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麟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湖湘文化是指在湖南省區域內長期形成的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包括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藝術形式等。環境設計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特別是專業課程教育,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巨大的困境。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同時,應把本土地域文化資源和現代設計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1]。
環境藝術設計是人類文化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習不只是一種理論性的學習,更是一種文化學習。然而,受到客觀條件制約和學校學習時間有限性的束縛,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想要獲取最大限度的資源,需要結合具體的文化資源。在教育過程中,發現和挖掘文化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以湖湘文化資源的探究為基礎,探討如何實現湖湘文化資源向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轉化。
湖湘文化作為一種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資源,對學術研究有重要的意義,對精神文化的繼承和物質文化的豐富也有重要影響。湖湘文化包含各種各樣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不僅有傳統建筑和民間技藝,也涵蓋了湖湘八景和湘繡等一些文化資源。湖湘文化資源豐富多彩,不僅能作為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研究方向,也能通過研究湖湘文化資源為當地的文化活動提供思路。
讓湖湘文化資源轉化為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資源,利用教學知識傳授過程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最終為教學活動所用,既豐富環境藝術設計的內容,又可以整合地域資源,弘揚傳統文化。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會涉及到民間藝術,在資源轉化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還可以通過相關的選修課程,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環境藝術設計工藝,感受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審美特質和文化品格。通過湖湘文化資源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中的轉化,學生在學習中關注了解并調查傳統文化藝術,利用各種作業或者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挖掘學生在設計上的潛力,為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條件[2]。實現湖湘文化資源向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轉化,可以加強學生對傳統地域文化的重視,為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統精神文明的繼承提供思路。
在過去湖湘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學者忽略了湖湘文化資源對教育的重要作用。作為歷史背景下的文化產物,湖湘文化為現今的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設計靈感。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湖湘文化資源的整合,提煉出對環境藝術設計有益的元素,采用現代設計的手法進行豐富,設計出極具文化內涵和區域特色的作品。實際上,湖湘文化資源與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整合是文化的一種結合,這個過程中不僅展現了區域文化的精神品質和特征,還體現了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審美精神的追求。

圖1 陶瓷音響
如圖1所示的陶瓷音響,就是以洞庭荷花為主要設計元素,彰顯了湖南的地域文化特色。這種藝術品不僅能打入市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還顯現出湖湘文化資源在現代設計中很好的運用。湖湘文化的精神形象蘊含在各種各樣的建筑、景色和人文景觀之中,在環境藝術設計的課堂教學上,利用精神文化創造作品,是一種極具文化特色的設計創造。
挖掘和利用湖湘文化資源,通過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引用,促進學生對區域地理文化的理解和審美價值的追求,逐步認識到區域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文明的影響,對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實現湖湘文化資源向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轉化,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愛和愛國情懷的培養,也為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本土資源提供了可能性。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中引入湖湘文化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渠道,將地方文化資源作為重要資源,也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提供了便利[3]。

圖2 陶瓷頂燈

圖3 青銅器爵椅

圖4 “四羊方尊”銅雕
如圖2所示的陶瓷頂燈,利用的是雕花鏤空的瓷器,在瓷器上繪有極具湖湘文化特色的圖案,可見湖湘文化資源在家居設計上有很大的借鑒價值。湖湘文化資源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被利用,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挖掘和利用湖湘文化資源,可以補充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內容,豐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資料,有助于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效果。例如圖3的青銅器爵椅,既結合圖4“四羊方尊”銅雕的形態,又代表著湘江文化的標志性特色景觀,彰顯了濃郁的湖湘歷史文化氣息。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實例,讓學生感知湖湘文化資源在轉變為環境藝術設計資源的同時,起到一種良好的示范作用。湖湘文化是一種可感可知的物質文化,利用湖湘文化資源來補充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不僅可以優化課程教學,還可以豐富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湖湘文化資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比較貼切,通過對身邊的文化資源進行調研和觀察,不僅操作方便,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與探究能力。因此,湖湘文化可以補充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資源的課程內容[4]。

圖5 湘繡旗袍

圖6 “依柳”服飾
湖湘文化中包含很多民間工藝,湘繡是湖湘文化特色資源的一種。湘繡能幫助設計師在進行創作時將自然界的各種景觀表現得栩栩如生,其中具備的廣泛題材、豐富色彩和搭配等,都能為設計師增添靈感。例如圖5和圖6顯示的湘繡旗袍和“依柳”服飾,將湖南當地的藝術資源和文化特色很好地運用到了現代的設計中,不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獨特魅力,還能將設計目光投向大自然,為現代的設計尋找到一條別樣的審美道路。現今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存在很多的問題,理論知識似乎遠遠高于實際操作,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利用寶貴的湖湘文化資源向學生傳達地域文化的豐富性,并實現湖湘文化向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轉化,是教師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如今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不僅結構重復,還與社會實際存在很大的脫節問題。學生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上只是學習理論性的知識,對實際的操作卻難以把握,并且大學課程中的理論深度不足,缺乏最新的研究成果,不符合當代大學生學習的要求。因此,引進湖湘文化,將湖湘文化資源與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相結合,不僅對學生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還有助于優化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資源的體系結構,為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大學生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臺和教學資源[5]。
教師要結合地方實際,深入分析現行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存在的不足和當前教育發展趨勢、不同專業的特點、教師狀況、學生學習情況等。在此基礎上,通過廣泛調查,對湖湘文化資源進行初步梳理,逐步明確湖湘文化資源的價值取向,即湖湘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教師要把握本地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培養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感和價值觀,充分考慮學生現有和未來發展的最大可能,并據此對原有課程進行調整和修訂。通過對湖湘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學習,讓學生了解本地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總體特征,增強自豪感和責任感,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地方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有利于形成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資源的地方特色[6]。

圖7 銀飾項鏈

圖8 酒瓶設計
如圖7的銀飾項鏈,在設計這款項鏈時,設計師就融入了湖南當地的藍印花布紋樣,體現了湖南當地的文化特色。再如圖8的酒瓶設計,也是利用了藍印花布圖形,帶給人一種強烈的民族特色之美。將藍印花布的元素融入到現代設計之中是一種文化和藝術上的創新,也是兩者之間完美的結合。在環境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興趣,教師在教育資源轉化時,應充分利用當地文化特色進行產品設計,既是一種有效的教育資源,又能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
湖湘文化資源是湖南地域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湖南當地的核心競爭力[7]。把傳統的湖湘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設計教育資源,不僅符合現在的教育理念,還弘揚了傳統的人文精神。把物質形態的湖湘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有活力的教育陣地,可以加大對傳統遺留建筑和風俗習慣的保護力度,引起學者專家的重視,對當地的文化資源實施整治工程和保護工程。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為湖湘文化資源轉化為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文化資源轉化的積極探索。湖湘文化是一種物質文化,更是一種精神文化,包括了湖南當地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宗教習慣等,將湖湘文化資源轉化為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轉化,就必須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資源,將其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并且成為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一部分,積極探索文化資源的轉化。
充分發揮教育在文化資源轉化中的作用,把湖湘文化資源轉化為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資源。湖湘文化的資源要以教育為介質緊緊與學生聯系在一起,通過教育平臺的關注和宣傳,有效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實現湖湘文化的發展和教育的優化。把湖湘文化資源納入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中,構建內容豐富的教育文化體系。學校應當堅持用地方文化資源來充實教育建設,營造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資源傳播與教育氛圍,通過發揮湖湘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強對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資源的轉化。發揮教育在文化資源轉化中的作用,加強湖湘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形成一種兼容并蓄的文化資源傳播圈。湖湘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非常豐富,而其他區域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因此,加強湖湘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不僅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也能夠加快湖湘文化資源向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轉化,充分發揮教育在文化資源轉化中的作用。
實現湖湘文化資源向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轉化,不僅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的大學生,有助于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轉化。同時,湖湘文化資源向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轉化提高了學生對區域地理文化和傳統精神文明的關注和重視,使傳統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湖湘文化資源為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資源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為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并創造了有利條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