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征 高書杰(通訊作者) 鄭喜園
錦州醫科大學
思想道德是思想行為的一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在一定的道德行為和思想動機的支配下,體現了相對穩定的傾向和特點。“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等,即按照一定的社會規范,相對穩定的思想傾向和心理特性和行動習慣。大學生思想行為道德,是指按照一定的意識形態,在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觀點,道德和社會意識中,表現出穩定的思想或行為傾向特點,集中表現為大學生個人相對穩定的意識形態、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質的總和。
1.大學生思想行為道德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道德在交往和實踐行為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實踐活動是主體之間的交往過程。因此,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和交際活動以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為基礎。大學生思想行為道德的形成和實踐活動的相互作用,但實踐是意識形態和道德認知的過程中,行為、意志和情感組成的需求將進一步鞏固發展過程,因此,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只能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與他人互動過程來培養提高,同時對于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
2.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具有重復性和進步性
大學生思想行為道德的培養和提高,可以通過付諸實踐和實際操作,才能提高學生個體道德水平認知,個體學生可以通過獲得自己的道德經驗,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加強自己的道德意志,從而使建筑個體,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如此循環。如此,每一次循環都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更上一個臺階,從而進一步平衡思想道德構成要素的知識、意圖、情感和行動的發展水平。這樣就會出現新的不平衡,開始一個新的循環過程,從而鞏固和發展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從而推動大學生思想行為道德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3.大學生思想行為道德具有自覺性和非被動性
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具有自覺性和非被動性。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當今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思潮和復雜的社會生活時,思想不可避免地受會到影響。在思想道德方面,大學生們主要表現為,一旦形成符合社會規范要求的思想道德,就會轉化為動態的自我教育力量,自行控制自己的行為,改正錯誤。從自覺意識到抵制各種腐敗思想的侵蝕和影響,自覺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教養,總攬經驗教訓。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形成的最高表現,是自身的教育能力的形成,這也是高校德育的最好效果。
中國社會道德的典范和代表,始終是知識分子,也是社會道德的倡導者、傳播者和創造者。道德水平的未來會對我們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在道德形成的過程中必須加強道德建設。
現在一些大學生道德素質低下主要表現為社會道德意識淡薄、自私自利,不講社會公德,損害公共利益,污染公共環境,損害公共財產等現象。例如不尊重別人的工作,不關心公共財產,在公共場所桌子上,墻上的任意涂鴉踐踏,在走廊里的隨意倒臟水和剩菜剩飯,到處扔水果和紙屑,放火燒草等。
他們有善惡之分,但分辨美與丑的能力弱,盲目模仿的能力強。一些學生以逃課、闖紅燈(在學校不及格)、和朋友一起吃免費的食物、不用付學費就能還清債務、說臟話和考試作弊為傲。許多大學生以他們的作弊能力為榮。每到學期快結束的時候,在印刷室里,一些學生就會“驕傲地”談論作弊經文,因為他們會把寫得密密麻麻的小紙片縮小。
一些大學生家庭情感觀念淡薄,不了解父母,生活不節儉,這些學生普遍認為向父母要錢是正確的,他們對父母的錢很滿意。給父母的信中充滿了赤裸裸的要求或過分的要求。對于父母的問候和關心是很少的。覺得父母在過去的生活中似乎欠他們的債。
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成熟。面對社會各種各樣的思想和物質的誘惑,他們對思想和行動很容易產生問題。因此,要加強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不論什么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他們應該客觀地判斷自己,糾正自己的立場,理解自己的思考流程。在正確認識自我的過程中,逐步完善了討論,并及時的糾正自己和他人,可以為消除各種恐懼和不安的心找到商量的對象,這樣的活動,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敢于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良好道德成就形成的前提。
父母應該明白,除了培養孩子的智力,培養道德方面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只把孩子培養成沒有美德的高分人才,他們將不會被用于未來的社會,這將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參加社會實踐,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與此同時,孩子們更愿意與父母分享他們的擔憂,并且經常積極互動,這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創造了一個輕松和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應該從阻礙教育轉向引導教育。
1.創新高校德育的載體
當代大學生的平均年齡是18到23歲之間,在這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孩子們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想把握大學生特點,要根據他們的情感趨勢,把握道德教育的目標,潛移默化的用實際行動影響大學生的道德行為,不知不覺中教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互聯網是當代大學生與外界接觸、獲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當今社會,高校若想做好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利用互聯網這一載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確引導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的動機及目的。
2.建立高校思想道德評價體系
在21世紀,人才是最稀缺的,然而,人才的概念并不局限于知識,意識形態和道德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的關注,無論是雇主、學校還是整個社會。因此,高校應結合社會人才需求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評價這一重要課題。根據當今社會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高校應建立了一套科學、規范、可操作的思想道德評價體系。當下教師和學生不應只關心分數的片面性,而應真正開始追求并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1.堅持國家領導,弘揚時代精神
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想要跟上世界領導人的步伐,發揚時代主題,也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來創建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和輿論氛圍,充分尊重市場的多樣性變化,并永遠記住這一主題,即花、爭鳴,堅持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發揚旋律,鼓勵多元化。
2.大眾傳媒之后,保證輿論的力量繼續發酵
作為一種大眾媒體,我們應該提倡各種各樣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和先進人物。我們也應該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不道德的人和事。在如此迅速、真實的報道中,輿論的力量開始發酵。社交新聞報道經常成為人們飯后日常交流的各種話題,這實際上是社會輿論的力量。因此,社會輿論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眾傳媒的宣傳。只要正確利用輿論的力量,它就與大眾傳媒的作用相輔相成,在整個社會的道德氛圍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3.重視邊遠地區輿論力量,引導邊遠地區輿論健康發展
對于分析道德輿論力量的影響,我們不應該局限于城市,同時應嚴格對很多村莊,社區,國家或其他偏遠地區做出影響。可能相對于城市的地方,大眾媒體,新媒體并不是像一些地方人民的行為,更像一些重要領導人的所作所為,這些領導人的言行,往往是真相,這是至關重要的地區的整體輿論方向,所以,我們需要積極正確引導,促進偏遠地區形成正確的輿論形成機制,反對自發性或盲目性的公眾輿論,引導正確的,抑制不合理的輿論,以促進整個輿論在向健康,向上的方向積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