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新麗
摘 要:學生擁有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能使他們將已經擁有的數學知識運用到他們未知的數學情境中去,并依靠已有的知識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與方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又能增強學生通過原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并通過對解決問題中遇到的困難反思,舉一反三,加深對這一類問題的理解,并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關鍵詞:數學問題;能力培養;數與代數
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有句名言:“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這表明了問題是數學學科的根源。小學數學的教學重點應當逐漸傾向于培養學生的廣泛數學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不僅包括理解并掌握課本上的數學概念,還包括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解決未知的問題。學會如何利用圖表、計算機等去分析及處理信息,檢索、閱讀相應的數學文獻,選擇有效的解決辦法,會利用數學語言及數學符號進行準確的表達。而問題解決作為學數學的一個主體過程,是實現以上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適度綜合,提升思維能力
數學問題解決,不是簡單的操作模仿,而是把以往所學知識運用到新的數學情境中去,對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創造性地進行運用。知識的整體性是學生切實掌握數學知識的重要標志,他能夠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能鍛煉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能否從學科整體意義的高度去考慮問題,檢驗學生能否將以往所學的知識形成網絡化體系,當遇到新問題時,能夠快速、準確地提取所需要的相關信息。
例如:在小學數學畢業總復習有關數的概念“解釋分數 的意義”。
生1: 圖中陰影部分表示 。
生2:6個蘋果是8個蘋果的 。
生3: 里有3個 ,有6個 ……
生4: =3÷4=3∶4=0.75=75%。
……
從學生的回答中,實現了小數、分數、百分數的概念及它們之間關系的綜合,讓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利用規律熟練進行轉化。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本身就是運用以往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從而也加強了學生對以往知識的總結與鞏固。因此,數學問題解決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解決新問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也有利于他們數學知識及技能的提升。
二、堅持反思,提升計算能力
反思是通過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多層次地對問題進行全面的考查與分析。弗賴登塔爾強調:“反思是數學的重要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通過對解決的問題進行反思,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并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學生總是認為學數學就是解大量的題,只要多做題就可以獲得好的成績和較高的數學能力,很少會對舊知識進行反思。其實,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投入反思活動,這樣可更深刻理解知識,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更明晰,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如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就要積極引導并鼓勵學生收集習題,匯編成冊,勤反思。要注意收集有以下幾個特點的習題:
1.平時計算容易上當受騙的。
如88+12×4=100×4=400。很多學生極易犯這樣的計算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1)由于“88+12”很容易得出結果,由于思想的懶惰性,很多學生都會先算加法然后再算乘法。(2)受到從左到右計算習慣的影響。又如: “28×19+72×81”與“28×19+28×81”,在進行這類題目的比較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哪些算式可以進行簡便計算,哪些算式則不能運用。學生通過討論,逐漸發現算式中所包含的規律。因此,帶領學生多加強對比練習,對于學生增強混合運算順序的理解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2.同學中一些好的或與眾不同的計算方法。
如:25×44用25×4×11比25×(40+4)來得簡便。
3.適用巧算的計算。
如1.5÷0.25=1.5×4,8×0.25=8÷4。
隨著所學知識的不斷增多,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分析與整理歸類。對于學生經常出錯的題目進行舉一反三,總結出錯誤的原因在哪里,今后應當如何改進,以后再出現類似問題應當如何避免再次犯錯誤,減少沒必要的失誤。鼓勵同學之間多進行交流,說出自己的心得,比一個人悶頭思考的效率要提高很多。
三、聯系實際,提升策略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小學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最為緊密,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顯示了它豐富的生命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從A鎮到B鎮,其中 是上坡路, 是平路。一輛貨車從A鎮到B鎮往返走一趟,共走了4.8千米的上坡路。A鎮到B鎮相距多少千米?
在解答時先讓學生敘述題意,根據條件判斷出“A鎮到B鎮相距多少千米?”就是在求出單位“1”的量,即要明白“共走了4.8千米的上坡路”是指哪段路?往返怎么理解?然后引導學生找出其對應的分率這一關系,指導學生用線段圖分別表示“上坡”(畫得上斜些)、“平路”(畫得平些)和“下坡”(畫得向下斜些),然后讓學生把相關的條件也標示上。
如圖
當學生學會看著線段圖敘述題意后,很容易就清楚(1- )就是“往返所走的上坡路相對應的分率”,列式:4.8÷(1- )=6.4(千米)
對于這種完全以文字敘述的“解決問題”內容,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利用線段圖去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總之,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應滲透在數學教學的方方面面。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從各種生活情境中捕捉數學信息、尋求數學問題、分析數量關系、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