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莉
摘 要:有效備課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先決條件。實際工作中容易出現備課與上課是兩張皮的現象。簡要介紹以教師分層備課為經、以“3+1”的備課模式為緯的備課體系以及有效備課的具體做法。同時提出為了提升備課制度改革的實效性,學校層面可以采取的切實可行的措施。
關鍵詞:有效備課;專業發展;課堂效率;備課模式
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有效教學含義廣泛,包括有效備課、有效教學板書、有效教學提問、有效課堂教學方法等。其中,有效備課應該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先決條件。
每位老師工作中都要接觸備課。身為教師,我們每天的工作都離不開備課、上課、改作業。其中上課、改作業時會有新的情況出現,因為每天可能會面對新的問題,但備課卻似乎總在重復。所謂“備課”,對相當一部分教師來說,只是照抄教案的過程,思考對于他們來說已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備課與上課是兩張皮。由于長期缺乏“思考”的打磨,教師的教學水平徘徊不前,課堂教學效率難以盡如人意,更談不上有效教學。
對于有效教學,在新課程實施之前,教育專家何炳章先生就做過深入的研究。他提出的“擠干課堂教學水分”一說就是對有效教學的通俗的詮釋。但如何才能擠干課堂水分呢?毋庸置疑,先決條件是進行有效備課。究竟何為有效備課?客觀地說,有效備課應包括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的內容。廣義的有效備課是指教師窮其一生不斷學習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聽一位歷史教師上課。聽課時竟忘了進行記錄,因為課上得實在太精彩了。課后,他問那位歷史老師:“你花了多長時間備課?”那位老師回答道:“我備這堂課只花了15分鐘,但實際上我一輩子都在備這堂課。”這個事例是對教師終身學習重要性的有力佐證。狹義的有效備課是指教師在授課前所做的諸如熟悉教材、考慮學情、準備教具等先期準備工作。兩相比較,不難發現,從廣義的角度看有效備課,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付出長期努力;從狹義的角度看有效備課,則需要教師注重點滴積累,不斷提高教學技能。采用何種模式才能統籌兼顧,有效備課呢?
在我原先工作的青年路小學,早在2005年,學校就初步制定了教師分層備課的舉措,即規定未評上小高職稱的教師必須寫詳案,評上小高職稱但未滿50歲的教師將備課思路寫在教本上。50歲以上的教師則可以直接在教本上進行“批注式備課”。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師的手腳。后期對教師分層備課做了進一步的改革。即教齡在6年以下的“入格”型教師必須在備課本上寫詳案;教齡在6~12年的“骨干”型教師則分兩步走,針對重點教學內容的教案必須經過“精琢細磨”,定稿后寫在備課本上。其余教案以批注的方式寫在教本上,以利于方便地指導教學;教齡在12年以上的教師可以完全采用“批注式備課”的方法,將備課“移”在書上,把教本備“厚”。同時提出“3+1”的備課模式。“3+1”的“3”指的是“一課三備”,即“自主備”(個人自主備課)、“集體備”(借助集體的力量完善自主備課情況)、“反思備”(授課后積極進行反思),“1”指的是在“一課三備”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用于指導今后上同一類型的課,即所謂“推廣備”。學校以教師分層備課為經,以“3+1”的備課模式為緯,從而建構起一個嚴密、合理的備課體系。
2012年,我由于工作調動來到合肥師范附小四小工作。四小是一所年輕的學校,有效備課就是打造教師專業發展的抓手。學校每學期組織“新進教師調研課”“教師常態公開課”,以此檢驗教師備課的效果。學校長期采取“推門聽課”的方式,檢查教師是否在授課前進行了認真準備。教導處每周隨機選出兩位教師,對他們進行“推門聽課”,聽課后,學校領導、學科骨干及時與授課教師交換意見,提請教師對備課環節給予高度重視。此外,學校還在每學期舉辦一次“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到校聽課,并發放問卷,請家長談對教師授課的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教師施加了壓力,使教師自覺地重視起備課這一環節。
兩校關于有效備課的做法不盡相同,但是目的是一樣的。為了力保備課制度改革的實效性,可以采取以下切實可行的措施。
1.制度保障
學校對教師采用“批注式備課”的“質”和“量”做了具體要求,并每月進行檢查。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少部分教師鉆空子,備課時偷工減料的情況,保障了對有效教學備課模式探索的順利進行。
2.學習引領
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指引方向。
(1)專家指導
教師專業發展主要靠教師自身堅持不斷地自我更新,但是專業引領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2)虛心學習
學校要不遺余力地創造機會,派教師外出參加各種學習,了解教育改革前沿的動態,學習新鮮有效的經驗。
(3)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教師“充電”的有效途徑。學校要以校本研修為抓手,組織教師系統學習理論知識,研讀眾多實踐案例。學校可以把教材進行系統整理,請骨干教師分版塊梳理匯報解析,這樣的活動不僅使新教師受益匪淺,也給全體教師提供了一個探討反思的機會,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全面成長。
3.同伴協作
同伴合作,可以互相提供支持,啟迪靈感;共享智慧,減輕負擔;示范合作,促進成長,其重要性顯而易見。四小教師分學科每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進行教學交流,或說課評課,或學文品文,或設疑共議。每次交流都有計劃、有主題、有記錄,確保實效性。
通過對備課制度的改革和進一步完善,廣大教師的教研意識得到了加強,個人視野得到了拓寬,教學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學熱情得到了激發,一種自然和諧的教研氛圍在校園彌漫、氤氳。有效備課,推動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最終受益的是學生。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