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勝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稅制改革的不斷完善,我國的稅收征管進入了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稅務信息化從納稅流程、納稅模式、稅收風險等方面極大地改變著企業的經濟活動和運營模式,也影響著企業的用人觀念。當前,為了提高稅法遵從度,降低企業稅務風險,企業急需既懂稅收知識又能熟悉稅務信息化的技能人才。
稅務信息化的發展,“金稅三期”的全面推廣,讓企業的經濟數據以及會計數據變得非常透明,對企業稅收遵從度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如不能準確及時地進行納稅申報,企業將面臨補繳稅款及滯納金,甚至罰款的稅務風險。為了適應和應對稅務信息化環境,降低稅務風險,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涉稅工作,企業需要大量的能夠熟練操作稅務信息系統的專業人才,過去那種只會計算機基本操作的非稅收會計人才、只會傳統會計核算或者僅僅局限于會計電算化操作的會計人才,已經很難適應當前的“互聯網+稅務”時代,企業用人觀正由傳統型的核算人才向現代型的信息化人才轉變。
目前我國正迎來“互聯網+稅務”新時代,稅務信息化正在改變著企業經濟活動的多個方面,同時也影響著中職學校的稅收專業教學,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信息化需求,社會所需的涉稅人員正在從傳統的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電算化技能向信息化技能轉變。稅務管理的信息化要求中職學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夠熟練使用稅務管理信息系統,運用信息工具處理企業涉及的各類稅收問題。要培養適應稅務信息化需求的人才,必須進行教學改革,簡化稅收理論教學,強化稅收實踐教學,加大稅務信息化技能培養力度,把稅收實踐教學由提升性需要轉變為基礎性需要,以滿足稅務信息化崗位需求。
稅務信息化的發展和稅制的不斷改革,增強了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意識,會計人才涉稅能力也因此越來越被市場關注。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扎實的賬務處理能力固然是財會專業畢業生技能的基礎,涉稅能力則是衡量財會人才的重要標準。中職財經類學校是會計人才培養的搖籃,財會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取決于教學培養體系的完善及其與市場需求的契合程度。
而當前在培養方式上,多數中職學校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輕專業技能的培養;重會計技能的傳授,輕稅收技能的培養;有手工報稅的實踐,缺稅務信息化的實訓。再者,在對會計人才培養的方向上還局限于傳統的核算崗位,把人才培養定位于完成經濟業務的歸類、匯總、整理和核算,只把稅收課程作為會計專業的選修課程、輔助課程,在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向上缺乏對稅收知識和技能的重視,顯然不利于涉稅能力的形成。況且稅務管理正不斷向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如果不主動迎合這些變革,也就無法適應稅務信息化時代市場對會計人才的新需求,只能被市場需求甩得越來越遠。
筆者在對山東省臨沂市15所開設會計專業的中職學校進行走訪調查后發現,各個學校開設的稅收課程多有不同,有《稅收基礎》、《國家稅收》、《稅收實務》、《稅法》、《涉稅業務辦理》、《稅務會計》、《稅務籌劃》等等,但大部分學校僅開設其中一門課程,而且均未開設稅務信息化專門課程。由此帶來的問題,一是重理論輕實踐,稅收教材中的稅收理論知識和稅收法律法規偏多偏難,而對納稅申報等基本技能操作層面的內容缺乏系統的講解和訓練,稅務信息化操作方面的內容更是難覓蹤影,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陳舊不堪。二是缺乏系統性和遞進性,與成熟的會計課程體系不同,在稅收課程安排方面單開一門,專業性不足,沒有體現稅收知識的遞進性,即從稅收基礎到傳統的納稅申報,再遞進到網上報稅流程操作。再加上課時安排偏少,知識難以系統。三是與崗位需求脫節。傳統單一的稅收課程不能滿足現代會計專業所面向的稅收崗位職業能力需要,知識無法轉換為能力,難以很快適應工作環境。
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已比較成熟,但稅收教學一直重理論,輕應用,而且實踐教學內容與涉稅崗位的能力要求落后甚遠。稅收實踐教學還只局限于稅款計算和填寫報表,對于增值稅發票系統、網上報稅流程等信息化實踐內容,要么缺教材缺教師,無法講、不好講或者講不好,要么找些零散的網上報稅工作手冊進行截圖紙面的講解了事。教學方法上,重知識灌輸而輕能力培養,多數學校稅收理論教學占到80%以上,甚至由于課時安排不足,連稅種的基本內容都講不完,更無從談及稅務實訓了,這直接導致學生的稅收知識結構不健全以及對各類行業的稅務事項的不熟悉,難以滿足社會對涉稅能力的需求,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中職學校擔任稅收課程的教師,多數是大學畢業生直接分配或考聘到學校任教,缺乏具體的涉稅業務經歷,稅收實踐經驗近乎于零。走上教學崗位后,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平均周課時達到20節,還要承擔社會培訓及班主任管理工作,工學矛盾異常突出。即使利用假期到企業鍛煉半個月或一個月,也是走馬觀花,水過地皮濕,難以系統學習研究,況且教師越年輕,教學任務越重,越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實踐鍛煉。
目前中職學校都有部分財經類“雙師型”專業教師,但多數是“教師+會計專業資格”的“雙證型”教師,真正既有稅收理論教學經驗又有企業涉稅處理實戰經歷、熟練掌握稅務信息化的“雙師型”教師少之又少。稅收教師缺乏稅務信息化專門知識,在模擬實訓過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來進行說明書式的淺層解讀,無異于紙上談兵,實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無法轉化為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效果的好壞,離不開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應該說,在會計教學方面,各學校都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但稅收教學的考核評價方式還是一卷定終身,雖然有業務題考核,但大多是單項業務的紙質解答。這種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與評價方式,難以客觀地考察評價學生對涉稅事項的過程分析能力及動手能力,對學生網上開票和報稅流程及異常情況的信息化處理能力的考核評價更是無從談起。近幾年用人單位和畢業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也表明考核評價導向偏離現實需求。
稅收課程的操作性、實踐性很強,而且現代稅收業務的信息化特點明顯。經調查發現,為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大多數中職學校的會計模擬實訓室建設較為完善,而稅收模擬實訓室幾乎空白,即使有,其實訓軟硬件根本沒有達到稅務信息化仿真要求,無非是把納稅申報表的填制搬到了電腦上而已,實訓軟件與現實業務差異巨大。普遍存在著重會計實訓,輕稅收實踐的傾向,校內實訓室缺乏相應的信息化稅務實訓系統,學生無法完成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認證、網上納稅申報等實務操作。在實際教學中,稅收的實訓課程大多是在課堂上進行,學生只能通過做業務題來完成基本技能的實訓,諸如網上報稅的信息化流程操作等現代技能根本無法得到鍛煉。
由于會計行業的特殊性,很多學校的校企合作少有起色。一是企業的會計工作環境狹小,只能適應少數人集中實習。一個企業的會計部門無法承接較多數量的學生參加實踐,使稅收實訓教學受限制。二是會計工作具有嚴肅性,再加上學生對實際業務不熟悉,不熟練,實習單位不愿意把具體業務交給學生做,學生難以獲得充分的實踐機會,三是企業的涉稅信息具有保密性,根本不想讓學生接觸具體的稅收業務。“一頭熱”、“兩張皮”,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難以提高學生的涉稅處理能力。
中職教育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會計專業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財會操作處理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并隨著崗位需求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培養方向。當前稅務信息化時代,社會各行各業迫切需要熟練操作網上辦稅技能的新型稅務應用型人才,為他們解決不斷變化的涉稅問題,目前在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較為成熟的情況下,應充分認識到稅收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別是要補齊稅務信息化這一短板。具體來說,稅收教學要緊緊圍繞企業辦稅人員、代理報稅人員的培養方向,以培養學生的稅務信息處理技能為目標,以“實訓教師+實踐教材+實習基地”三大抓手為切入點,培養具備從事納稅申報、代理報稅、納稅咨詢、稅務核算業務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滿足稅務信息化改革和企業需求。
在“互聯網+稅務”環境下,僅僅具備傳統的稅款計算、手工報稅能力已遠遠不夠。在掌握稅收基本知識和強化納稅申報基本技能基礎上,應增加稅務信息化教學內容,并根據稅務信息化建設和金稅三期項目的推進對教學內容和模擬報稅系統及時完善升級,補齊知識短板,提升綜合職業素質,從而實現教學活動與實際要求的有機結合。
中職會計專業應強化實踐教學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建立以實踐為主,知識、技能、素質并重的課程體系。稅收課程體系主要應由稅收基礎、納稅實務和稅務信息化三門課程組成。稅收基礎主要側重稅收基礎知識和稅收基本法律法規,以夠用為原則,掌握必要的稅收基本知識。納稅實務主要側重納稅人涉稅事項的辦理和各個稅種納稅申報表的填報,以能力為本位,掌握涉稅業務辦理的基本技能。稅務信息化主要側重增值稅發票新系統和網上辦稅等信息化涉稅流程操作,突出崗位實訓,掌握涉稅業務的現代技能。
多年來,稅收教學一直采用傳統教育模式,側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當前要確立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學是關鍵環節。一是適當簡化理論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稅收基本知識和稅款的基本計算,夠用為宜。二是增加實踐教學比重,依托學校實訓設備,少講多練,提高動手能力。筆者建議將現在的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比例調整為1:1。三是采用豐富的實踐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仿真性教學法等,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建立網上師生交流平臺,答疑解惑,幫助學生刷新知識,提升專業素質。
目前,稅收的知識性考核像其他專業課一樣,已日臻成熟,只需在難易深淺程度上進行調整就足夠。當前急需改革和創新的是稅收的實踐性考核,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方式來導向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實踐性考核方式應充分體現“能力本位”的辦學理念。考核方式包括專業能力考核、方法能力考核和社會能力考核。其中專業能力考核為根本性考核,其他兩種考核為衍生性考核。
1.鼓勵教師參加社會實踐,讓教師走出來。學校要加強同國稅局、地稅局的聯系,有目的的選派稅收專業教師到征稅大廳去實踐和調研,及時了解征收管理新動態,熟悉稅收工作業務流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到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代理記賬公司或其他企業頂崗實踐,了解社會和行業現狀,掌握納稅申報規范,熟悉稅務信息化操作,為稅收實訓教學積累實踐經驗。
2.挖掘社會教學資源,把專家請進來。學校可根據稅務改革的變化和進度情況,適時向稅務部門、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企業聘請稅務專家、稅務師擔任兼職教師,既能對教師進行稅收教學培訓,拉近教學與實際的距離;又能擔任稅收實踐課程教學,彌補校內教師實踐知識的短板。
3.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把資格考出來。稅收專業涉及財政、會計、信息多門交叉知識,學校應采取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報考稅務師、注冊會計師、計算機等國家職業資格考試,以夯實專業基礎,拓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教學水平,為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奠定知識基礎。
4.與“互聯網+稅改”同步,讓知識新起來。稅收教師應隨時關注國家最新稅收政策變化,同時,基于稅務信息化的快速推行,還要認真學習網絡信息知識,熟練掌握最新稅務信息化軟件操作,如增值稅發票新系統、網上認證系統、遠程抄報稅系統等。在稅務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應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將新知識、新技能傳授給學生,確保學生進入企業后知識技能夠用能用,迅速適應崗位工作。
總之,稅收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政策性、實踐性極強、稅務信息化系統更新很快,必須多措并舉,切實建立一支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適應稅務信息化發展的“互聯網+稅務”教師團隊。
1.建設信息化稅收模擬教學平臺,補足實踐教學短板。目前,稅收征管全面實現信息化,并不斷更新完善,各企事業單位的涉稅事項,全部實現網上無紙化辦理。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涉稅崗位能力,學校應建設信息化稅收模擬教學平臺,利用計算機、局域網和模擬軟件,進行網上稅務處理業務的教學和學習。在該平臺上,學生可以進行稅務登記、一般納稅人申請登記、金稅卡發行、增值稅發票的購買和開具、遠程抄報稅、進項發票認證、增值稅納稅申報、企業所得稅稅申報、個人所得稅申報等實訓,為學生營造仿真網上虛擬辦稅環境,學生在網上完成與真實項目相同的涉稅業務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實際知識的應用能力,能夠使學生快速融入社會,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另外,學生還可以在學習平臺上完成作業、瀏覽最新稅收政策、留言等,師生互動,在線交流,便于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疑惑,隨時調整教學。
2.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實現就業零距離。2018年2月,教育部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指出,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學校應積極爭取稅務部門的合作和支持,建立校外學生實習基地和教師實踐基地。鑒于會計行業的特殊性,應盡量選擇稅收業務集中、涉及行業廣泛、涉稅服務信譽高的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代理記賬公司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并且,由于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時間是每年的1~5月份,中職學生的頂崗實習,不但能夠集中性、綜合性地學到實際業務知識,同時也為實習單位及時緩解了人手不足的壓力,實現雙贏。通過安排學生去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真事真做,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真正把學生培養成適應“互聯網+稅務”時代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穎.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稅收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4(09):139-141.
[2]羅亞蒼.稅收構成要件論[D].湖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