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莉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北京 100101)
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抓手。
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基于多年的課程建設實踐,我們認為課程建設有兩個系統。
首先,從教學本身來看,課程建設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團隊、教學過程管理等要素。以往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或在內容上突出,或在方法上獨到,或在手段上創新,但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項教學要素的缺失或乏力,對于課程來說都無法向學生提供完整、優質的產品。因此,《國際金融》課程建設立足于教學的全過程,從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資源、團隊、過程管理等多維度構建課程建設與改革體系。
其次,課程建設是一個以第一課堂教學為中心,輻射于第二課堂(指導學生做國際金融領域的畢業論文和科技立項)、教學研究(相關教學論文與教研項目)、教學比賽、培訓、交流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一個更大的系統。該系統以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為“雙驅動”,打破傳統教學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學生進行多視角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同時實現教師教學研究與執教能力的提高。
《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內容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豐富的應用性與實踐性,有較強的時代性和國際性。基于以上特點,綜合運用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雙語教學、網絡教學、研究性教學,形成“六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系統。通過理論教學,分析基本概念與原理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理論體系,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協作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通過雙語教學,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為學生出國交流和讀研提供支撐;通過網絡教學,拓展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指導學生參與以國際金融為主題的科技活動和撰寫畢業論文,探索研究性教學在本課程的應用。
2010年以來,依托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市經貿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和國家級金融學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國際金融》課程圍繞教學內容、方法、資源、團隊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實踐,具體情況如下:
在教學內容建設方面,課程組采用調查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已有教材的優缺點,同時調查了社會上對國際金融應用性人才在知識、素質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如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部的崗位職責及知素能力要求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課程組結合學校“應用型大學”的定位,從編寫講義開始,總結多年教學經驗,出版了《國際金融》教材(北大出版社),將課程教學內容梳理為四篇:基礎知識篇、理論篇、實務篇、政策與管理篇,著重突出以下特色:第一,加大實務篇,比重達到40%;第二,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突出應用性,在基礎篇和實務篇呈現了83道例題;第三,注重時效性,在教材的某些章節和拓展閱讀中,反映國際金融領域的新現象與新問題,如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國際化、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外匯儲備管理、國際資本流動管理等。
同時,利用網絡學堂,補充課外自學內容,及時反映學科研究新成果和國際金融領域的新現象、新問題,有效延展和豐富課程教學內容。
對教學內容的基礎部分和理論部分, 如外匯與匯率基礎、國際收支基礎、匯率決定理論、國際收支理論等,實施理論教學,做好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使學生能夠把握課程的基本框架體系,掌握各章節之間、各概念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后面的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夯實基礎。
對教學內容的實務部分,如外匯交易實務、外匯風險管理實務等,實施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編寫了20個教學案例,擬出版《國際金融案例與分析》。指導學生參與網上外匯交易模擬系統的操作,參加全國金融投資大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自2013年以來,先后為2011級金融實驗班、2012級金融實驗班、2013級金融實驗班開設《國際金融》雙語課。使用先進的英文原版教材,制作全英文PPT課件,編寫全英文習題集,英文授課比例達到50%以上,期末考試試卷使用英文命題和作答。通過雙語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
建設網絡學堂,添加中英文教輔資料,錄制視頻課程資源,實施網絡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以學生科技立項和畢業論文為抓手實施研究性教學,指導學生做有關國際金融方面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術能力。
出版校級規劃教材《國際金融》,編寫《國際金融》雙語課程習題集、國際金融專業術語英漢對照學習指導材料等。建設網絡學堂,實現教學資源的網絡化,錄制20學時的視頻課程資源,添加96篇中英文課外文獻閱讀資料,20個教學案例,27個與國際金融相關的中英文網址鏈接等,6個微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一方面,引入校外名師、行業專家或國際專家進課堂,形成了由7位專家組成的較為穩定的校外教師隊伍,讓學生了解國際金融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另一方面,鼓勵本課程專業教師走出去,參加相關行業實踐與培訓、教學研討會議、去國內外一流大學觀摩國際金融課程等,提升行業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
首先,注重過程考核,推行“3+3”課程考核模式:前面的“3”表示正常的平時考核次數(包括作業或讀書筆記),后面的“3”是指額外的平時考核次數,包括“英文時事評析報告+案例分析報告+外匯交易實踐報告”。
其次,優化期末試卷的考核內容:減少識記題的比例,增加案例分析題、應用題、綜合分析題。
第三,建立由校內外、國內外專家組成的課程指導小組,對課程大綱、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等環節定期進行審查和指導。
第四,建立課程評價反饋體系,通過督導專家聽課、學生評教、學生座談會、課程教學研討會等方式,持續改進課程教學。
《國際金融》課程作為金融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一直以來都是被作為專業和學校的重點課程來建設。經過多年的實踐,本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學校近5年的“學生評教”活動中,學生在教務系統評價本課程時留言20多條,表達了對本課程及授課教師的熱愛之情。學生一致認為:《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師講課規范,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手段先進,教學方法多樣,能夠給予他們許多啟迪。本課程學生評教平均分數為92.26,位于學校前列,教學效果優良。
自2009年以來,北京聯合大學金融學專業學生參加5次各類全國金融模擬交易大賽,其中包括外匯交易模擬,獲得全國團體第三名,外匯組團體第五名,股票組個人第三名的好成績,任課老師獲得最佳指導教師稱號。
“國際金融”課程組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生科技活動,2011年以來,有4項以國際金融為主題的學生科技立項獲得市級立項、1項獲得校級立項。同時,2014年以來,有6篇以國際金融為主題的論文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論文。
雙語教學的實施,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拓寬了他們的國際視野,而且為學生出國交流和出國讀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金融實驗班學生積極申請學校和院里的出國出境交流和交換項目,在學校層層選拔中眾多學生脫穎而出,成功獲得國外境外學校交流機會,2011級、2012級、2013級金融實驗班的出國出境率分別達到71.1%、72%、70%。2011級、2012級、2013級金融實驗班的出國讀研率分別達到13.2%、9.8%和10%。
課程建設不僅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且促進了教師的成長與發展。課程組教師獲得了多項教學獎勵,如獲得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第二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北京市三等獎(雙語),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優秀教師稱號,“國泰安杯”全國金融投資模擬大賽最佳指導教師獎,北京聯合大學教學優秀獎二等獎(雙語),校級教學成果獎等。
同時,課程組教師主持并完成有關課程建設的教研項目多項,發表相關教研論文多篇,其中論文“《國際金融》教學方法改革探析”在中國知網的被引頻次達到15次。
2016年5月,課程組教師為香港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做了有關國際金融方面的全英文講座“人民幣國際化”;2017年5月,為美國西切斯特大學學生做了全英文講座“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獲得了一致好評。
本課程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未來予以特別關注,持續推進課程建設。具體來看,這些問題與改進思路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雙語教學中,由于使用國外英文教材,立足中國實踐的教學內容不足,所以未來準備編寫反映中國在國際金融領域新問題與新現象的“英文教學內容”資料,包括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國際化、中國資本賬戶開放問題、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等。
第二,案例教學在本課程以往的授課中也經常使用,但案例大多數是事件性案例或宏觀層面的案例,如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而基于金融機構或跨國公司等微觀主體的情景性案例較少,如跨國公司如何進行外匯風險管理等。為此,我們將與相關行業協同合作加強產學研一體化服務,研究和撰寫一些微觀案例,充實案例教學內容。并且,對案例教學在本課程的有效實施進行教學研究,設計科學合理的案例教學流程。
第三,探索“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學模式。目前課程中的“外匯市場與外匯交易實務”這部分教學內容已制作了相應的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將從本部分教學中展開。通過改革,將學生的知識學習提前到課前,而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則在課堂中實現,以此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同時,在已有網絡學堂的基礎上,將傳統課堂教學(C-Learning)和網絡教學(E-Learning)的優勢相結合,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B-Learning)”,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