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瓊
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提問”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高質量的提問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發展其思維能力、創造力非常有利。主要從掌握好提問的時機;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提問量要適宜;設計的問題要能體現教學的重難點;了解思維差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等五個方面闡述了課堂提問要注意的問題和有關技巧。只有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打造出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提問有效;課堂高效;時機
基礎教育改革的開展已經好幾年,教師身處教學第一線,是課程的直接執行者、開發者和創造者。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更是發展迅猛。進行創新教學,特別是培養學生具有求異思維和發展思維的能力,已成為當今學校面臨的最迫切的任務。作為教師,我認為語文高效課堂的主陣地,應該充分利用課堂四十分鐘,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學功能和作用,使語文課堂獲得最大效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課堂教學結構可以由三部分組成: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講解。其中“教師提問”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時間,是否適合,問些什么,怎樣提問,方式是否得當,這些都將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課堂氣氛的調節。所以,精心設計提問方式,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一步。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痹诮虒W中,高質量的提問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發展其思維能力、創造力非常有利。因而,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要講究藝術和技巧,以訓練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
一、要掌握好提問的時機
在什么時候提問最合適呢?首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問;需要用到學過的知識的時候可以問;講到文章的重點或難點時可以問。特別是當學生遇到似懂非懂的問題時,將疑設在這些問題上,會使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的釋疑渴望,使他們產生越學越想學的心理,才能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
例如:《鳥的天堂》一文,“天堂”是什么意思?“鳥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每次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為什么課文中有的“鳥的天堂”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引號?又如,《蝙蝠和雷達》一文,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科學家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然后進行反復試驗和研究,終于發明創造了雷達。同學們知道這篇課文的題目為什么叫《蝙蝠和雷達》嗎?為什么在課題中加“和”字?讓學生知道課文介紹了蝙蝠和雷達,飛機上的雷達就是蝙蝠的嘴和耳朵,雷達和蝙蝠有直接的聯系。教學這兩篇文章時,將疑設在學生不以為疑的問題上,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智能得到發展。
《草蟲的村落》一文,草叢中的小蟲子也有“村落”嗎?它們的“村落”跟我們人類住的村莊是否一樣?區別在哪里?有什么特點嗎?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又如《老人與海鷗》一文,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當思維出現障礙的時候,教師則要補充一定的提問環節。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會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呢?有學生說她又冷又餓,有學生說她身無分文,無家可歸,但都沒有講到實質上。這時候,教師提問了:如果小女孩生長在新中國會有這樣的遭遇嗎?這樣一問,學生的思維馬上觸動,理解到小女孩生活的社會只有寒冷、只有饑餓、只有痛苦、只有死亡,害死小女孩的罪魁禍首是貧富懸殊的社會,充分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平。
這樣,教師適時抓住提問的時機,以疑促思,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二、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經常會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剛一問完問題,學生馬上紛紛舉手,教師也毫不猶豫地指名回答,以為這樣的做法就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誰知學生回答的結果通常是答非所問,牛頭不對馬嘴,學生的思維根本得不到訓練。究其原因是沒有給學生“想一想”的空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是需要思維的。只有“想一想”,才能知道所提的是怎樣的一個問題;只有“想一想”,才能想辦法解答這個問題;只有“想一想”,才有可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想一想”,那么,提任何問題都是徒勞的。
那么需要多少時間來“想一想”呢?這得視問題的大小及難易。從教師發問結束到學生開始回答,最起碼也得想幾秒鐘。教師不該為趕進度剝奪學生思考的時間,否則將得不償失;學生也要先“想一想”才來回答教師的問題,盡量提高回答的質量。尤其當遇到有導向性和一定深度的思考題時,更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三、提問量要適宜
課堂提問過多弊多于利。有些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喜歡用問答式,以為提的問題越多越細,學生才會將課文內容弄明白。正如特級教師高萬同老師歸納的語文課堂提問的七大弊端:多——問題數量多;碎——問題松散零碎;淺——問題簡單膚淺,缺乏思考價值,不能開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亂——組織提問序列不清,缺乏系統觀念;急——提問匆忙急促,節奏緊迫;干——提問死板干巴,枯燥無味;飄——問題的解決毛躁、浮飄。上述七項,基本涵蓋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出現的問題。
如果在一節課中,師生一問一答的頻率過高,學生則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讀書、思考和書寫的機會就會相應減少,收益自然也就少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容量來設置問題容量。一般而言,10個左右的提問就夠了,不可少于5個,也不要多于15個。
當然,所提的問題也得講求質量。問題提得過于深奧,超出學生的認識水平,學生無從作答;相反,提得過于簡單,只問些諸如“好不好”“對不對”“是不是”之類毫無思維訓練意義的問題,教師也收不到任何有效的信息。
四、設計的問題要能體現教學的重難點
課堂教學做好提問的設計,就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問要明確、集中,并且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教師應該抓住重點詞句和課后的思考練習題來設計問題,并且要能體現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例如《懷念母親》一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語,而課文中的語言富有跳躍性,學生對作者的感情缺乏現實了解。在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就有不少語句學生比較難理解,那么,老師設計的問題就要注意了。老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里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憶房東太太的時候,為什么會產生“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念頭?作者到底在尋找一個什么夢?為什么作者又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學生的思考從這里逐漸深入,對課文的理解也會由此慢慢加深。
再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該課教學的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的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課后的練習題就是: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老師按照教學流程依次可以設計如下問題:(1)想一想少年時期的周恩來是一個怎樣的孩子?(2)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3)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4)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心情朗讀這一段?(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么意思?(6)是什么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7)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同?(8)你自己又為什么而讀書?問題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學生體會到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體會到周恩來絕不是出于一時沖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后也不會有絲毫動搖。學生的思考由此逐漸深入,對課文的認識也由此加深。老師引導學生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解決了課文的重難點。
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提問,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就是他們進行思維的過程。有了思維訓練,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和潛能才能發掘出來。這樣就能收到一問一答的最佳教學效果。
五、了解思維差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由于學生的先天素質、生活閱歷等不同,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是有較大的差異的。教師就應該根據差異設計相應的思考題,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凡卡》一文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是由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寫信過程中凡卡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寫的,內容組合比較復雜,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多照顧學困生,如:課文中哪兒是作者的敘述?哪兒是信的內容?哪兒是凡卡的回憶?凡卡的信寫了些什么內容?他告訴爺爺自己受了哪些苦?這些問題,就算是學困生也可以找到答案。如果還是答不上就再找其他學生補答,給他們創造一個不斷進行思維的學習環境,使學困生嘗到成功的喜悅,不會因為成功無望而氣餒。至于為什么在凡卡寫信過程中插進回憶的那幾件事呢,這個似喜實悲的結尾有什么作用,這樣的問題是專為優等生設計的,在解決了較簡單的問題后,他們有了新的目標、新的挑戰,又會躍躍欲試。了解學生的思維差異,注意因材施教,設計既適合學困生思維訓練的問題,又利于優等生提高思維能力的問題,就能使全體學生都處于思維之中,得到思維的拓展。
孔子提出“疑,思之始,學之端”,十分強調“疑”對于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習的重要作用。教師精心設計提問,恰當地運用課堂提問,不僅能讓學生獲取豐富的知識,將已有的知識加以鞏固,而且能啟迪思維,開發智力,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總之,課堂提問要講究藝術,教師的提問要像一顆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湖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要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因此,我們要想辦法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一句話,提問有效,則課堂高效。
參考文獻:
張波.精心設計提問方式 打造高效語文課堂[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