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順利
摘要:新課程所帶給我們的是全新的教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十分嚴峻的。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新信息,不斷更新觀念,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通過廣大教師積極的參與、理解、支持、投入、配合,課程改革進程得以順利進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的確,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是互促并進的,成功的教育教學改革,自然需要教師準確地理解、誠心地接受和熱情地投入,但同時,這場教育變革又引發了教師理念的轉變,改變了教師的角色與教育教學行為,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一、課前的預設能力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教學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預設是一項較為復雜的智力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考慮教學要素的方方面面。而善于解讀文本、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學會解讀文本是必備的素養,是一種專業知識、言語技能、倫理情操和審美價值等方面的綜合素養。我們除了學會解讀自己,對自身的知識、能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讀外,還要學會解讀學生。當然,最為重要的是,作為教師要學會解讀文本。甚至對一個教師的專業素質來說,這可能是最為關鍵的。在解讀文本這一環節時,我們最能夠見出一個教師的思想修養,學理結構和他的文化視野,他的對于教育的理解和作為人的真正的道德良知等等內容都在里面。同時,因為文本是多意的,特別是對語文這樣的學科,其彈性很大,我們不可能就某一點講得過死,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有一個充分而深刻的解讀。
二、課中的組織能力
語文教師要有強有力的課堂調控能力。一是從內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個過程的駕馭能力:另一方面是指限定在課堂教學這個特定時空中的駕馭能力。除了合理地安排知識點外,課堂教學還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一能力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在課堂上,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情緒、態度,及時給予教育、評價、激勵、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成功的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的結合體。如果說高質量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那么動態生成則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學生的差異性和教學的開放性使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教學活動的變化發展有時和某種教學預設相吻合,而更多的時候兩者是有差異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當教學不再按照預設展開,教師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和艱難的抉擇。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原有的教學預設,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靜態的預案變成動態的、富有靈性的實施方案,為動態生成導航護航。顯然,組織語文課堂教學并非易事,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和實踐,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組織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三、課后的反思能力
外因與內因,對于一個教師的發展來說,兩者都重要。但相比較而言,內因更為重要,外因只能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勇于實踐,勤于反思,善于在反思中小結與調整,則是教師自主發展的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反思與教師的自主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反思,一般是指行為主體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其情景的能力。其實,反思的意識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如“反求諸己”,“捫心自問”,“人貴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等就是佐證。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異位”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養的過程。從語文學科的特點來說,語文教師比其他學科教師更具有反思的條件和能力。寫作是語文教師的特長,也是語文教師份內事、自身條件。語文教師只有多讀多寫,以寫促讀,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反思對教師的自主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考爾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泵绹睦韺W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二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滿足于現狀渾渾噩噩,不思進取,那么,他(她)將永遠地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而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四、教材要不斷研究,教學方式必須要重建
新課程,新教材需要我們不斷地對其研究,新教材體系和以往的教材已完全不同,新教材更具開放性,發展性,科學性,我們必須對教材進行徹底的研究,新教材要求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按教材教,也就是說教材不再是教師教學的全部,所以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社會這個大環境去學習,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更具發展性更有實效性。要真正做到上面所述,教學方式就需重建,傳統教學方式即教師把教材中所呈現的知識通過分解,逐步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則通過記憶,傾聽,練習甚至背誦而掌握一定的知識技巧,而新課程則要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發現問題,近而自主或合作進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信息,最后通過表達,交流等探索性活動,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就不再是講解知識,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指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搜集有關問題的信息,最后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結果,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針對新課程改革的實際,不斷研究教材,整改教學方式,從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總之,教師專業化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既是一種認識,更是一個奮斗過程,既是一種職業資格的認定,更是一個終身學習、不斷更新的自覺追求。語文教師惟有立足語文學科性質和特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爭做一個技能過硬、理念先進,勤于實踐、善于研究,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語文教師,這便是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