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周義
摘 要:小學是數學學習的重要階段,學生通過小學數學學習基礎數學知識,掌握簡單數學計算方法,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數學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變得極為重要。隨著教育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逐步推進,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現狀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結合教學實際,討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供廣大同行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人結成小組,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參與到學習中,作出自己的貢獻。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可以得到明顯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融入課堂,保證課堂參與度。但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雖然也會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但過于表面化,往往是先講解教材內容,然后設計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討論,有的題目過于簡單,學生一下子就可以得到答案,有的題目缺乏探究性,沒有合作討論的必要。因此,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真正有效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我們教師還需加強自身學習,不斷積累合作學習模式有效開展的教學經驗,尋求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途徑。
一、完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講解更多的知識點,往往會減少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機會,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安排學生完成相應的教學訓練,整個過程學生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出于對教師的畏懼情緒,也很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呆板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精力的投入,靈活使用合作學習法彌補課堂教學中不足。教師首先必須了解教材內容,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要求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安排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例如,在教學《位置》時,我發現這一章節的教學內容較為簡單,且這個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因此,我決定安排學生就這一章節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每六人為一組,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學生首先需要自行進行預習,查閱相關的資料,初步了解教材內容。實際上課時,我先告知學生本課的學習目標,如:了解如何準確描述位置,如何在地圖上進行標注。然后下發教材訓練,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邊學習,一邊完成這些訓練,對存在爭議的題目進行討論研究,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可以互相了解他人的學習方法,彌補自己的學習不足,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學習自主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較好。
二、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活動
小組合作學習最重要的就是每一位組員都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能力,為有效的合作學習發揮自己的作用。但在有些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的交流發現部分學習不積極的學生,尤其是學習能力較差的群體,往往處于沉默狀態,更多的是聽他人發表想法,自己對他們的意見表示贊同,整個小組合作學習都由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主導。因此,教師想要提高合作學習教學質量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課堂教學針對性,從他們的學習需求出發,通過適當的途徑讓他們使用正確的合作學習方式,使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應當掌握的知識點,得到相應的發展。
以我為例,在小學數學教學開展過程中我會投入時間和精力完善小組成員分配任務。將學習能力好的學生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搭配組合,希望通過合作學習幫助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了解他人是如何進行學習的,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如,在進行《折線統計圖》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我會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提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四人一組,兩個學習能力較好的搭配兩個學習能力較差的,要求學習每個部分的內容,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必須參與其中,準備簡單的基礎部分,實際學習時,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必須注意多與其他組員進行溝通,相互探究。實踐證明,通過這種安排,本班學生的整體學習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構建完整的合作考核機制
傳統的學習考核主要是教師通過考試等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打分,但這個過程中學生卻未必能夠完全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考試這種方法也無法幫助教師最準確地了解學生本階段的學習情況。例如,有的學生可能了解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但還不能準確將這種方法用于解題中。因此,完整的評價機制有助于小組合作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要將多種評價方式穿插使用,全面改進學生的數學能力,以最高效的模式全面提升數學綜合素養。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開展,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體現之一,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積極影響。而為了真正有效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轉變對合作學習的刻板印象,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植丹紅.淺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設計[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3(5):111.
[2]王永春.淺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