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
【摘 要】 小學的語文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通過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更好的形成人生價值觀和語文的思維能力,也讓語文教育逐步從單純的聽說讀寫的模式里走出來,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既有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又有人文素養(yǎng),這種云紋教學才是成功的。
【關鍵詞】 部編版;閱讀;語文教學
部編版的語文教材強調對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利用各種圖文去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同時,也對教師和家長進行了建議,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提供了一個方向,讓所有人對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再是一籌莫展,十分有利于孩子們的日后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重要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是識字或者單純的聽說讀寫,主要是對語文解題技巧的訓練,對識字的訓練。但是,當前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并不只是學會,更應該是學生從語文教學中獲得的收益,也就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和人生觀與個人情操的培養(yǎng)與養(yǎng)成。
優(yōu)秀的語文作品,即部編版語文教材內收錄的文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性格。除此之外,小學閱讀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們閱讀興趣的關鍵,學生們擁有了閱讀興趣就會主動去尋找課外讀物,自主閱讀,能夠更好的擴寬學生的個人視野,獲得豐富的知識儲備,讓課外閱讀成為一種有效的閱讀。
二、利用小學閱讀構建語文文化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語文文化素養(yǎng)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巧,而是一種從小用到終身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
我們曾經更多的注意到語文的工具性,利用語言文字去表達、去獲取,現在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語文在帶來良好的識字能力、表達技巧和寫作能力之外的素養(yǎng),也就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老師在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的時候總是追求更為標新立異,希望更為奇特的語言和思路,這并不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的體現。我們需要追求的是讓學生們能有所聯想和有所真是表達,閱讀文章時能將現實和文章內的描述進行連接,能想象出文章構思的畫面,對一個觀點可以說出看法和支持自己看法的理由,而不是人云亦云,這就是一個語文文化素養(yǎng)的構建,也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小學教育的改革。
三、閱讀是培養(yǎng)感情和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最基礎方式
閱讀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被文章中的情節(jié)吸引和帶動,文章內含的情感和價值觀也更容易在這種雙向的互動中滲透到學生的內心去,學生們對人物情節(jié)的關心,也就會升華到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思考之中,領悟作者對這些事情的情感,從而培養(yǎng)出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思想。而這種能吸引到學生的文章可以更大地激發(fā)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對該文章的反復閱讀或者對課外讀物的有目的性閱讀,都可以在不斷反復的過程中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有助于日后的學習、工作,更為快速地獲取知識,是可以獲益終身的能力與習慣。而對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不用太過于苛刻,愛護圖書,能夠邊讀邊思考,尋找出感興趣的表達手法和描寫內容就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我們對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教學,更多的是興趣和習慣的培養(yǎng),而不是技巧等方面的訓練。通過閱讀課文和課外擴展讀物,不斷擴寬學生的知識層面,激發(fā)出閱讀興趣,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學會怎么去閱讀一本好的文章都是當前階段的教育任務。在關鍵的階段不能只要求學生認識字,認識詞,我們需要的是一粒“火星”,點燃學生對于閱讀的激情,達成一個受益終身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婁屹蘭. “部編本”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提前識字”的編寫新意與教學策略[J]. 教學月刊(小學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