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夏凱
“重視學校德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從推進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做出的重大決策。”在十九大精神引導的新形勢下,在小學學校中如何把德育提高一個檔次,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這已經成了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想想以前不合理的德育方式,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將德育實施的場所僅僅放在其他學科的課堂上,認為課堂學科教學就可以解決德育的全部問題,甚至部分教師和班主任認為只要在上完課的空隙或者班會上對學生說教一番就是德育。所以,德育在目前多數學校里幾乎沒有實效性可言。為了更好地發揮德育的育人功效,我認為要堅持以學科課堂教學為中心,發揮學科教師的優勢,拓展德育載體,創新德育方法的思路,積極探索多種多樣的德育方法。
一、進行國旗下講話
學校利用每周一升旗、周五降旗的時間,組織全校師生參加,進行國旗下講話。講話由學校中層以上領導輪流進行,講話內容由政教處在開學前統一安排,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傳統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十九大精神,道路與交通安全,紀律與法制教育,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國防、環保、禁毒、安全等等。根據小學生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學校要求主講人按照統一安排的講話內容,認真做好準備,做到主題突出、切合實際,語言精練、形象生動,講話時間掌握在8分鐘左右。克服了長篇大論的空洞說教,避免了學生因久坐久站注意力不集中、教育效果不佳的現象。
二、學生自辦手抄報
學生自辦手抄報是學校開展德育,培養學生閱讀、動手能力,學生積累豐富知識最有效的方法措施。學校要求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兩周自辦一張手抄報,手抄報用8開白板紙單面制作,按內容分專刊和綜合刊兩種,如逢重要節日、重要活動辦專刊,如勞動節專刊、六一專刊、教師節專刊、國慶節專刊、元旦節專刊、禁毒專刊、環保專刊、安全專刊,其他時候辦綜合刊,為了提高手抄報質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每期手抄報學校都要分年級開展評優活動,從版面、內容、圖片、書寫等方面評出一、二、三等獎,進行表彰獎勵。學生自辦手抄報,既是良好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又提高了查找、選取、編排資料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習慣,是一種很好的德育方式。
三、開辦家長教育學校
學校的德育離不開家長的關心支持、配合參與。家長是學校開展德育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有了家長的關心支持、配合參與,學校的德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主動爭取家長的配合,學校依托現有的學校教育資源,開辦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向家長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學校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推廣介紹科學成功的教子育人經驗,促使家長努力提高思想素質,掌握教子育人的方法技巧,使家長的一言一行都能夠成為學生健康成長所學習的榜樣,教育家長營造良好的家風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把家長按照學生所在班級統一造冊登記,編班管理,每學期對家長進行一次集中培訓指導,培訓內容主要有:黨和國家有關德育的政策及有關文件精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制度及要求,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子育人方法,成功的教子育人經驗。學校自編的《家教指南》,作為家長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的重要資料,主要刊登有關法律法規、重要文件、領導講話、專家講座、校規校紀、家教名言以及學校評選出的優秀家長寫的家教心得體會。家長學校每年都要開展一次優秀家長評選活動,在六一兒童節與學生一起進行表彰獎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家長配合學校工作、進行家庭教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四、舉辦主題班會
舉辦主題班會是開展德育重要的方法。學校每周給各班安排一節主題班會課的時間,主題班會由班主任負責組織安排,各班班干部主持開展,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內容由學生自主選擇決定,要求健康向上,有教育意義,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小品、課本劇;也可以是詩歌朗誦、歌詠比賽。有些班級為了展示主題班會的水平,還邀請學校領導、家長、教師、其他班學生代表參加。主題班會的舉辦,使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受到教育,起到了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編印《德育簡訊》
每個學校都可以編印《德育簡訊》,是學校推廣德育工作成功經驗、交流德育工作有效方法、宣傳德育工作先進典型、通報德育工作最新動向的重要平臺。《德育簡訊》由學校政教處主辦,每兩周印發一期,發至學校各處室、各班。學校不追求高檔、精致的形式,本著節儉、實用的原則,選用普通A4紙雙面印制,每期都有刊頭、印發日期、責任編輯、撰稿人等,確保刊發資料來源真實有效,普普通通的《德育簡訊》,每期印發后,師生都是爭相傳閱,看有沒有自己班上的什么好消息或什么事沒做好受到通報。《德育簡訊》適當通報一些違規違紀行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促進了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爭先恐后的良好的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形成。
以上工作的開展,是學校創新德育方法的有效嘗試。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其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們力求把傳統的德育方法,如說服教育、情感陶冶、榜樣示范、實際鍛煉、獎勵與懲罰等盡量做到活動化、形象化、趣味化,達到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繼續探索更多更好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質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育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