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璐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提高,我國有許多中職院校的財務會計專業中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始不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現在社會上需要更多的是應用型人才,而不是傳統院校培養出來的理論強于實踐的學生。會計教育在培養目標定位、教學方法、實踐機會等方面有待改善。必須針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總結它們的缺點,從而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完善課程配置,為學生的未來打好基礎。
1.課程與實際需求脫軌。社會對不同人才類型的需求,代表了各類院校需要培養的方向。而課程則是向學生傳達知識信息最有效的通道之一,把所要講授的課程設置成符合當下發展需求的,則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工作。不同級別的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同,而中職院校最主要的教學方向是讓學生們牢固掌握會計學的基礎知識,把每個會計軟件都用的通透,主要從事于業務性的計算工作。所以把課程設置的基礎實用,是當下最為妥當的做法。而不是好高騖遠,把專業課設置的華而不實,學的東西多,但是目前階段用不上,這是在課程上需要探討的問題。
2.課程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不單單是在財務會計領域,理論多而實踐少是很多專業教學課程中的弊病。首先在時間分配上就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理論的課時太長,而實踐的時間又太短,導致了很多學生不能很快的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同時也造成了課堂上傳授知識的過程乏味,學生學習效率不高等現象。有句話叫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唯有把所說的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獲,使人獲得巨大的進步。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快的融入社會,這是從傳統型院校向應用型院校轉變的一個重點。
3.課程相似,學校缺乏特色。應用型會計財務的課程設置不夠完善,畢竟提出由傳統走向應用的目標時間不長,各個院校轉型過程中缺乏能借鑒的經驗,需要一步一步摸索。所以很多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是在原有的課程上進行改進,而不是從本質上轉變,這種課程構建不太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體系。其結果不言而喻,使得畢業生沒有學到實用性強的相關知識,或者還需要在社會上的企業中適應很長時間的財務會計工作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這種沒有根據學校自身特色,沒有根據將來所要培養出來的特定人才而設定的課程,使得畢業生雖然學了幾年財務會計知識,但是無法直接用于自己的工作崗位,很難解決企業財務運作中的問題與管理上的狀況,從這些弊端反映了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太適合工作需要。
1.人才需求。培養財務會計類應用型人才是會計類課程的目標,中專生在企業中的定位是單位中的會計務實工作,但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中專畢業生進入社會后相當一部分人不能完成這項工作,因為他們存在著理論知識運用不到位、應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差的缺點。從這個狀況來說,反映出了傳統中專院校在課程設計上的不合理。應該把課程的專業性和實用性增強,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日后的工作需求。而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給學生灌入新的國際經濟觀念、新的經濟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巧更有助于學生進入職場后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2.充實內容,完善制度。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教育的內容拓寬,不僅僅要講什么是會計知識,還要講如何把會計知識在企業中應用,來使學生的適應性得到加強。同時在打好基礎且學生們還能接受的情況下,重視學科綜合發展,刪去過時的舊內容,增添前沿的新學術,優化課堂的結構,發現學生們的興趣,因材施教。教學制度也要得到一定的完善,目前我們很多傳統專科學院都用的是“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能聽多少就聽多少,能懂多少就懂多少。學生完成老師的作業,每節課都是固定的,或者是很多年來流傳下來的一個固定模式,這樣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熱情。老師應該嘗試多使用案例教學,讓學生養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畢竟會計的工作本身就是要解決各種財務問題的,從一個學生開始就培養他們擁有一個好習慣是對他們的適應社會的鋪墊。老師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對學生在財務會計方面有一個比較深的造詣。而提倡學生自學則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日后應對一些問題時可以做出適合的決定,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3.教學手段變得先進。現在人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網絡時代,同樣,網絡技術也會促進財務會計教學的進度,開發新型軟件可以幫助學生高效學習,例如:可以采用最新的vr虛擬技術,將老師“放在”面前,隨時隨地給你教授知識;充分發揮遠程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自由的學習知識等等。但是有一個前提是學生得認可,且有顯著效果。因為不同的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不能只顧著創意而不顧實際效果,否則其結果是得不償失的。在現實教學中,首先要把打好基礎放在第一位,因為一個根基不穩的財務會計工作者容易在工作時產生失誤,而財務上的失誤產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然后要及時關注國際動向,會計是一門商業語言,而國際上新的事物、新的概念、新的制度層出不窮,我們要站在時代的前沿,不斷進步,讓自己的知識適合時代的發展,課程制定的符合時代的方向。這就需要老師有一個遠大的目光,學生有一顆好學的心。
4.充分發揮教師作用。老師不僅僅是知識文化的傳播者,還是一個傾聽者。傾聽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如果發現學生觀念存在問題則及時糾正學生原本錯誤的想法,這是每一位老師的責任。對于財務會計這一專業來說,不同的中職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也不相同,老師要在合理分配課程的同時也要在不同的階段進行檢測,發現對學習中知識儲備不足的地方再進行講解,讓學生打好基礎。同時也要鼓勵相關教師代表與企業家、課程制定專家在一起研究討論什么樣的課程更實用,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這是將學生與社會鏈接起來的一個媒介,因為跟企業家在一起討論可以了解未來企業需求的人才的類型,盡量為學生爭取更多的企業實習機會;而跟課程制定專家在一起可以更加科學的安排課程,這些是老師和領導能為學生做的。
在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文憑比比皆是,而想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落腳點,則需要提高自身實力,把握好機會,使自己所學的知識在日后的工作中得以發揮,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只有以會計應用市場所需要的人才為教學的方向,合理的設置課程,滿足社會方面的需要,注重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色,才能讓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成功的實行中職院校的轉型,讓學生得好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