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東 楊衛華
摘要:壁畫是現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壁畫作為環境和空間關系的產物,是針對于某一特定環境和特定空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構思和制作的,它能夠與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有機的融合,從而其裝飾和美化等方面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中一個重要的方面。要創作出優秀的壁畫作品,需要深入理解壁畫的特點。本文從壁畫產生的視覺與心理成因、創作構成形式、創作者主觀動因等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以求為壁畫的設計創新奠定初步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現代公共藝術;壁畫;分析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十分復雜且綜合的學科,不僅在內容上極具深刻性,而且在形式上也極其富有生動性,從而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所以,構成公共藝術的各類因素也十分復雜,諸如攝影作品、廣告、表演藝術、雕刻和壁畫等表現形式,都是對公共藝術的復雜性的有力詮釋。這些表現形式具有相同的公共性,已逐漸成為現代人類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壁畫藝術,作為現代公共藝術的一部分,是位于純藝術與實用藝術兩者之間的一個門類。縱觀藝術發展的整體格局,壁畫藝術具有相當多的特殊性,它呈現出了一種與油畫、版畫及中國畫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
一、壁畫產生的視覺與心理成因分析
在人類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許多珍貴的壁畫作品。一開始,人們使用墻壁來遮風擋雨,并對基本的生存條件進行改善,進而提高生活質量,從而在內心中產生出一種安全感與獨立感。但從正反雙面來看,人類利用墻壁雖然能夠抵擋天敵和自然環境的侵害,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人類的視線,使人類與自然分隔開來,對人類產生一種束縛感和拘束感。因此,在封閉空間中的人類便利用藝術來改變沉悶的氣氛,以此來對視覺與心靈空間進行拓展,這便形成了壁畫最初的產生。
二、壁畫的創作形式分析
(一)與自然環境相和諧
公共藝術的創作理論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大自然觀,它主張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針對于壁畫創作,壁畫家們應從豐富的自然素材中尋找靈感,并將自然素材運用于壁畫的展示中,使壁畫與自然環境交相輝映,使作品與自然有機融合。如祝大年創作的《森林之歌》,其意圖十分明顯,即旨在創造出一個深遠而開闊的虛擬空間來在一定程度上對視覺空間上的種種不足進行相應的彌補。該壁畫將特定的自然風景作為空間的主體,并通過人、樹、山、船等景物創作出一種和諧安寧的公共藝術環境。
(二)與人文環境相作用
壁畫的藝術創作離不開對人文環境的思考,某個具體地域的民族性、歷史文化背景與人類文明程度都屬于對人文環境進行思考的范疇。一方面,這些人文環境因素可以作為壁畫創作的切入點,為壁畫家們提供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這些因素可以使壁畫作品展現于公共環境之中,從而有利于壁畫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與支持。20世紀90年代后,全球的文化格局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壁畫作為文化的一種,就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與人文環境相結合、相統一,才能不被世人所淘汰。如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陳列的《盧溝橋事變》,其作為典型的具有十分重要紀念意義的壁畫,全景構圖采用大角度,且場景與現實高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完整的再現了中華民族永不忘懷的悲壯時刻,使世人們永遠銘記住這一歷史事件。
(三)與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相輝映
當今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出于人類對藝術的需求,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已成為一門雖然新興但極其負有生命力的學科。縱觀全球,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都針對于城市文化藝術環境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的關乎著一個國家的形象。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對其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正在逐步成為代表一個國家的社會文明發達程度的標桿,它向世人傳遞著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信息。城市和人一樣,如何讓從來沒有來到過這座城市的人就對這個城市著迷,城市文化環境便在這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形成第一印象最直觀最具體的一道風景線。因此充分合理的發揮出壁畫創作的優勢并對其加以運用,同時在創作時充分考慮環境和社會因素,將是公共藝術創作一個重要的出發點,這是十分需要藝術家們對其進行認真思考的。
三、壁畫作品產生的主觀動因
壁畫家們常常為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輝煌成就而感慨萬千、激動不已,他們的主觀思想成為了壁畫作品產生的主觀動因。縱觀在中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大量優秀壁畫作品,其創作內容與對應的時代背景完美融合,創作形式也得到當時公眾廣泛的接受與認可。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壁畫作品都是針對于實際應用而創作的,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并對畫家門的主觀思想進行傳達。
四、結語
壁畫屬于墻壁上的藝術,其作為環境和空間關系的產物,是針對于某一特定環境和特定空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構思和制作的,它能夠與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有機的融合,從而其裝飾和美化等方面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要加強對公共藝術和城市文化建設的關注。同時關注壁畫的發展,做好城市文化方面的建設,營造出一個具有傳統意蘊和相應地域個性,而又符合現代實際應用的城市公共藝術的新空間。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