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兵
(中北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運動心理學是研究人從事體育運動時的心理特點及規律的一門科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運動心理學可給體育訓練提供科學指導,有效避免訓練中不良心理的出現,使體育訓練更有針對性,體育訓練效率進一步提升。因此,如何在體育訓練中應用運動心理學知識,受到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關注,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鑒于此,高校體育教學中,任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心理給體育學習造成的影響,注重運用運動心理學知識,指引相關的體育教學活動。
大學生年齡在19~24歲左右,骨骼、肌肉發育已達到成人水平,能夠經受起激烈的體育訓練。同時,大學生的心理逐漸趨于成熟,能夠理性分析別人意見,訓練過程中可很好地接受教師的心理指導。另外,高校教師對學生體育訓練中的心理越來越重視,且具備一定的運動心理學理論知識,可根據學生表現給予一定的心理指導。綜上,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心理學知識具有可行性。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運動心理學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體現在:(1)體育教學的需要。眾所周知,心理狀態不僅影響人們的情緒,而且會影響體育訓練效果,因此,為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體質的提升,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高校體育教師除講解體育專業知識外,更需要關注學生的良好心理的培養,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體育訓練中。(2)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體育訓練或競技比賽中,容易出現畏難、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教師及時運用運動心理學知識,對學生進行疏導,使學生正確看待日常的訓練、比賽成績,以積極的心態參加訓練,以平常心面對比賽結果,可促進學生養成健康、向上的心理。(3)提升學生意志力。高校體育教學中,部分運動項目,如田徑,對學生的忍耐力、意志等要求較高,教師運用運動學心理知識,給予學生積極鼓勵,可提高學生意志力,在體育訓練中不畏艱難,戰勝自我。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運動心理學知識時,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教學研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將運動心理學相關理論滲透至教學過程中。研究發現,在體育訓練中,注重放松訓練、思維控制、自我調節、心理演練等方面的應用,可獲得良好的訓練效果,因此,教師應注重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眾所周知,高校體育訓練中學生的肌肉、心理較為緊張。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會給學生心理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為避免學生出現不良情緒,訓練間隙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放松訓練。例如,要求學生做深呼吸,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放到呼吸上,靜心感受呼吸動作,使學生逐漸忘卻訓練中的緊張感。實踐表明,高校體育教學中,運用放松訓練法,不僅緩解緊張的訓練氛圍,而且可使學生的身體得到放松,使學生的體力、精力及時恢復,消除訓練的疲勞感,更加專心地投入下一個階段的訓練中。
思維控制法是一種主觀控制不良心理的方法。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控制法,消除負面情緒的影響,使其更好地投入到體育訓練中。一方面,傳授克服消極思想的方法。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傳授一定的方法,提升學生控制消極思想的能力,如有消極思想出現時可給予自身積極的暗示,或回憶一些美好的事情,轉移注意力,避免消極思想的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注重積極情緒的培養。體育訓練中,教師講解積極情緒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在訓練中看到自身的優點,樹立訓練的自信心。
高校體育訓練中,提升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可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以健康、樂觀的態度對待體育訓練。一方面,當學生在訓練中難以堅持,出現不良心理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想訓練中的精彩瞬間,或體育比賽獲勝時的心理等,使學生感受到體育訓練中的樂趣,逐漸克服不良情緒;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總結自我調節經驗。當訓練較為勞累,出現不良心理時,教師可建議學生聽聽輕音樂,觀看一些搞笑的視頻等,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另外,教師還可根據教學實際,休息期間要求學生講解一些笑話等。
心理演練法在調節學生不良心理上效果顯著,因此,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心理演練法的應用。在學生參加訓練或比賽之前,教師可要求學生先進行放松,想象一下將要進入訓練或比賽的畫面,通過想象,讓自己置身于訓練或比賽的場景中。在第二個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先放松,而后想象訓練或比賽的畫面,再放松繼續現象,反復地進行多次。另外,為獲得良好的心理演練效果,體育教師可引導學生樹立目標,如為即將舉行的運動會做準備,要求學生每天進行1次心理演練,使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消除緊張感。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運動心理學時,為獲得預期的效果,需要教師長久地堅持,并做好教學總結,準確把握應用運動心理學的注意事項。
運動心理學屬于心理學范疇,專業內容較多且較為抽象,為將其更好地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中,熟練運動心理學知識是基礎要求,因此,教師應加強運動心理學知識學習。一方面,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相關學習資源,加強自主學習,不斷豐富運動心理學專業知識,如注重上網查詢運動心理學理論知識或訂閱相關的期刊、雜志等,同時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實際,尋找運動學心理知識與相關教學環節的契合點,將其巧妙地融入體育教學中;另一方面,積極向經驗豐富的體育教師請教,學習運用運動心理學知識的技巧,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為充分發揮運動心理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促進作用,體育教師應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一方面,從整體上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結合以往教學經驗,分析學生在體育訓練中容易出現的負面情緒、不良心理,結合運動心理學知識,詳細制訂不同階段的教學計劃,指導體育教學工作更好地進行;另一方面,為保證體育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教學前教師應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尤其使用運動心理學知識疏導學生不良心理時,教師應掌握疏導方法的具體應用步驟,充分把握各步驟的重點內容。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運動心理學知識,為獲得預期效果應注重一定的技巧,尤其應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給學生學習的新鮮感,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訓練。一方面,體育教師可利用現代技術,做好運動心理學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掌握調節不良心理的技巧。例如,體育教師可以班級為單位組建體育課QQ群,定期向群中上傳調節不良心理方法的資料,要求學生下載學習,并在QQ群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及時發現與疏導學生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教學實踐中,可將運動學心理知識應用于訓練游戲中。為緩解體育訓練的緊張氣氛,使學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參與體育訓練,教師可將運動心理學知識融入訓練游戲中,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身心得到調節,有效避免不良心理的出現。
高校體育教學是一個系統性工作,為確保運動心理學更好地應用其中,教師應注重相關教學環節的優化。一方面,根據運動心理學在體育訓練中的應用情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如通過與學生談話或觀察學生的訓練表現,對應用效果進行評估,及時發現運動心理學應用中的不足,總結教學經驗,認真聽取學生意見積極改進;另一方面,體育教師應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圍繞運動心理學在體育訓練中的應用展開討論,既要注重向其他教師學習成功經驗,又要注重尋找優化體育教學活動的新思路、新方法,為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心理因素給學生體育訓練造成的影響,結合高校體育學科特點,做好體育教學工作研究,及時運用運動心理學知識指導學生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促進體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