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芳
摘 要:初中英語是初中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初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英語成績是否可以提高和初中英語教學質量有直接的關系。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構建高效課堂。這需要順應時代發展,不斷轉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努力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
關鍵詞:高效;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在初中階段,在課上時間學習英語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下,在課堂上采用口述傳授、板書的方式來講授英語是最常用的方法,簡單機械的教學讓學生對英語知識呆板地死記硬背,沒有理解其真正的含義,課堂上沒有機會參加教學活動。這樣的英語教學活動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容易讓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降低學習效率。這就要求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展開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一)教學設計傳統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并不是對單詞、語法的簡單記憶,更多的是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英語課堂教學對課文的處理辦法大致相同,首先是讓學生了解新課文中涉及的新單詞,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將課文內容分割成不同的段落,并對小段落中的語法進行逐字逐句的講解。最后老師布置課后習題讓學生在課下完成。在這流暢的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學任務得到了很好的完成,但是課后對學生進行考查就會發
現,學生并沒有真正地理解課上講過的內容,沒有將知識內化,課堂效率低下。
(二)學生自主性不強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授課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主要就是教師向學生口述英語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單調,學生是被動參與其中的,所以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缺乏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有的甚至會對英語教學產生極強的抵觸情緒。比如在學習初中英語五大基本句型的時候,一般教師都會對句型的例句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對例句進行記憶和背誦,主要目的是為了應試,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單純地記憶,對句型并不了解,不能有效提高學習積極性,降低了學習成績。
(三)評價方式單一
初中教育倡導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是以成績的好壞來評判學生。這樣單一的評價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學科的學習并不是為了單純的升學考試,機械地學習英語單詞、句型對學生也是沒有益處的。英語是一門語言,所以英語課堂教學更應該注重英語的實踐作用,讓學生真正將英語應用到生活中才是最重要的。
二、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的措施
(一)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國家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要。因為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二)因材施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是教師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對成績不好的學生也應該一視同仁,而且需要了解學生的不同需求。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對不同的學生教師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根據這種差異設計教學計劃,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在初中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取得的每一分成績,教師都應該給予表揚和肯定,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
英語是一門應用語言,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可以在生活中更好地應用英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不僅理解英語語法,而且還可以流暢地說英語。如果學生學習英語只會做題,而不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名副其實的啞巴英語。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表達,那教師就應該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英語教學中,積極熱情地交流,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對高效英語課堂的構建,不僅需要老師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而且還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明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進行小組討論,提出問題,對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再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英語課堂的效率。
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是目前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必須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轉變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對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非常關鍵,教師應該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英語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張菁蕓.新課改下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策略探究[J]. 英語教師,2016,16(21):58-60.
[2]龔安玲.新課改模式下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13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