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俠
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望“文”生畏,不知寫些什么,不知從何下筆。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呢?下面淺談自己的幾點作法。
一、轉變認識,消除畏懼心理
很多學生寫作文時無話可寫,久而久之就怕寫作文,不愿意寫作文。這導致學生作文積極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徹底扭轉這一現狀,教師必須使學生在心理上消除寫作文難的心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有些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作文時卻絞盡腦汁,無從下筆,難以成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葉圣陶先生的這段經典論述,生動地揭示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辨證關系,也就是書和寫的關系。,我們通過寫話、作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說話詞不達意,條理不清,不合語法等毛病,增強詞匯的豐富性、表達的準確性和思維的嚴密性。因此,作文教學在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的同時,必定會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使“說”更為規范,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更強。
可以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進行演講,培養口頭作文能力,通過說話還可以提高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寫起作文來,中心明確,條理清晰,得心應手,學生的作文興趣倍增,作文水平也得以提高。
二、激發興趣,由簡到難
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創設良好的寫作環境和活動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聽得到、看得見、親身體驗,觸發學生寫作靈感和興趣,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張揚自己的個性。這樣,學生在良好的心境下,思維就會活躍;感情才能真實,想象力才能豐富;個性才能發展,文章才能寫得好。例如帶著學生到田野里,讓他們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田野的美麗,田野的色彩……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用心感受,張開想象的翅膀。然后記敘本次活動,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樣子,你的心情如何等等,這樣,學生就不再感到寫作文難,產生“我也能寫好作文”的欲望。其次,教師平時還可以跟學生親切交談和鼓勵,多角度欣賞學生的文章,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亮點”,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感,從而對作文產生興趣。
三、教給方法,模仿求新
模仿是學生寫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斷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的。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可以收到明顯的效果。對于不愛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自己的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
寫景作文可以以朱自清的《春》為例:
1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2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3虛實結合。
4調動多種感官
運用一點或多點寫一種景物。
模仿是創新的一步。我們必須強調模仿時還要加以創新,培養自己的文風。不單純地模仿,以求變通創新,培養自己的文風。
四、堅持不懈,展現個性
寫作是一個持之以恒的事情。在寫作的過程中更要體現出自己的個性來。個性,是人的一種重要因素,即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實施“個性化”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致的標準和答案強求學生,應讓學生充分發揮其潛能,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作靈活的要求。鼓勵學生自我選擇感興趣的學習主題,在其獨特的潛能領域進行深入的指導。”因此,我們的作文要求也要發揮學生的個性心靈去體驗生活,體驗人生,并用各自獨特的視角及語言來表達心中的所感所想。平時還可以開展作文競賽、讀范文等形式來激勵學生堅持寫作。
總之,指導學生寫作文的方法是很多的,但只要寫作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用自己的心聲寫文章,相信學生的寫作興趣會越來越濃,水平會越來越提高,將來的小作家更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