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 河南遂平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金芮旭 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
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是以銀行為主導,因此銀行產業屬于金融行業的核心地位,分析和研究銀行產業存在的問題能夠影響整個金融行業的發展。我國銀行主要包含非銀行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按照經濟學家的研究理論,產業內部所產生的變動情況主要是轉向密集型發展方向,在產業演進過程中衍生出產業升級概念,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針對產業表述觀點能夠看出,研究學者提出了產業替代論,結構效率論以及技術水平論。產業內部升級依靠技術進步以及提升勞動力效率實現。
金融屬于經濟的核心,隨著經濟的發展,所顯現出的各類矛盾都會集中爆發于金融產業。銀行產業從初級階段逐漸演進到中高級階段過程中,并不是簡單重復混業體系-分業體系-混業體系,而是為了全面滿足銀行產業不斷發展階段的金融發展需求以及經濟發展需求,我國的金融監管政策主要為分業模式,屬于各個發展階段的金融產業中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結果。
第一,粗放的混業經營。從商業銀行的初生開始,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沒有了解到金融監管的重要性,因此對于金融系統性風險缺乏預見性,在管理銀行產業以及其他金融產業時所采取的金融監管措施較為寬松。從全局角度看,我國金融產業的經營狀態呈現出粗放混業經營模式,因此所應用的金融監管措施無法對銀行發展期間所遇到的風險進行控制。
以美國作為發達國家代表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19世紀30年代左右,美國所實行的制度為寬松自由制度,上百家國民銀行有三分之一的銀行開通證券業務,在加州銀行中有將近90%的銀行從事證券業務。在債權承銷和分銷中銀行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發行原始債權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第二,缺乏金融創新。在初級發展階段體系中,世界貨幣體系處于金本位狀態,國際貿易的發展欠缺發達特征,因此導致銀行產業金融創新效果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經濟發展水平。有部分學者認為,加強金融監管能夠促進金融創新,實現金融創新能夠有效完善金融監管效果,因此金融創新與監管之間處于博弈關系。在金融混業監管模式下所開展的金融創新效果會顯著低于分業經營模式。按照上述分析能夠看出,在初級發展階段中所實施的粗放式混業金融監管能夠有效促進銀行產業實現金融創新。此外,由于該階段實行金融創新缺乏物質基礎,因此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銀行產業進入中級發展階段的標志是美國在19世紀30年代頒布的《1933年銀行法》,其發展定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嚴格監管金融分業。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金融危機事件,金融監管部門責令銀行在經營銀行業務的同時還需要開展保險和證券業務,該種規定就會導致商業銀行出現大規模投資證券市場情況,使銀行負債與資產期限以及結構產生錯配,對銀行業務經營穩定性造成影響,并且危害了銀行存款人員以及利益相關人員的既得利益。在金融危機事件前所實施的粗放式金融混業經營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需求。因此在頒布《1933年銀行法》以后,金融監管機構能夠完全分離保險公司業務,證券企業和銀行,并且加強金融分業監督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度。《1933年銀行法》規定銀行不能從事證券業務,也能夠在證券市場上進行投資,嚴格限制購買公司債權行為。除此之外還禁止銀行承銷公司債權,對其購買債權業務行為進行限制。《1933年銀行法》的頒布推動了金融分業監管時代的發展。
第二,金融創新活動頻繁。在中級發展階段,銀行在實施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最大化利益。與保險企業和證券企業進行競爭時,在較大程度上減少了銀行產業的存貸業務盈利效果。為了確保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防止人才以及客戶等資源轉移到其他產業,銀行產業的唯一選擇在于金融創新活動。
第三,銀行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金融分業監管政策限制了銀行業務擴展以及設立分支機構等,但是在本國的國外銀行卻沒有實施強制性。例如德國所實行的混業經營制度比較注重全國性金融監管。我國在此期間仿造分業經營模式所建立的金融體制逐漸放松了限制銀行經營非銀行金融業務。
通過對銀行產業發展階段定位的分析能夠看出,銀行產業從初級階段逐漸演進到中高級階段過程中,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機構并不是簡單重復混業體系-分業體系-混業體系,也不依靠于金融監管部門的政策喜好,而是為了全面滿足銀行產業不斷發展階段的金融發展需求以及經濟發展需求,這屬于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屬于銀行參與金融監管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的博弈結果。按照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金融監管體制,充分發揮出地區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效果,并且按照以上兩個不同組織的動態化發展進行相應的變化。
金融創新的基本元素在于深化創新理論以及利率平價理論。通過分析發達國家銀行產業升級過程能夠看出,銀行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在于金融創新。
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實行股份制,相應加快了業務發展速度,在世界銀行同業排名中我國銀行總資產規模不斷提升。然而盡管我國商業銀行規模較大,但是綜合實力較弱,除去總資產規模之外,在資產質量與盈利方面都落后于國際先進銀行,從上述分析能夠看出我國銀行產業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明顯差距,產業發展階段不同。由于我國多數商業銀行不具備核心金融技術,并且缺乏金融經營空間和創新,金融產品內容僅僅包括存款業務,貸款業務,匯兌等傳統業務,單一化的產品品種,但是其在產品營銷市場的地位較低。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銀行所具備的核心金融技術不斷向我國銀行高端用戶提供金融服務和產品,因此在我國銀行市場上出競爭優勢地位。此種發展態勢對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造成極大影響,不利于金融行業的安全發展。
通過對我國上市銀行凈息差以及手續費凈收入分析可以看出,中國銀行的凈利息差明顯低于其他商業銀行,導致該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銀行的海外資產比較大,因此降低了銀行產業盈利能力。按照相關學者的研究報道顯示,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已經不再依靠于手續費收入獲益,而是轉向融資租賃,咨詢服務以及并購服務等。
由于發達國家銀行金融創新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從而獲取經營效益。商業銀行主要是管理客戶的金融資產和市場風險,因此需要隨時應對金融市場的動態化發展變化,利用金融創新機制能夠滿足各類客戶需求,并且借助代理交易,投資咨詢以及金融租賃等方式全面滿足金融市場的服務需求。現階段,由于我國銀行受到金融分業監管限制,因此不能開展金融綜合類業務,這樣就無法擴展金融創新空間,不能給予客戶金融產品一站式服務,其所獲取的經營效益還是通過存貸利差實現,搶奪客戶資源。隨著利率市場的改革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如果僅僅依靠傳統業務將無法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現階段,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不斷展現出來,居民消費指數不斷超過存款利率,導致居民存款負利率情況持續加劇,威脅了我國銀行存款穩定性。
從上述分析能夠看出,銀行產業升級需要將金融創新作為原動力,對各類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最大限度提升銀行運營效率,使銀行產業內低級層次、中級層級逐漸轉化為高級層次。其次,現階段我國金融分業監管體制的局限性比較大,對金融創新發展空間造成較大影響。之后,我國銀行產業升級的原動力不足,無法實現金融創新。所以,我國銀行為了實現產業升級,應當不斷改善和優化現行金融監管體制,促進金融創新改革,從根本上提升銀行產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