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鎖
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富有情趣、充滿生機、能調動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課堂。但是,一些學生不喜歡語文課,認為語文課枯燥無味,總是在繁瑣地分析思想內容、糾纏于文本里的語文知識,問題出在哪里?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其中,對小學語文課本中故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夠是一個重要原因。故事本身具有形象性,可以熏陶、感染學生。故事的背后是情感、形象、細節、趣味,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穿插思想鮮明、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小故事,或圍繞語文課堂的主題,以故事為主線展開能力訓練,既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審美情趣等。因此,語文課可以以故事為核心展開教學,讓故事成為提升語文學習力和語文素養的載體。
首先,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深度挖掘課文中的故事。語文課文中藏著許多經典的故事,大多數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好故事。我們對蘇教版教材十二冊語文課本進行了分析,發現涉及“故事題材”的課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如人物故事《懷素寫字》《陳毅探母》《司馬光》《哪吒鬧海》等;童話故事《北風和小魚》《烏鴉喝水》《螞蟻和蟈蟈》《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等;神話故事《開天辟地》《普羅米修斯盜火》等。對于這些故事性的課文,我們應該從故事本身出發,讓學生了解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進入到故事情境之中。
而另一些文章雖然不是直接的故事題材,但是我們也可以發掘其中蘊含的故事。如議論性、說明性的文章,或對于某種觀點的分析論證是故事性的,或對某種事物的解說是故事性的,只不過這些故事多了一些理性分析而已。再如,一些古詩的創作背景和內容本身就是作者的一段生活故事和所處境遇。還有一些記敘文也會通過故事來敘述,使文章更生動有趣。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進入到故事情境中,深入地了解故事,包括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情節,深入理解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因此,在課堂上,除了給學生講故事之外,教師還可以創設故事情境,以游戲或者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成為“故事中的人”。教師可以先和學生一同閱讀故事,了解故事的梗概,理解故事的內涵,然后以表演等形式再現故事情節。這也對師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須對故事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尤其是教師,必須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既讓學生能夠準確地呈現故事情節,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深刻理解故事,受到感染、啟發和教育。
將故事融入語文教學,可以點亮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語文和運用語文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