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蘭
【摘 要】 童詩是詩歌王國里的一朵奇葩。童心與創意,締造了童詩的生命,塑造了童詩的靈魂。在童詩的讀寫教學中,如何讓童心之性靈和創意之魅力潤澤孩子們稚嫩的生命?通過童詩的誦讀喚醒童心,玩味童趣,拾掇童言,從而“放飛想象”,引導“心物相融”,借助“童言妙手”寫下詩化的童年,這是童詩讀寫教學的關鍵。童詩是創新的胚芽,只要我們以“一心一意”(即童心和創意)扶植這些創新的種子,奇葩滿園,芬芳四溢的美好就一定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關鍵詞】 童心;創意;童詩讀寫;關鍵
《小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詩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載體,學習并繼承祖國的經典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童詩是詩歌王國里的一朵奇葩。它的“奇”,在于它質樸的文字符號里跳躍著充滿夢幻的音韻,描摹著色彩斑斕的童稚世界,它那淺淡的翰墨卻包蘊著至真至純的童稚情愫,潛藏著悅動的生命。那是童心之性靈,創意之魅力,奇哉!
在童詩的教學中,如何讓童心之性靈和創意之魅力潤澤孩子們稚嫩的生命?實踐讓我深深感受到,唯有讓學生捧著一顆童心而去,才能玩味更妙的童趣,拾掇更多的童言;放飛創意的思緒,才能收獲更多的創意。唯有懷揣童詩中“一心一意”,才能感懷生命的詩性,方能聆聽生命之回聲。
“一心”就是“童心”,“一意”就是“創意”,二者相隨相生,創造奇跡。
一、童心詠童趣
“詠”并不是一般的詠誦,而是潛心的涵詠。對于童詩來說,“涵詠”才能讓學生在美好中徜徉。涵詠,是一個經歷“攝取——消化——積累”的沉淀過程。
顯然,這一過程是一個主動的體驗過程,讓學生“接受、體味和儲存”是關鍵。這需要“童心”的召喚和呼應。
《爸爸的鼾聲》是一篇充滿溫情的詩作。小詩人以率真的童心,稚嫩的筆觸,形象的修辭,化聲為形,充滿童趣。詩歌在不經意中讓童年的聲音陣陣回響,童年的趣事幕幕如新。我們不難感受到小詩人的天真與幸福,體會到其間濃濃的父子之情。
試想,“鼾聲”乃凡塵之噪音,讓人不勝煩惱,為什么小詩人卻覺得爸爸的鼾聲響起,“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車”,爸爸的鼾聲停了,仿佛“火車到站”了?涵詠小詩,就能感覺這是時空的穿越,思維的馳騁,感官的跳躍,一切源于小詩人那顆童稚的心,源于他對爸爸無限的愛。
《致老鼠》,更有匠心之功。俗語有言: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生活中,老鼠是令人討厭的,在人們眼中,老鼠是丑陋的。但在詩人眼中,老鼠是機靈可愛的。雖然老鼠“愛做壞事”,“可我還是喜歡你們”。因為天真,詩人愿意與老鼠以誠相待,愿意幫助老鼠改正缺點;因為愛,對老鼠充滿著信任,詩人相信老鼠能和貓成為朋友,能和自己成為朋友。這美好的情感,潛藏在浪漫的“童心”深處,又躍于紙上。
因此,在引導學生涵詠這樣的童詩,我們需做好三件事:
1. 喚醒童心。童心是詩情的火種,充滿夢幻的激情。然而“想當然”這一生活中固化思維的產物,容易泯滅童心童智。童詩充滿著矛盾,充滿童話色彩,靈動而浪漫,要讓學生主動“接受、體味和儲存”童詩,喚醒童心是關鍵。
為了讓學生從“爸爸的鼾聲”是噪音這樣的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我借助鼾聲音頻和游樂場玩小火車的視頻進行匠心組合,引導他們聆聽“爸爸的鼾聲”。為了讓“老鼠”的丑陋面目變得可愛誘人,我以動畫賦予老鼠機靈的形象,幽默的情態,創設老鼠和貓和諧相處、快樂嬉戲的場景。在虛擬的世界里,在生活的情境中,讓學生誦讀小詩,別有一番童年的滋味上心頭。這樣,創設情境,虛實相生,打破生活經驗的局限,喚醒沉寂的童心,激發學生對生活情境的追憶,感受生活的詩性。
2. 玩味童趣。童趣是詩情的富礦,充滿磁場,吸引顆顆童心。童詩中,童趣隱于字里行間,現于詩人的匠心之中。
《爸爸的鼾聲》趣藏“小火車”上,玩味“小火車”,快樂無比;《致老鼠》一詩,我們不能不為它“介紹一個朋友,它的名字叫貓”一句的匠心叫絕。詩人反生活而為之,大膽的想象出人意料,童趣無限。更有朱爾的《挑媽媽》,無忌童言充滿童真童趣。玩味其間,一個“挑”便讓人引俊不禁。……童詩就是這樣,把無限的童趣種子點撒在字里行間,讓人回味。
在童詩的教學中,引領學生玩味稚言珠璣,讓詩歌童趣飛揚,讓童心浸潤!這樣的過程,涵詠不再是有意求索,而是無意拾得。這是涵詠童詩的又一境界!
3. 吟詠童詩。吟詠是學習詩歌的重要途徑。讀能解意,讀能悟情,讀能明理,讀能積累,然后厚積薄發。然而,童詩如歌。詩不離樂,歌不離曲。童詩的吟誦以曲相隨,以樂相伴,容易讓童心萌動,讓童趣飛揚!
記得我指導吟詠金波的兒童詩作《林中的鳥聲》,配以風聲、鳥叫聲、孩童嬉笑聲,讓學生仿佛置身園林曠野之中,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縱情張揚童年的純真與無邪,懷攬無限的快樂與幸福。又如,在指導吟詠《會飛的花朵》時,一曲《春天在哪里》純音樂伴奏,讓《會飛的花朵》仿佛真飛起來,然后重新植根大地,充滿生機,滿目姹紫。聽著音樂,跟著學生的吟誦,我自己仿佛也成了其中的一只蝴蝶,飛翔著,為了“遠方鮮花的海洋”,那么自在,那么快樂!這不是童年的故事么?
二、創意寫童詩
童年,是詩化的世界。童年的每一個腳印,都是一首動人的小詩。
因此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可惜,卻無意留下這一個個七彩的腳印。顯然,這是詩性的衰退,是人性的萎縮。因此,喚醒學生童真的詩心,激發學生的詩性,讓學生以童真的創意寫下七彩的童詩。這將成為一個拯救人性的偉大工程,更是語文教學的偉大工程。
1. 放飛想像喚詩心。讀著童詩,我們發現在孩子的眼中和心里,花兒會笑會飛,鳥兒會唱會跳,媽媽可選可挑,爸爸的鼾聲且行且停……我們不能不感慨:孩子的世界里是童話的世界,無限的想象力使之無比爛漫。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孩子的想像力往往潛藏在他們的心靈最深處,需要我們啟發,需要我們保護。
記得在一次童詩創作指導課上,我曾做過“放飛想象”主題活動大膽嘗試。活動流程有三個:
第一流程是情景想象,包括“由此及彼”、“以小見大”和“無中生有”。
“由此及彼”就是從甲事物聯想到彼事物。如根據教室里的某物品如窗戶、橡皮、空調等展開聯想或想象;根據某種聲音,如球場上傳來的嬉笑聲,展開聯想,讓他們在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的基礎上寫童詩。
以小見大,孩子們懂得根據一個小事物、一件小事情展開聯想和想象,想象其中的神奇和奧妙,如以一滴水讓學生展開想象,孩子們有的有一滴水想到了一個世界;有的想象到了生命之源泉;有同學想象到水旅程和人生的旅程,等等。這樣的想象,孩子腦海里自然出現的是一個開闊而浪漫的世界,寫下來的詩歌一定是遼遠而深刻的。
2. 心物相融啟詩性。“詩性”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其特征為主客不分,運用想象力將主觀情感過渡到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事物成為主觀情感的載體,從而創造出一個心物合融的主體境界。這對于小孩子們來說并不是一件易事,唯有讓孩子懂得將心比心,換位感受,甚至模糊物我,才能創造出“心物合融”的境界。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常問學生:“如果你是……”。如,如果你就是作者,如果你就是這個主人公,如果你就是這片落葉,如果你就是這滴小水珠,如果你就是粉筆……諸如此類的問法,使孩子們很容易操用自己獨有的變戲法,把自己搖身變成假設的人或物,做到心物相通。
記得在導讀并仿寫著名兒童詩人圣野的《歡迎小雨點》時,我問同學們:如果你是小雨點,你從高空跳到大地上,你會怎么樣?又如果你是小花小草小樹小鳥,遇見小雨點,你又會怎樣?“如果”一處,孩子們的心蹦跳而出,有的說,如果我是小雨滴,我會給萬物帶來快樂;有的說如果我是小草,我會親吻小雨點;有的說,如果我是小鳥,遇到小雨點帶著小雨滴去旅行;有的說,如果我是小花,我會向小雨滴微笑敬禮……顯然,孩子的世界是快樂的、文明的、溫情的、浪漫的。這時候,不管孩子之前的心情如何,這時候已經一掃而光,融入到這個浪漫的世界里了。
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假設法”。只有“假設”,才能讓孩子們感同身受,才能心物相融。
3. 童言妙手寫童詩。兒童是天生的詩人。而這種天賦卻輕易被泯滅。究其原因,孩子在童詩的門外迷失了方向,讓他們早已感到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畏難甚至畏懼的心理不覺萌生。因此,筆者認為,在詩歌的教學中,必須遵循隨心涂鴉,到順心而寫,然后是精益求精的過程。
隨心涂鴉,為入門者敞開寬敞的大門。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看到、想到、感受到的童事、童趣、童心以詩歌的形式寫下來,我們就應打滿分。這是對孩子詩心的保護,對詩性的肯定,這樣,創意才能源源不斷。
順心而寫,就是順應詩心,依著詩性的思維,寫下自己童年的世界。也就是說,孩子走進了詩歌創作的大門后,就得引導他們掌握一定的技巧來編織意境,營造詩情,落紙成詩。
童詩的創作技巧非常豐富,人教版第十一冊的綜合性學習“叩開詩歌的大門”給孩子們展示了不少的創作方法,如明喻法、暗喻法、閱兵法、排比法、夸張法、擬人法、直述法、模聲法和疑問法等等。教給孩子們這樣的方法,也就好比引領學生走出了詩的迷途,能更有效提高孩子們的詩歌創作水平。
精益求精,就要讓學生在編織詩歌意境、注意詩歌節律、主題深度、詩歌的煉字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與提高。
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們的成長才能達到無痕而有效的境界。
如今,萬眾創新時代的鐘聲已經敲響。這是時代的呼喚,是歷史的重托。童詩是創新的溫床,孕育著一顆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讓我們努力以“一心一意”扶植這些創新的種子,培育奇葩滿園,誘發奇異芬芳!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 史京. 小學童詩教學的創新思維[J]. 小學語文教師,2016(C1).
[3] 孔明. 小學生詩歌學習的難點與策略[J]. 教育,2017(1).
[4] 曹長青,謝文利. 詩的技巧[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
[5] 洪志明. 用新觀念學童詩[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6] 史進. 詩意校園[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