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培琳
摘 要:除注意語言的流暢性外,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更應注重語言本身,即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得體性。根據八年級學生特點,利用《典范英語7》作為輔助教材,研究提升該學段學生地道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典范英語7》;地道口語表達能力;途徑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受到教材單一的局限性和漢語的影響,大多數初中生在口語表達中未能恰當使用詞匯或句式;常出現缺乏英語思維、慣用中式表述或表達不地道等情況。目前,我校學生在校接觸的語言輸入材料十分有限,難以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阻礙了學生綜合語言素養的提高,也包括地道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筆者所任教班級的大部分學生雖單音發音正確率較高,但在語調方面卻表現較差,如斷句和重讀,難以達到《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的能力要求:根據重音和語調的變化,理解和表達不同的意圖和態度。
在課堂活動中,學生雖能就熟悉的話題進行交際,但在沒有語言支架輔助的情況下,需要表達自我觀點的時候,往往用詞不當,如表達“踢球”,學生會說“kick ball”;或是習慣使用中式表達,語言使用不符合語法規則。
《課標》提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文化意識中提出的正確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這說明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具有必要性。
因此,在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基礎上,提出提升地道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與《課標》的要求相匹配。
二、問題的解決
(一)教材選擇
埃利斯在《理解第二語言習得》一書中總結了第二語言習得中對待語言輸入的三種觀點,即行為主義、先天論和相互作用的觀點。(何廣鏗,2004)以上三種觀點均強調外語學習的成功與語言輸入的量是緊密相連的。
《課標》中提出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對英語學習至關重要。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
《典范英語》集可理解性、選材的豐富性和閱讀的趣味性于一體,是英語國家兒童學習母語的首選材料。通過“原汁原味的語言文字”“生動有趣的插圖繪本”以及“發音純正的錄音材料”,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有趣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典范英語研究中心,2011)
教師在提供盡量多的語言輸入量的同時,應注重語言輸入
“質”的方面。這種語言輸入應比學習者語言水平稍高一點的語言材料。
因此,筆者根據所教學生實際水平,選擇符合學生學習水平的《典范英語7》(以下簡稱《典7》)。該教材難度略高于學生原先的水平,學生可以通過上下文的線索,通過運用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對語言材料進行理解。
《典7》共有18冊文學讀本,內容契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具有趣味性、教育性。主題主要包括:
1.人際交往:Noisy Neighbors;Jungle Shorts
2.歐洲文化:Princess Pips Holiday;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系列
3.人與自然: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Jellyfish Shoes
4.科幻故事:The Ghost Ship;Captain Comet and the Purple Planet
5.人物傳記:My Friend, Mandela;The King of Football
語言信息輸入決定語感生成的質量。優質的原版語言輸入,為語言吸收以及輸出奠定扎實基礎,為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提升學生的地道口語表達能力創造先決條件。
《典7》語言地道,表達準確、生動。如,笑的表達有smile,laugh,giggle,grin,chuckle,smirk等;習語有give sb. a hand;be a dear;
lose ones head等。
聲音形式的語言輸入是模仿的關鍵。《典7》的配套錄音由英國牛津一流專業人員錄音,清晰標準,聲情并茂,為學生模仿地道的語音語調提供了最佳錄音材料。
綜上所述,根據教材選擇的理論依據,把《典7》作為輔助教材,用于提升八年級學生的地道口語表達能力,具備所需功能,具有可行性。
(二)借助《典范英語7》提升八年級學生地道口語表達能力的途徑研究
1.研究理論依據及三個途徑簡述
《課標》中對學生“說”的技能要求為:能就簡單的話題提供信息,表達簡單的觀點和意見,參與討論;能與他人溝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務;能在口語表達中進行適當的自我修正;能有效地詢問信息和請求幫助;能根據話題進行情景對話;能用英語表演短劇;能在以上口語活動中做到語音、語調自然,語氣恰當。
從以上技能要求可總結出達到地道口語表達的三個必備條件:(1)自然、正確的語音語調;(2)足夠的地道語言積累;(3)綜合運用地道語言的能力。
人們流利說話的能力是不能從直接教授而獲得的,而是靠大量聽和讀的練習,接觸大量的語言輸入后自然獲得的。(何廣鏗,2003)可見,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聽和讀作為輸入途徑,以提供充分的語言輸入。
斯溫納的輸出假設提出語言輸出活動為學習者進行嘗試自己提出自己的假設,檢驗自己的假設提供了機會;由于語言輸出活動能夠幫助學習者提高其使用語言的流利程度,使學習者意識到自己在使用語言時存在的問題,因此,語言輸出對二語或外語習得都是必需的。(何廣鏗,2003)因此,輸出活動的設計是提升地道口語表達能力途徑研究的關鍵。
針對上述三個必備條件及習得語言的相關理論,筆者在實踐中研究總結三種有針對性的途徑,分別為:(1)以聽、讀培養地道語音;(2)以概括、對比閱讀法積累地道語言知識;(3)以多樣口語輸出活動提升地道口語表達能力。
2.途徑一:聽、讀培養地道語音
《課標》中指出,在英語教學起始階段,語音教學主要通過模仿來進行,教師應提供大量聽音、反復模仿和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語音中包括基本讀音、重音、意群的讀音和語調與節奏。
通過聽、讀培養語感及地道口音的訓練主要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1-9冊;第二階段:10-18冊。兩個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
第一階段:1-9冊
課堂跟讀、模仿、表演為主,課外每天跟讀錄音15分鐘。
學生初次接觸原汁原味的錄音,不了解如何模仿地道語音、語調。故在使用1-2冊時,在課堂上指導學生糾正發音和模仿語調;之后讓學生使用錄音所學的語音語調角色朗讀;逐漸讓學生演繹故事,用地道的英語表達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在糾正語音方面,既讓學生靜聽錄音,也講解語音學口腔中唇齒舌的位置,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發音。在語調方面,通過手勢、記號、按意群(或短語)斷句等技巧,幫助學生記憶句中的重音及升降調。
如Princess Pips Holiday中,I want to go home!和I dont want to go home!兩句只相差dont,但其重音位置完全不一樣。筆者把模仿朗讀教學重點設在形式各異、重點突出、句式鮮明的句子上,強化語音訓練。
第二階段:10-18冊
學生基本掌握跟讀的技巧后,模仿朗讀的任務由學生在課外完成。學生每天跟讀錄音15分鐘,為深層理解課文、積累語言做好準備。
3.途徑二:以概括閱讀法、對比閱讀法積累地道語言知識
說前策略為語言的輸出做準備,要有流利的口語表達能力,首先要有豐富的語言儲備,所以我們要從語言輸入著手,多聽多讀,增加詞匯量,給自己的口語表達積累豐富的素材。(周綿綿,余笑,葉長彬,2011)途徑二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任務獲取足夠的可理解性地道語言輸入,為輸出做好準備。
筆者研究使用概括閱讀法和對比閱讀法為提升學生地道口語表達能力做好語言積累。
(1)概括法:語言積累
概括(大意/人物特點):通讀故事并要求學生用3~5句話概括故事大意或人物特點。學生通過使用與故事發展或人物特點相關的詞匯,積累同話題的基本詞匯。以概括人物特點為例:
The Noisy Neighbours最突出的是守財奴、機械師和音樂教師這三個角色的形象特點。
設置課堂閱讀任務:Use adj. or n. to describe the three characters with supporting sentences.
經過通篇閱讀后,學生基本了解故事概要,可找到相關描述語句,概括不同人物的特點。如,Mr Flinch是a miser,mean, miserable,支撐句為He never gave away a penny. Carl Clutch是a car lover,支撐句為He loved cars and motorbikes and vans and lorries.Poppy Plink是a music teacher,支撐句為She played grand tunes on her grand piano.
學生需要使用文中的詞匯和支撐句進行概括,同時學習mean,miserable等形容詞,拓展各類汽車詞匯,而不局限于學生所熟悉的car,taxi,bus這些簡單的詞匯。
(2)對比法:感受和掌握地道表達
把地道詞匯、雙關語設計成為閱讀任務的答案。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對比習語、雙關語等與日常表達的區別,掌握并學會運用。
Oh,Otto!的難點在于習語、一詞多義和同音詞。而這些詞語均是主人公感到迷惑的詞語,由此引起別人誤解,也是本文幽默
所在。
對比錯誤解義及本義,既能讓學生正確理解故事的發展,又能積累地道詞匯。
例如,be a dear錯解為be a deer(a kind of animal),實為behave well;lose ones head錯解為lose ones head(part of body),實為have no idea
對比任務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匯的真正含義,體會英語詞匯中習語、一詞多義和同音詞的魅力。
4.途徑三:多樣口語輸出活動提升地道表達能力
口語課堂的練習形式可以看作是從模仿型到交際型的漸進系列。Riggenbach and Lazaraton(1991:128-129)把該系列的活動細分為操練型、表演型、參與型和觀察型。(何安平,2001)
《課標》指出“說”的技能包括簡單的參與討論、觀點表達、合作完成任務、情景對話、表演短劇。設計多樣口語輸出活動的目的在于為學生創設各類情景和條件,在口語任務中運用所學知識。
下文以短劇表演、觀點表達、情景任務為例,闡述途徑三。
(1)短劇表演
Ghost Ship重在尋寶的過程描述。涉及工具詞匯metal detector, spade,動作詞匯dig(up),go ping等。口語活動任務如下:
Write a story about a shipwreck and some missing treasure. You and your friends try your best to find the treasure.
Tips:①Tools
②Proper verbs
③Teamwork
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充分使用地道的表達編寫故事并以個人演講、小組串講或小組演繹等方式進行口語輸出。在欣賞故事時,記錄描寫尋寶語句,相互學習,并鞏固地道表達。
(2)觀點表達
Micro the Metal Dog講述機器狗通過學習,由只會聽從指令的機器狗變成具有個性和思想的寵物狗,最終深得主人公喜歡。
口語輸出任務為觀點表達,探究“機器狗和動物狗哪一種更能夠成為合適的寵物?”學生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I prefer... because it...所學的描述詞匯如make a soft little sound,stump across等則成為該活動的支架和輔助,既能保證學生表達的準確性,又給予思考的空間。
(3)情景任務
傳統的復述形式是概括復述主要內容,不能滿足高層次的需求。改變復述的形式,既能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也能達到提升地道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Captain Comet and The Purple Planet有4個主要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描述相同的故事,各種角色的觀點與感受各不相同。學生以不同角色的角度講述同一故事,既給學生創設了與故事內容相關的情境,又需要學生在有足夠輸入的鋪墊下才能根據故事本身的內容,用原文的詞匯輔助描述,達到訓練學生地道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本途徑研究的意義
(一)研究的成果
經過實踐得出三個途徑提升學生的地道口語表達能力,它們分別是:(1)以聽、讀培養地道語音;(2)以概括閱讀法、對比閱讀法積累地道語言知識;(3)以多樣口語輸出活動提升地道表達能力。
(二)學生的獲益
1.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語言表達流利性、準確性大大提高,出現中式英語的幾率大大降低。在多次的公開課中,口語能力獲得一致好評。
2.在期末口語考試中,平均分明顯提高。該班平均分達到13.5(滿分15分),遠高于年級平均分10.5分。
3.所在班級的優秀學生參加市里、區里的英語能力大賽、口語復賽等均獲得一、二等獎。
(三)體會與啟發
通過《典范英語7》的實踐研究,初步找到提升八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希望能夠繼續研究更多提升學生地道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并用于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M].第2版.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03.
[2]典范英語研究中心.典范英語:全力打造我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的典范教材[J].中國教育報,2011-09-08.
[3]何廣鏗.英語教學研究[M].第1版.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
[4]周綿綿,余笑,葉長彬,等.英語學習策略[M].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何安平.外語教學大綱?教材?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 [M].第1版.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