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壽兵
摘 要:數學知識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小學階段學好數學可以培養思維能力。在此,通過對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多元化設計的思考展開討論,通過家庭作業生活化、布置探究性家庭作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布置作業、創新作業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展開了討論,改變了傳統布置作業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與發散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多元化設計
在小學教學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如果家庭作業過于單一化,則難以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小學階段布置數學作業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對家庭作業進行多元化設計,合理安排作業內容與作業形式,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一、家庭作業生活化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要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將書本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主要可以通過兩個方法來實現。第一,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教師需要將家庭作業與日常生活結合到一起,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知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教材中“三角形”這一節內容時,通過課上老師講解之后,學生對三角形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為了強化這一內容,老師可以布置以下兩個作業。(1)找出日常生活中帶有三角形的物品;(2)用生活中的物品擺放成三角形[1]。通過布置這種家庭作業,使學生對三角形的內容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第二,將布置的作業生活化,能夠幫助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之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一個家庭作業:詢問父母每月的手機通話時間和每分鐘多少錢,計算父母每個月的話費情況。通過這兩種方法,將數學問題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重要性,進而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二、布置探究性家庭作業
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教師要注意以多樣化的形式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情況下,培養合作精神。一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只是注重聯系課程內容,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該布置具有探究性的家庭作業,讓學生與家長之間配合,共同完成作業。例如,在學習“厘米與米的認識”時,由于學生剛接觸單位,會對這一概念理解不清,可以布置如下的家庭作業:(1)與父母一起測量1米和1厘米,然后與父母一起測量身高。(2)測量100厘米,再與1米進行對比[2]。通過布置這樣的家庭作業,使學生與父母之間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使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的同時,增強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布置作業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家庭環境、動手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作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安排作業。可以通過以下兩種布置作業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設計差異化的家庭作業,例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布置三種作業,第一種,與家長之間相互配合的作業。第二種,需要自己動手實踐的家庭作業。第三種,課程練習內容。通過布置這三種不同的家庭作業,可以使學生不受家庭環境、個人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影響,都能夠順利完成作業。(2)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還要考慮作業難度方面的問題,一些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會考慮班級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關注學習成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較好的同學會很容易完成家庭作業,而成績較差的同學會覺得完成作業有很大難度。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作業,避免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
四、創新作業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在評價作業時只是按照答案的對錯進行判斷,學生的自尊心很強,如果學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于被否定的狀態,會對其內心造成極大的傷害,進而降低了學習興趣。所以,老師在評價作業時,要改變傳統的評價作業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例如,使用師評、互評、自評、家長評的方式,全方面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在自評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對自己進行多方面的評價,發現自己的不足,使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在互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客觀地進行評價,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相互督促,共同進步。在家長評價中,家長需要客觀地評價學生做作業的情況,并且可以在評價中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督導。在師評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成績以及各方面的表現對學生進行表揚和批評,使學生和家長能夠正確認識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思想情況,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還需要教師改變傳統布置作業的方法,采用多元化的布置作業方法使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培養動手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任寶貴.我國五省中小學家庭作業現狀調查[J].教育科學研究,2015(12):49-56.
[2]程錦.家庭作業反饋探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5):117-11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