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文
摘 要:初中文言文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起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因此,為了切實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需求,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探索、嘗試新穎多樣的教學策略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
一直以來,文言文教學都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但由于其內容生澀難懂,又加上教師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其教學效果一直很不理想。對此,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更科學有效的文言文學習方法,促進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升,初中教師應從不同層面來優化文言文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對于接觸文言文不多的初中生來說,他們會覺得學文言文枯燥無味。語文教師就要在新課導入時,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助其更準確高效地理解課文內容,有助于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課前導入,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文體和內容精心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如講故事、引用成語名句、配樂深情朗誦、課件展示精美圖畫和音樂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信心,消除畏懼心理,讓學生喜歡并自覺地投入文言文學習中。
比如,教《木蘭詩》時,教師可指名學生講講“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再讓學生評價花木蘭這個人物,讓學生初步了解《木蘭詩》的內容,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桃花源記》時,教師詢問學生是否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意思和出處,而后告知學生這個成語就出自《桃花源記》,再讓學生根據原文用自己的話來介紹這個“世外桃源”,從而點燃學生探知的激情;教《與朱元思書》時,教師為學生聲情并茂地配樂朗誦全文,一下子把學生帶進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之中,馬上激起學生的閱讀欲望;教《愛蓮說》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蓮的插圖,配上優美的古箏音樂,讓學生感受蓮亭亭玉立的美態,再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蓮花外形的
原句。
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實效
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學生通常都是按照教師的意愿安排來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的,一直處于被動、機械的學習狀態,只是單純地記筆記、死記硬背,這不僅會導致學生逐漸對文言文學習失去興趣與信心,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其教學有效性可想而知。因此,為了取得更理想的授課效果,教師應積極突破傳統教學理念與模式的種種束縛,根據不同年級特點,積極運用更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合作探究,自主學習。
七年級的學生剛接觸文言文,不懂斷句、停頓,沒有文言語感,教師在課堂上應多作誦讀指導,引領學生熟讀古詩文,培養學生的文言興趣與語感。同時,讓學生課外搜集作者及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整理積累課內文言詞匯、句式等。八、九年級的學生經過了一兩年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匯,有一定的文言基礎,便可以引導學生預習時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對不理解的地方要圈畫出來,留到課堂學習時再解決。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當“小老師”上臺講課。如,學習《岳陽樓記》時,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課前布置學生就作者作品、寫作背景、重點字詞的音形義、重要句段翻譯、文章主旨等方面進行充分預習,小組成員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課堂上,各小組以抽簽方式分配一至兩個上臺講課任務,之后小組內部再對講課任務進一步探討、斟酌。接著按照教學步驟與內容,每組選一名代表上臺講課。最后教師作總結,對學生的自學和講課過程給予科學、客觀的評價指導,對講得不到位的知識進行補充強調。這樣能確保每個同學都有參與、表現的機會,自主合作學習,增強教學效果。
三、注重積累遷移,實現學以致用
文言文教學是否有效,學生是否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只看課內文言知識的掌握程度,主要是看他能否運用已學過的課內知識去解決課外文言文閱讀,實現真正的學以致用。所以,積累遷移訓練在文言文教學中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計劃、有重點地做好知識積累,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文言知識積累本”,對初中所學的重要文言字詞句等進行歸類整理。隨著新課的學習要不斷地補充豐富“積累本”,強調學生要與已學過的課文知識進行縱橫雙向聯系,從中總結規律,鞏固知識,為閱讀課外文言文夯實基礎。
其次,教師要推薦一些淺易的文言經典給學生閱讀。每學完一課,教師可適當增加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材料,來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學了《嶗山道士》后,可引導學生閱讀小說集《聊齋志異》;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可補充袁宏道的《初至西湖記》進行比較閱讀等等。這樣,學生將已學知識適當向課外遷移延伸,在知識的實際運用中提高閱讀能力,達到了復習鞏固、學以致用的目的。
綜上所述,加強初中文言文教學,無論是對傳承與弘揚優秀古典文化,還是對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重視、加強對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探究分析,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激勵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進而促進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美娥.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討[J].華夏教師,2016(7):32-33.
[2]郭仕康.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4):12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