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碧兒
所謂“名著導讀”,個人愚見,應該是老師引導孩子產生閱讀某本名著的欲望。其實,“名著導讀”對于我這個雖然已入行十幾年的老師來說,還是半路殺出來的新名詞。不過,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慢慢地,我發現“名著導讀”不是一個靜態的名詞,而是一個動詞,一個過程,一個讓我們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一個讓學生不斷提升、不斷充實的過程。
我認為“名著導讀”課也應該講究文本細讀,教師可以精挑細選名著中的一個片段,讓學生與這個片段進行深入的對話,這樣,既可以原汁原味地體驗到原著的魅力,激發學生課后更加深入地閱讀名著的興趣,又可以授之以漁,把閱讀方法教給學生。本著這樣的理念,我嘗試著設計了繪本《犟龜》的導讀課。
一、立足學生與生活——了解作者及作品
基于生活語文的概念,學生的生活本身和學生的經驗是我們語文教育的基礎,學生的生活是閱讀的背景。由于學生生活經歷的不同、生活感受的不同,他們對生活的視角也會不同,導致對作品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因而教師要基于學生生活實際這一基礎,適當選擇情感觸發點。
《犟龜》這一本繪本,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對于作者就更加生疏。因此,導入就難免需要老師的介紹,當然,介紹得要得法,要有技巧,要吊起學生的胃口。否則,開課的介紹很容易淪為說教,給整個課堂營造壓抑的氛圍。開課伊始,我就用幻燈片逐句出示:這是一套從三歲到一百零三歲都可以一讀再讀并且值得珍藏的好書;這是一套適合獨自閱讀也適合親子共讀的好書;這是一套光看文字或者光看圖畫就可以沉浸其中的好書;這是一套很難一口氣讀完也不舍得一口氣讀完的好書;這是一套擁有純凈的心靈才能讀懂,讀懂后擁有更加純凈的心靈的好書。逐句出示的方式,強烈地激發了學生渴望先睹為快的欲望。接著,再揭示謎底:這么了不起的叢書到底出自哪位作家的手筆呢?老師向學生介紹這位來自異國的大家極其陌生的作家——米切爾·恩德:這套書就是德國著名幻想文學家米切爾·恩德的繪本作品,而今天這節課老師要向同學們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一本經典繪本——《犟龜》。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懷著一份敬意來拜讀這本書。有了這份敬意,學生會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能在課堂上與這樣一位大師相遇;有了這份敬意,學生就能靜下心來體會,沉下心來閱讀。
二、立足學生與自我——解讀人物內心世界
基于學生發展要求解讀作品的片段,我們要致力于學生的自主發展,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通過品讀、感悟,幫助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深處,從而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主旨。
為了深入解讀人物內心,我設計了“在讀書中相識——初窺犟龜的內心”和“在交流中相知——理解犟龜的行為”兩個板塊。在初窺犟龜內心的板塊中,我先出示鴿子夫婦為犟龜帶來獅王二十八世要結婚的消息的片段,并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然后將畫面停留在鴿子夫婦遠飛和犟龜陶陶癡癡凝望的畫面。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繪本的故事情節生動,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細膩,文本滲透著深厚的情感,適合分角色朗讀。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以為情節的展開做好鋪墊。而鴿子夫婦“飛”走了,留下了沉思的犟龜,矛盾的情境創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會犟龜的不易。
在理解犟龜行為的板塊中,我選取了“蜘蛛的嘲笑”和“走錯方向”兩個片段。整本書就是以犟龜克服種種困難為主線,來突顯她的精神品質。而這兩個片段應該說是整個困難集合的最具代表性的點,一個是人為的障礙,另一個則是來自自然界的障礙。在“蜘蛛的嘲笑”中,我出示相關片段,然后學生練讀,接著分角色朗讀,繼而追問:“朗讀過程中哪些語句感動了你?”最后鎖定“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如果說這是一個扶著學生走路的過程,那么“走錯方向”便是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學生在深入體會,細細解讀這兩個經典片段的同時,慢慢地就理解了犟龜的內心世界。
三、立足學生與語言——解讀文本價值
基于語文學科發展要求,要發揮語文學習本體——語言文字訓練不可替代的作用,讓學生積累語言,并從中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應該以寫為載體,從而更深刻地挖掘文本的價值。
因此,我在最后安排了“在拓寫中深思——讓執著成為永恒的關注”環節。首先,想象說話,在想象說話的基礎上寫一個片段:“遇到惡劣的天氣;遇到兇猛的野獸;遇到同類的勸阻……許多不可想象的困難。但是每次陶陶都會說:‘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陶陶告別了師師,朝另一個方向又走了許多天。越過了種種障礙,穿越了樹林和沙地,日夜不停地趕路。有一天 。”王崧舟老師說得好:“文字不是躺在紙面上的符號,文字它是有生命的。當你的心靈敞開的時候,它會跟你說話。”的確,學生把繪本中的文字以及繪本的畫面變成自己的文字,在無聲的交流過程中,學生讀懂了文字,讀懂了犟龜的倔強與堅持。
在交流片段的同時,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那是一種執著,一種堅毅,一種韌性。但是最后我又出示了一種不一樣的聲音,即梅子涵先生的“上了路,就天天走,總會遇見隆重的慶典”。這種深層而又復雜的人生感喟,或許他們一時還無法理解,但是,卻在學生清淺的心靈池水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蕩起層層漣漪;在學生純凈的心靈土壤中播下了一顆美麗的種子,它們必將生根、發芽,逐漸長大。
以上的觀點與設計難免淺薄,但是,我想這正是因為我們正在路上,上路了就不怕遇到荊棘與坎坷;上路了,就天天走,我們總能帶著孩子遇見“隆重的慶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