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晶
如何在估算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下面結合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估計費用》一課的教學,談談在估算中數感的培養。
一、結合生活情境,培養數感
現實生活情境和實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密切相連,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自然的數的感悟環境,也能讓學生在數的認知上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課堂片段】
師: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能用到估算呢?
生:商場里,菜市場……
師:看一段我們同學去超市購物的視頻,記錄下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在數學中,估算是一種要求比較高級的計算活動,它對人的思維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學生進行估算之前,一定要有一種數量的直覺,這樣才有助于后續對估算價值的理解,同時結合生活情境,引入新課,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估算的作用,提高估算興趣,學會用估算來表達。
二、探究估算策略,深化數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學段中強調:“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蓖瑫r又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教師應鼓勵學生對估算的結果和采用的方法進行交流,并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讓他們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交流、互動中引發思維碰撞,激發探究意識,并能夠有意識地加強學生估算策略的培養,使學生在估算中深化數感。
【課堂片段】
生1匯報:首先16≈20、13≈20、23≈30、8≈10、3≈10、6≈10,然后20+20+30+10+10+10=100(元),所以他倆這次購物最多需要100元。
師:誰聽清楚了,他說了一個關鍵詞。
生:最多。
師:他為什么說最多是100元呢?
生:因為他把每個數都往大的估了,這樣加起來是100元,所以最多就是100元。
師:真有想法,他的方法大家聽明白了嗎?還有哪些同學也是這樣估的?(生舉手示意)
生2匯報:我是這樣想的,把16≈10、13≈10、8≈0、23≈20、6≈0、3≈0。然后10+10+20=40(元),所以他們這次購物最少需要40元。
師:那他們這次購物40元夠嗎?為什么?
生:不夠,因為他把每個數的十位加起來就40了,還沒算個位呢,所以肯定不夠啊。
生3匯報:我把每個數都四舍五入,16≈20、13≈10、23≈20、8≈10、3≈0、6≈10,20+10+20+10+0+10=70(元),大概要用70元吧。
師: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同學都用這種方法,真不錯。
生4匯報:我為了方便計算,把兩個尾數加起來接近10的數湊在一起了,16+23≈40(元)、13+8≈20(元)、6+3≈10(元),40+20+10=70(元)我這種方法計算也是大概70元。
師:聽明白他的方法了嗎?他為什么把16和23加到一起?13+8呢?
生:這樣湊成10方便計算,比較快。
生5匯報:我是這樣想的,16≈15、13≈15、6≈5、8≈5、3≈5、23≈25,15+15+5+5+5+25=70(元)把每個數的末尾都估成5,給它取中了,我也是為了方便計算,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的想法。
師:理解嗎?
生:理解,就是把每個數的末尾都變成5,也是為了方便計算唄。
師:同學們真棒,這么多辦法了,還有其他方法嗎?(沒)……
在這一環節中,這幾種方法并沒有優劣之分,所以交流的時候,要讓學生把估算的過程表達完整。學生采取的策略是很豐富的,教師不要急于評判,只要學生能運用適合的策略解決問題,就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在討論交流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注重估算應用,發展數感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后續學習和現實生活中,通過運用估算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感受估算知識與學習、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估算意識,發展數感。
【課堂片段】
師:油每桶54.8元,大米每袋33.2元,帶80元夠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我采用的是去尾法,把54.8看成50,33.2看成30,50+30=80,所以80元不夠。
師:哦,在這道題解決夠不夠的時候,大家都選擇了去尾法。
師:每件衣服55元,八折優惠,帶50元夠嗎?
生:我把55看成50,八折就是十分之八,50乘 等于40元。所以50元夠了。
生:我把55看成60,60乘 等于48元。所以50元也夠了。
師:咦,現在出現了兩種方法,同學們,估成50好還是60好?為什么?
生:60好,因為往大的估了都夠了,所以就夠了,要是往小的估,不一定知道夠不夠。
師:這也是夠不夠問題,你們卻用了大估進一法,那么一起看這兩道題,你們一會往小的估,一會往大的估,到底該怎么估?
生: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估算方法。
師:是啊,其實五種方法本身沒好壞優劣之分,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各自有各自的用處,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估算方法。
以上是課堂中一個習題的片段,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