持人還應主動學習與借鑒其他國家歷史背景與傳統文化,在豐富自身閱史的同時鞏固非語言溝通技巧,從而提高節目質量,促進節目走上成功之路。
對主持人而言,了解非語言溝通內容與要求是提高非語言溝通技巧的重要基礎,下面就非語言溝通內容與要求進行分析:
第一距離,在進行節目主持時,主持人不可與受眾保持過于親近的位置。距離是具有普遍性的非語言溝通,主持人除了需要了解距離特征,還要充分發揮距離積極作用,在有距離溝通過程中,要保持合理的位置,不可過近,避免影響受眾隱私;也不可過遠,避免受眾產生生疏感,影響節目影響力與親和力。結合現實情況來看,主持人和受眾之間的距離應在私人距離與社交距離之間,當然這種距離也并非固定不變的,應依據節目主題、形式進行適當調整,更好地適應節目內容與受眾需求。
第二握手,在節目主持中,握手是普遍性存在的溝通形式,握手相較于距離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主持人需要注意以下內容,即只有受眾作出想要握手的動作,無論是熟悉的受眾還是未曾謀面的受眾都應主動先伸手去握,且在這一過程中應表現出平等的姿態。
第三眼神,主持人是一門特殊職業,眼神對主持人形象有著直接影響,一般眼神飄忽不定的主持人會影響節目效果,或是給受眾留下不好的印象。結合眼神要求來說,目光流轉需要把握好度,明確注視距離,不可親密注視也不可社交注視,應介于二者之間,即相對于普通社交注視稍加親密,同時運用面部其他表情進行配合,表現出一定的嚴肅性。眼神合理運用是展現主持人眼波流動魅力、傳達主持人傳情風格的重要保障。
第四笑容,相較于距離、握手與眼神而言,微笑更有利于拉近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使之保持有效的溝通。合理使用笑容,掌握笑聲,無論是開懷大笑還是低聲輕笑亦或是銀鈴聲聲都能夠調動受眾情緒,活躍現場氛圍,同時有利于主持人把握節目進程,避免因忽視的小環節影響節目整體效果。
首先就主持身姿來說,在節目內容表達過程中,主持人應運用與自身個性思想相適應的主持身姿進行非語言溝通,一來彰顯自身能力與個性,二來提高節目吸引力,主持身姿也是非語言溝通技巧之一;其次就非語言溝通方式來說,在日常節目與生活中,主持人應善于觀察與累積和節目相關的具有趣味性與多樣化的非語言溝通方式。在進行身姿魅力應用與展現時,主持人需在了解與掌握節目類型、場合、氛圍、環境,受眾反應與參與度等因素的基礎上應用多樣化非語言溝通方式進行節目進程與效果控制,激發受眾參與并引導他們扮演節目主流環境營造等多種角色,尤其在碰到突發事件時,主持人應在保持高度冷靜的同時應用多樣化非語言溝通方式有效化解突發事件,維護節目秩序,保證節目教育、娛樂效果的充分發揮。
非語言溝通技巧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有長期性與系統性,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主持人切忌不可拘泥于固有學習渠道,而是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多渠道學習與積累,比如通過觀看電視節目積累其他主持人非語言溝通技巧,即關掉聲音,嘗試依據人體姿態猜想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每十分鐘或十五分鐘打開聲音,對自己的猜想和理解進行檢驗;主動向他人請教非語言溝通技巧,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他人進行非語言溝通的方式與技巧;在實踐中學習,自己設定一定的情節進行非語言溝通練習,通過與他人比較判斷自己的非語言溝通是否合理得當,長期以往,非語言溝通將會內化于心,成為一種自然與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非語言溝通技巧。任何技巧的掌握、習慣的形成都并非一蹴而就的,日積月累,才能取得進步,獲得大益,無論是學習還是練習都需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知識與技巧在于積累,作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理應在不斷豐富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積累非語言溝通技巧,以長期的辛勤奮斗換取節目的成功。
總而言之,有聲語言雖然是與受眾建立溝通的有效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在進行節目表達的過程中,主持人的眼神、微笑與手勢等都有可能傳達著與節目內容相關的信息,與受眾者建立更好地溝通,所以非語言溝通具有重要意義。但非語言溝通具有一定的要求,只有運用恰當,并保證非語言溝通的通俗性與理解性,才能更好地發揮非語言溝通作用,這就要求主持人學習并掌握非語言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