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斯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提出與深入,更注重素質教育,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更符合現代化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所以,提問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有效”體現在提問本身的有效性上,體現在提問方法的靈活變化上,體現在提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上,“有效”還體現在提問能促使學生的透徹感悟上。就如何通過有效提問來搞活課堂學習氛圍展開討論,旨在對教學工作者的日常教學工作起到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關鍵詞:提問法;有效課堂;提問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強調教師要通過改變教學思想和理念,采取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率。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隨著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提問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越來越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和普遍應用。
一、“有效”應體現在提問本身的有效性上
一教師在上《沁園春·雪》(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時,是這么問學生的:
教師:秦始皇的原名是——
學生(齊):嬴政!
教師:很好!那同學們是否知道他的父親是誰呢?你能講講有關他的故事嗎?
學生:???
……
課堂教學應該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的內容及其行為都要服務于既定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適當地了解秦始皇的原名及其歷史功過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態度,這對有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是有幫助的。但是,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的父親是誰,還要讓學生了解有關他的父親的一些傳聞逸事,這對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就沒有什么幫助了。不但如此,這種與教材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還會使課堂節外生枝,最終導致課堂重點不夠突出、節奏不夠緊湊,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毫無疑問,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
為了避免無效提問的現象發生,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不僅要預先做好合理的教學問題設計、理清自己的思路,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的或者無關緊要的問題,都應盡量地舍棄或避免,同時還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把握好課堂整體節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與探索,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也就是說,有效提問要做到重點突出、節奏緊湊,減少節外生枝的情況。
二、“有效”應體現在提問方法的靈活變化上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課堂的主導者是教師,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而教師課堂提問方法單一呆板、不懂得靈活變化的情況也時常發生。這就導致課堂氣氛沉悶,不利于活躍學生思維,而且學生的主動性不夠,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同樣以課文《沁園春·雪》為例,一教師是這么提問的:
教師:“望”字有登高遠眺的意思,此時,詩人毛澤東懷著極大的興致登上高處放眼遠眺,感慨祖國大好河山。請同學們大聲朗誦詩歌并思考:這個“望”字統領到詩歌的哪一句?“望”字之下展現了哪些雄偉景象?
……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對!那么,我們再來思考:下文的“惜”字又統領到詩歌的哪一句?“惜”字包含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兩個問題的提問方法一樣,由此引導學生展開的思維活動也一樣,不便于引導學生靈活地思考問題。很顯然,這種提問方法就顯得單調呆板,不僅學生聽得不舒服,而且也不利于調動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多向思維能力。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不妨改變第二個問題的提問方
式,可以展開如下的問答:
教師:“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等雄偉的北國風光。詩人的豪邁之情躍然紙上。“江山如此多嬌“,自然就——
預設:
學生(齊):“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教師:對了!“引”出了哪些英雄?
預設:
學生1:秦始皇、漢武帝!
學生2:唐太宗、宋太祖!
學生3:還有成吉思汗!
教師:很好!詩人是在詞的上闋寫景抒情的基礎上展開對秦始皇、漢武帝這些歷代英雄人物評論的。詩人是怎么評論他們的?請把相關的評論詞語找出來!
預設:
學生4:秦皇漢武是“略輸文采”。
學生5:唐宗宋祖是“稍遜風騷”。
學生6:而成吉思汗也“只識彎弓射大雕”!
教師:對極了!同學們再思考,這些評論性的詞語包含了詩人對他們的什么情感態度?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示:“略輸文采”“稍遜風騷”沒有完全否定這些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而對成吉思汗,詩人先褒其為“一代天驕”,而后用了“只識”二字予以嘲諷,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所以,詩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既肯定了他們的歷史功績,又委婉地指出他們的不足;既包含有惋惜之情,又有批判性。
那么這種情感可用詩歌中的哪一個字來表現?
預設:
學生(齊):“惜”!
教師:很好!也就是說這個“惜“字統領到詩歌的——
預設:
學生(齊):只識彎弓射大雕!
這種從子問題入手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的方式,在對子問題的思考、回答中,學生在頭腦中也就自然而然地逐步形成了對主體問題的認識,對其答案也逐步了然于心,這種提問方法,我把它稱為“歸納提問法”。這種提問方式有利于學生學會從個別問題推理歸納到一般性問題,符合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識規律。而與之相對的提問方法則是“演繹提問法”,所謂“演繹提問法”就是指教師提出主問題,再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詳細解讀,通過采用提出子問題,進而解決子問題的辦法來最終解決主問題的提問方法。這種提問方法,體現的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過程,有利于培養訓練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上述最先提到的課例中教師的兩個提問方法都應屬于“演繹提問法”。只是因為缺乏靈活多變,不利于活躍課堂氣氛,難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所以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兩種提問方法應該交替運用,一方面可以使課堂變得活潑有生氣,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也能被有效激活,那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就會
提高。
三、“有效”應體現在提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上
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講,先運用“歸納提問法”,再運用“演繹提問法”的提問順序更加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運用的認知規律)。所以,針對原先課例中的兩個提問問題,建議將第一個提問改為“歸納提問法”,而對第二個提問(演繹提問法),不需要做改動。那么,教學方式可作如下設計:
教師:“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詩人登高遠眺,眼界極為廣闊,通過三句總寫北國的雪景的詩句,把我們引入了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里。同學們反復誦讀詩歌,看看在這個銀色的世界里,詩人具體展現了哪些“北國雪景”?這些“雪景”都有哪些特點?
……
教師:很好!在遵義會議順利召開,紅軍長征順利到達陜北,中國革命迎來了新的曙光的大好形勢下,詩人毛澤東滿懷豪情、登高望遠,用詩歌熱情洋溢地贊頌了祖國的江山如此多嬌!詩人筆下的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景象,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充分體現了詩人博大胸懷和雄偉氣魄。這些雄偉景象,可用詩中的一個字來統領,它是——
預設:
生(齊):“望”!
教師:很對!“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等雄偉的北國風光。詩人的豪邁之情躍然紙上。“江山如此多嬌“,自然就——
預設:
學生(齊):“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教師:很好!詞的下闋是在上闋寫景抒情的基礎上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的。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并思考詩人在評論這些歷史人物時持什么情感態度?這個情感態度體現在哪個字上?
預設:
生(齊):“惜”!
教師:對了!大家再思考,這個“惜”字統領到詩歌的哪一句?并進一步體會為什么詩人對他們會有這樣的情感態度?
……
四、“有效”還體現在提問能促使學生的透徹感悟上
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深刻理解相關的內容,并且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中個人的情感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熱愛自己祖國的情懷。例如,在宋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無意間設計了兩個問題,也體現了提問的靈活性,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同樣很好:
教師:從詞中的哪兩個典型細節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念念不忘報國?
生(齊):“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教師:“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蘊含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引導討論明確: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響徹號角聲的軍營。描繪了一幅軍旅生活圖。蘊含了詞人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烈情懷。
乍一看,感覺兩個提問的問和答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會讓人有一種繞來繞去、婆婆媽媽的啰嗦之感。但是,倘若認真玩味一番,就可以看出第二個問題的題干是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又恰恰是第一個問題的題干,第二問是對第一問的進一步深化。教師這樣“循環往復”的提問不僅能夠激活學生的多向思維,同時還能強化學生對問題的更深入的思考和透徹感悟,使得學生在學習古人殺敵報國。保衛祖國錦繡山河的同時,激發了學生自己心中強烈的愛國情懷。這樣的提問方式也是靈活有效的,我暫且把這種提問方法叫做“問答互置提問法”。
不管是“歸納與演繹提問法”,還是“問答互置提問法”,都屬于有效提問法。靈活運用或者創造運用各種有效的提問方法,最終目的都是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搞活課堂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并沒有說絕對的哪種提問方式更有效之說,只是怎樣選擇才更適合學生特點和能力,更有助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講解而已。正如同新課標當中所指出的一樣: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質量。
總之,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不斷地汲取知識、認真領會“新課標”的精神,有創造性地讓各種提問法成為有效課堂的“源頭活水”,同時還要深入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能力,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巧妙地設置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課堂變得活躍而又不失秩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索,用于提問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金傳寶.美國關于教師提問的技巧研究[J].信息技術教育,2003(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