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舟
摘 要:心理健康在任何一個人的成長、發展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學生正常發展、提升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只有夯實了這個基礎,未來才會向一個好的方向發展。在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所占比重更是要多于其他課程,所以,在語文課程中滲透心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小學高年級語文課程與心理教育相結合進行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心理健康;語文教學;滲透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國都意識到知識、信息、科技是未來發展的動力,各個國家都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我國也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口號,這就使得人們對學生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也就提高了對孩子的要求。在這個前提下,學生的心理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就產生了矛盾,所以,教師要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特別是在教學中有重要地位的語文教師,要利用語文課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的原因
首先,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處于童年期和少年期的過渡階段,在身體上正處于發育最旺盛的時期,心理上是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階段,他們一方面認為自己長大了,自我意識增強,可以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了,另一方面卻又缺乏知識經驗和實際經驗,造成在學習、生活、人際等方面出現問題。
其次,小學高年級學生很快就要進入另一個學習階段了,在學習內容上出現了較大的改動,并且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和在低年級時不一樣了,在家庭中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學習壓力增大,造成學生在學習態度上浮躁,情緒暴躁,人際關系中也會受到影響。
最后,在學校中,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更直接的可能是學習成績,當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出現問題時,老師要求的是對下次成績的保證,而對于學生成績出現問題的原因關注得就少了,進而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降低學習的自信心,甚至產生厭學、考試焦慮等問題。
二、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實施的措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提出要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也就說明語文課程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利用語文課堂氛圍陶冶學生情感,潛移默化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課程其實就是一門情感交流的課程,在一節課中,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教師與課文作者的情感交流,通過教師促進學生與作者的情感交流。在人教版第九冊第二組中《梅花魂》這篇課文里,學生對于理解外祖父身為華僑而思念祖國的情感比較難,這就需要教師提前做好準備,在正式上課前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義勇軍進行曲》之類,或者進行愛國詩歌朗讀,喚起學生對祖國的愛國情感,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理解文章的深層意境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夠使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情感,達到教學目標。
(二)營造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天性得到解放
作為感性的一門課程,很多東西都沒有固定的答案,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能夠有一顆寬容的心,給學生多一點信任,多一點自由。人教版第十二冊口語交際中有一篇《邯鄲學步》,而這篇寓言的本意是說一味去模仿別人,最后反而將自己的本事也丟了,是一個貶義詞,但這時就有學生說到《論語》中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個人也是因為看到別人的優點而去學習,為什么反而會成為一個貶義詞呢?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如果教師一味去打擊學生,認為學生是無理取鬧,這樣會使學生喪失上課發表意見的信心,感覺自尊心受打擊,甚至會厭惡老師。教師應該將學生這個問題生成新的課程資源,讓所有的學生去解答這個問題,各抒己見,一方面能擴展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抓住機會,有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判斷是非的能力了,這個時間段的學生可塑性強,他們能夠接受那些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將外在的道德要求慢慢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同時,語文教師要抓住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現在很多學生在環境的感染下,注重虛無的外表,虛榮心泛濫,在人教版第九冊《落花生》一課中,整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就是“做人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只講體面,對別人沒有好處。”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應該進行價值觀的滲透,讓學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不是過分虛榮,忽略自己的主要任務。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需要教師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同時也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所以,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師任重道遠,需要不斷學習和改進,同時還要做到家校合一,形成教育合力,使學生朝著健康、陽光、積極的方向發展,成為祖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鄭雪.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2]馬玉榮.青少年心理健康大講堂[J].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