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生參與班集體活動是提升其活動能力、培養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通過對目前中職生在集體活動參與度方面表現出諸多不足,具體而言,中職生參與積極性不足、無法更好地表現出集體活動的群體影響力,集體活動完成度嚴重不足等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因而,本文在綜合研究中職生班集體活動參與情況的情況下,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中職生班集體活動參與度的措施,旨在更好地促進中職生班集體活動的組織實施,達到良好的教育與鍛煉目的。
關鍵詞:中職生;班集體活動;參與度
一、 引言
中職生通過參與班集體活動可以培養其積極向上、樂觀純潔的思想和人格,是一次很好的社會實踐鍛煉機會。班集體活動可以鍛煉中職生的綜合能力,比如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特別是通過與同學、陌生人的交流互動,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愛心”,更主要的是對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以及實踐創造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班集體活動因為其活動形式不單調、活動樂趣較多,因而在實際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對于豐富中職大學生的課余生活組成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將高校的育人工作向社會拓展,構建中職學校教育新平臺。
二、 中職生參與班集體活動的價值
(一) 個人價值
中職大學生參與班集體活動,有助于進行社會鍛煉并積累社會實踐經驗,為將來畢業走向社會打好基礎。大學生的多數時間是在大學校園中度過的,對于外界社會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普遍關注度不高,同時由于接受理論教育多于實踐教育,目前我國中職大學生在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中都表現出較大的缺漏,與社會的接觸面較小,難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而通過參加班集體活動,大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規劃設計能力等諸如此類在學校中難以單獨學習得到的能力,并且通過完成班集體活動,大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道德修養,完善人格魅力。
(二) 教育價值
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總表現出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樣子,這種形象特別明顯地表現在如今的90后大學生之中,由于其在家獨生子女的待遇,因而嬌生慣養成為了其通病,而通過有組織、有紀律的進行班集體活動將會使得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更加平衡。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綜合來看,中職大學生班集體活動不僅對于社會和大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影響,同時還對班集體活動的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有一定的幫助,大學生通過參與班集體活動可以完善社會行為教育的發展模式,轉換發展思路。同時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是一種較好的鍛煉。
三、 提升中職生班集體活動參與度的有關措施
(一) 變革活動模式,吸引中職生興趣
目前中職學校在設計班集體活動的時候大多以常見的活動類型為主,包括社區志愿活動、讀書分享會等內容,中職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很難感受到活動的新意,陳舊的活動模式無法引起學生足夠的注意力,同時也無法更好地體現班集體活動的價值。
應該明確的是,中職生參與班集體活動能夠更好地鍛煉其行為能力、思維意識,因而在班集體活動模式的變化上,班主任以及學校要更好地突出發展性眼光,多設計具有互動特性的集體活動,強調班級中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作為團隊成員的力量,比如拔河等體育項目或者辯論賽等文化類項目。
(二) 增加綜合服務模式,在活動中學習
通過學習西方國家大學生參與集體活動中的“服務學習”模式,可以明確該模式是利用學校的教育與公共服務資源和學生參與集體活動進行有效結合,通過“服務學習”模式,大學生可以將班集體活動當成一種鍛煉和拓展見聞的機會,他們帶著愉快的心情服務他人同時從中學習到與不同事情的處理方式,包括感情和意志的鍛煉。
可以發現,班集體活動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公益服務項目,它要求參與者具有服務意識和學習心態,而外國的班集體活動模式充分的照顧到了這種現實需求。對于國內的中職教育環境而言,將班集體活動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如能在未來將“服務學習”的模式深入貫徹,大學生必然能夠理解服務即學習,學習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因而可以促進班集體活動的全面化發展。
(三) 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正確參加集體活動程
班集體活動的設計、應用過程中,老師應因材施教,與學生在一個平等對話的角度。老師應以輔助者姿態參與到班集體活動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親和力,讓學生將自己的認知、看法,大膽的闡述出來,自信去實踐,并在實踐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靠自己的雙手,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
老師通過班集體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去,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自我思考、自我動手能力。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過程性體驗,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氛圍,培養其創造力、求知欲、自我學習的品質。活動開始之初,老師要積極進行組織和策劃,最好是與學生商討,共同策劃并實施。
當班集體活動展開后,應參與到其中去,發現每個學生心理、情緒的變化,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境遇,及時發現學生在進行班集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用溫和的方式進行交流引導,培養學生的協同合作能力,使學生更為樂觀、向上、積極地加入班集體活動中。
其次,隨著我國社會各界競爭壓力日益增大,中職學生的培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達,更重要的能力的培養。通過班集體活動的策劃,一方面使精神、價值觀、思維方式的正確引導,另一方面是動手能力、操作能力、互動能力的培養。
(四) 調整心態,提高參與積極性
目前中職大學生在參加班集體活動時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總體積極性并不是很高,而對于中職學生自身而言,對班集體活動的理性認知缺乏是導致其現實參與率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來看,人們在參與任何一項社會活動時其動機總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金錢或者是外在的夸贊或者鼓勵不過是其中的一種動因,大學生在參與班集體活動時也是這樣,通過一定的活動、接觸不同的服務對象,將使其自我滿足感上升,這是符合人類基本的社會生活規律并且具有積極意義的。而目前中職大學生大都沒有認識到這一積極意義,僅僅把班集體活動當成是一種任務或者是必要的鍛煉方式,忽略了對班集體活動本身意義的思考,因而其心態尚未擺在正確的位置。
加強中職大學生班集體活動參與度首先就要實現大學生心態的轉變,從以往被動和強迫式的參與方式轉變為積極的、有樂趣的參與,并且能滿足自己一定心理需求的參與模式。積極參與班集體活動可以使得大學生明確其自身的社會價值,通過不斷的參加積極向上的健康活動會更加完善大學生的樂觀心態,達到對其人格和能力綜合培養的目的。達到情感和意愿的高度統一,從根本上解決消極怠惰的心理對目前大學生班集體活動產生的影響。
四、 總結
綜上所述,提升中職生班集體活動參與度有助于保證中職生社會教育的進行,提高其行為能力和合作能力,更好地促進現代中職教育的發展,因而其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校園生態。為此,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實現中職生班集體活動參與度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賀麗萍,樊磊,方振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有效途徑之優秀班集體培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09):22-23.
[2]趙恒芳.普通高校學分制改革的困境及出路——以安徽工程大學為例[N].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02):122-125.
[3]吳延生.大學校園精神價值演變校園主流文化建設應對——大學校園小說帶來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01):140-141.
[4]房雪嬌.民辦高校學習型班集體建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5]涂紅.中職學校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張璇,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