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珂,房冬梅
(江蘇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眾所周知,足球運動中球員在場上的位置是整體戰術中最具象化的一個體現,它展示著球隊整體戰術的表現形式,在現代足球的逐步演變過程中,不同場上職能位置也隨著戰術的豐富而產生了各自的演變,其大體趨勢是通過位置及功能性的改變,去服務于整體的戰術安排。在這一系列的變化發展之中,中場的位置因其區域的特殊性,變化最為豐富和多樣,而往往中場的變化直接決定了整個戰術的核心思想和執行方向。探討與研究“前腰”位置的發展演變,有利于整體足球戰術的學術研究發展,以及在理論層面對未來戰術的演變方向進行有價值的研究。
球場上的“前腰”乃是位居于陣型中場的一個位置稱呼,很多時候也會被稱為“攻擊中場”或者“突擊前衛”,在足球戰術理論中,它置于中場的中路區域,在前鋒球員的后面,主要任務是為中鋒或前鋒球員提供支援,幫助進攻,完善球隊的層次梳理和發起二次進攻,同時前腰球員雖主要歸類為進攻型球員,但按照不同的戰術要求,需要承擔一定的防守任務,如在中場組織第一道防守線、前場的高位逼搶等。這些不同的任務,恰恰最終演變為了改變前腰球員特點的因素。既然有了這樣的任務要求,那么很顯然,能夠勝任前腰位置的球員,必然是一個具備較高技術水平、能夠控制場上節奏、球感優秀、控球能力強的同時視野開闊,足球智商比較高的所謂“10號位球員”,是全隊的中場核心甚至于靈魂人物。
激烈的現代足球運動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同樣,前腰這樣一戰術位置,自誕生之日起,也經歷著不斷的演變,現在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而目前的學術界,對前腰位置的單獨定義時,傾向于使用傳統的“二分法”,那便是通過不同類型標準,把前腰分為“現代前腰”和“古典前腰”2種。所謂“古典前腰”,流行于20世紀中后期至21世紀初期,其特點為:技術水平出類拔萃、傳球精確而直接、禁區前威懾力巨大,可以掌控節奏觀察對手漏洞,也可以利用遠射的能力直接得分。在當代頂級足球賽場上,戰術的制定者——教練,往往會要求球員用不懈的大范圍跑動扯出空間,創造進攻機會,而這一要求顯然與之前古典前腰作為單一的進攻核心來組織拿球完全不同,每一名球員都要具備較強的跑動能力。與之相對的,在古典前腰逐漸不適應新節奏的情況下,“現代前腰”便產生了。現代前腰對于球員的攻擊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僅負責傳球和梳理的工作,而且需要通過盤帶和射門來豐富球隊的進攻套路,職責性的增加,也是現代前腰更突出的一個特點。
雖然這種二分法相對簡單,但還是比較全面地從特點上概括了標準前腰球員的主要類型,至于該位置演變到今天所出現的各種新型變化,則主要受到了新的戰術打法和陣型的影響。
足球陣型是球隊戰術的基礎,它通過安排不同球員的區域站位,來細化場上進攻或防守的占比,同時也明確了每一名球員的戰術分工,不同位置有不同職責,清晰而明確。通過合理安排陣型,一支足球隊的戰術打法可以豐富和發揮,球員個人也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足球運動的發展史上,陣型的變化往往是一個階段甚至一個時代足球發展的革命性變化,早期足球運動中曾經誕生過多達八九人進攻,而只有一兩人防守的初期陣型。后來逐步平衡為五五開、WM等陣型的早期模式,再往后,則是一個個經典陣型的接連出現 3-5-2、4-3-3、4-4-2、4-4-2菱形中場等等。4-4-2菱形中場的出現首先就是為了細化中場的球員職責,各司其職來保證球隊運轉的流暢性和穩定性,但是再往后發展,中場區域的爭奪戰更加激烈的時候,似乎4-4-2陣型無論如何調配,總是無法形成局部人數的優勢甚至對等,在歐洲足壇這樣的頂級賽場中,區域的人數優勢顯然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場面優勢,因此,4-4-2陣型的球隊往往會被對手壓制在半場或者進攻時一旦丟球無法快速撤回防守,對手則是如魚得水的獲得巨大進攻空間。歐洲足壇的頂級層次——歐洲冠軍聯賽中,大概在2005—2007年間,當時歐洲足壇的霸主——意甲AC米蘭俱樂部創造性的使用了4-3-2-1陣型,讓球隊走向了歐洲足球的頂點。在這個被稱為“圣誕樹”的陣型里,防守端在4后衛身前排列了3名中場球員,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防守厚度,進而通過1名前腰和1名后撤的前鋒來完成前場的攻擊推進工作,這個主打中路的陣型一度由于其牢不可破的后場和實力超群的前場球員(前文提到的現代型前腰卡卡)而步入巔峰。此陣型中由于不需要拉扯球場寬度,傳統古典前腰的長傳調度能力無法發揮,同時強調得球后第一時間的推進速度,所以卡卡這種現代型前腰完美匹配了這個陣型,也成了這個陣型中的進攻核心。在后來的發展中,各隊開始強調對于邊路的利用和反擊的質量,4-3-2-1陣型由于過于保守而逐步被更加強調快速反擊的4-2-3-1陣型所取代。
4-2-3-1陣型中的后場4后衛和傳統站位差別不大,而單前鋒也同樣是曾經的代表性打法,變化不大,這里不做過多討論,但是中場的變化卻極為豐富。第一,這個陣型里的中場區域在中后衛身前布置了2名球員擔任后腰,實戰中變化非常靈活,往往是防守時一人擔任主要盯防角色,專注于解決禁區前的危險狀況,而另一人通過協防形成人數優勢,化解對方核心球員威脅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輕中后衛正面進攻球員的危險。而在攻防轉換發展為進攻時,則可以偏重于另外一名球員,利用他的長傳和調度能力第一時間展開攻勢,所以這看似僅僅增加一人的雙后腰布置,實際上在戰術變化時非常靈活和多變。當然,這也意味著2名球員必須具備更強的個人能力,以真正起到防守屏障的作用。在這2名球員身前,就是3名攻擊性中場的位置了,而這3名里的左右2名邊路球員更是特點要求比較鮮明,那就是速度快,突破能力強,具備一腳傳中的能力來執行邊路傳中打法,在后期的演變下,又更進一步的要求這2名邊路球員必須擁有內切射門的能力,增加得分點,這就誕生了有別于傳統邊前衛的新位置——“邊鋒”。而正是這個位置的出現,在日后逐步影響了“前腰”的變化甚至存在與否。談到此時前腰位置的變化,還是要從整體戰術發展來看,有2點決定性因素:第一,現代足球隨著跑動范圍的擴大,對于球場區域的爭奪變得日趨“白熱化”,尤其是禁區前沿的區域,該區域對于球門的威脅最大,無論是傳球還是射門,都有充分的角度可以選擇,因此,也成為各個球隊防守時的“必爭之地”,不僅球隊會安排兩名甚至以上的球員占據此地,而且還會要求后衛及時上前補防和前場球員的回撤協防。而這一區域,正是傳統前腰理論上所應占據的區域,因此一個前腰球員如果占據此地,不僅要時時面臨防守球員的跟隨,還很難從防守空隙中找到出球空間,等于主動進入對方布好的“陷阱”之中,其作用往往是大打折扣;第二,邊鋒的出現給予了所有教練人員一個新思路,那就是通過邊鋒的推進來完成進攻任務,避開前場最為密集的防守區域,通過一側是邊界這個“天然屏障”,完成對對手側方位的沖擊。與此同時,隨著球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邊路球員有著不遜于傳統前腰的技術,他們會更近一步豐富這種戰術選擇,即不選擇在禁區前沿站位,而是通過邊路內切,由邊入中,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既有效避免了固定站位帶來的防守限制,又能突入關鍵區域直接對球門形成威脅,最終,這一革命性的戰術變革引領一個“邊鋒時代”,而對于那些不惜選擇逆足打邊路的球員,更是形成了所謂“內鋒”的新潮流,如C羅、羅伊斯、羅本等。這種潮流甚至使得很多球隊開始選擇4-2-3-1陣型的變體,即4-3-3陣型,通過增加防守型中場,完全舍棄前腰而重點依賴邊鋒的打法,執行自己的戰術思想,贏取不俗的效果。
在前段提到的變化中,前腰球員已然失去了原本存在的位置和發展空間,那么,在陣型變更的潮流下,前腰球員能夠做出哪些適應性的改變呢?經過對歐洲各大豪門球隊的分析和總結,整理了目前的一些主流變化。這類變化趨向于兩大類,可歸納為“一前一后”式變化。這兩類變化的思路都是避開禁區前沿的“危險區域”,選擇更多的空間來施展技戰術。區別則是變化的方向不同。
“一前”是指將原本的前腰球員進一步向前提,轉化為曾經雙前鋒戰術中的“影鋒”,充分發揮此類球員的進攻能力,對球門形成更大的威脅,借由中鋒的拉扯,直接對球門發動攻擊。“一后”則是與之前相對,把前腰球員的位置向后場移動,即所謂的“核心后置”,這一變化同樣是利用了前腰球員出色的大局觀和傳球能力,雖然遠離了球門,但是相對的也避開了與對手工兵型隊員的纏斗,擁有了充分思考的空間,能夠將皮球第一時間轉移到更具威脅的區域。
這2種變更方式的思路和出發點是一致的,區別只是側重于強調某一項技能而已,射門能力更強的可以前移,而傳球功力更好的可以后置。通過前后區域的轉變,得到更能發揮本身優勢的機會,也就對于前鋒和后場給予了不同的支持。而這一點,恰恰是中場球員多功能性的一個典型表現,在當代足壇理論研究中也有同樣的觀點,即當代足球戰術中的三條戰線早已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必須做到三線的協調,這種協調更多地由中場球員來完成,他們對前后場的雙向支援,保證了全隊整體的一致性,增強了一支球隊的戰斗力,這正是前腰球員發展變化的目的所在。
前腰球員一直以來承載著球隊的中場樞紐,對于球隊的戰術執行,尤其是進攻層面的戰術執行意義重大,可謂是關鍵中的關鍵,那么,通過這種理論分析,也可總結出足球專業的運動員和學者在日常訓練中必須關注到的訓練重點內容,對中場球員,技術層面的訓練要求更高,必須從不同的訓練項目中綜合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包括盤帶、控球、傳球、過人和射門等,避免明顯短板的出現。另外,在心里和頭腦層面也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即面對場上各種情況時的冷靜判斷、壓力下的技術特點不走樣、通過閱讀比賽來快速分析自己應該選擇的跑位和指揮全隊等。最后,不能忽視的是對身體素質的鍛煉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