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華
摘 要:朗讀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朗讀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基本口頭表達技能,也可以培養學生掌握主動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朗讀興趣;朗讀能力;素質教育;交往能力
以讀為本,促進學生自主交往是我校今學期高年級語文科的教學教研模式。這個教學模式要求在課堂上體現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閱讀中感悟,同時在教學中體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交往能力。
一、體現以讀為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1.課堂上體現以讀為本,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首先是從朗讀中感知,然后內化成自己的直接印象,特別是一些富含優美句子的課文更應該加強朗讀。例如,品讀“我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這個句子主要是說明鳥的天堂有很多鳥,但教師不必費太多的唇舌去講解,反而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那種驚奇和贊美,就會自然理解句子所表達的意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在語言訓練的過程,始終處于情感曲線起伏,收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學效果。
2.以讀為本可使學生更好地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是引導學生理解詞、句、段,還應讓學生多讀、善讀,帶著感情讀,反復體會語句的意義。教師要通過強調朗讀,以情激情,誘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如《林海》一文,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課文內容,進而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句子“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作者形象地用擬人的手法把興安嶺寫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反映出作者對興安嶺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贊美之情。教師就要指導學生用贊美的、童真的語氣去反復朗讀這個句子,讀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3.以讀為本要體現多樣化,引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枯燥無味的朗讀不僅收不到應有的效果,還可能使學生產生厭惡的情緒。如在《落花生》一文中,為了讓學生體會“爸爸”的話的意思,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情朗讀。角色分為“爸爸”“哥哥”“姐姐”“我”,解說的可以不讀。讀完后讓其他的同學進行評議,看哪位同學讀得最好,感情最投入,好在哪里,看誰比他讀得更好,這樣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讀的學生在競爭中會發揮得更好,更投入。通過朗讀,學生都體會到“爸爸”要讓“兒女”做有用的人,而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而競爭中進行朗讀就能使學生更加感興趣。
4.以讀為本的過程要注重指導
學生有興趣去讀,很想去讀,但怎樣才讀得好呢?怎樣讀才能充分表達出思想感情呢?學生有時會茫然的。第一種方法是教師范讀,學生看見老師這么認真,也會更加認真地讀。第二種方法可以用錄音進行范讀。先讓學生聽一兩遍錄音,再讓他們跟著讀,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第三種方法可以讓平時朗讀能力好的同學進行示范讀,可以多提幾個,然后讓其他同學評一評哪位同學讀得最好,再讓讀得最好的同學范讀幾次,其他同學就可以學著讀。還可以讓學生過位讀給最好的朋友聽,互相評評。所以,在朗讀過程中多進行指導,不同形式的指導,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同時提高他們的朗讀興趣。
二、體現自主,讓學生學會學習
“自主、務實、創新、發展”是我校的校訓,其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是自主能力。如教學《林海》一課,在揭示課題后就讓學生提出學習目標,并鼓勵學生帶著學習目標積極地學習。文中的“嶺”“林”“花”三段的內容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在教學“嶺”一段時,教師應精心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然后指導學生概括“嶺”的特點,學生歸納后讓學生在黑板板書;再讓學生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要讀出感情;最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在學習“林”一段時,教師可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讓學生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在小組里小組學習。“花”這段就在上兩段學習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獨立學習,體現自主也可在學習完課文后讓學生進行質疑和總結。
總的來說,教師只是在課堂上起指導作用,盡量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揮。
三、體現交往,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交往能力是當今社會對人的一種基本素質要求,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也是教師的一種責任,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重要的知識。
課堂上體現交往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課堂上讓學生多帶著問題進行討論,在小組上或班上發表意見,甚至過位找自己喜歡的同學進行互相學習、互相評價、研究問題等。總之,教師應想方設法營造有利的氛圍讓學生進行交往,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為他們日后融入社會打下基礎。除課堂上的交往外,課余時間也可讓學生多進行有目的接觸。如下課時間讓學生互相說說“昨天我做了什么”等等,讓學生在交往之余也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
總的來說,“以讀為本,促進學生的自主交往”這個教學模式要抓住“讀”“自主”“交往”來開展,如果能真正落實這幾方面的教學,那么學生的素質就會得到充分的、實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陳立偉.中小學研究性學習指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12.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