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楹瑩
摘要:磚雕工藝歷史悠久,是一種古老的建筑裝飾藝術,賦予了建筑以豐富的情感,讓此文章從寧波當時的文化背景出發,探討了寧波磚雕的歷史、題材、工藝手法及其作用等內容,從新的視角論述了寧波磚雕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激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磚雕工藝得以保護,傳承。
關鍵詞:磚雕;傳承;創新
一、磚雕的歷史
磚雕,有關記載先見于《左傳》“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實物自漢至清屢有發現,近代發展為一種民間工藝,是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磚雕是一種古老的建筑裝飾藝術,它的前史大約可以追溯到周秦,當時磚瓦已成為宮廷修建的重要材料。秦代的磚上盛飾浮雕紋樣,咸陽秦都出土的龍鳳紋空心磚可為印證但這是使用印模壓印的。兩漢時期,流行陵墓畫像磚、畫像石,尤其以東漢為盛。畫像磚的構圖富于改變、疏密有致,外型簡練生動。內容多為生動的人物像與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同時,在印模與浮雕的基礎上,還出現了圓雕,可以說是磚雕的一個藝術頂峰。隋、唐、五代和宋,尤其是隋唐兩代宮廷修建和碑石墓志空前開展,磚雕在建筑上應用更廣,打破了僅僅使用于寺廟等建筑的局限。以明、清兩代的磚雕迎來了雕磚的黃金時代,磚雕技法不斷開拓,制作精益求精,表現形式花樣翻新,紋飾題材包羅萬象。
寧波的傳統磚雕緊密結合了建筑構架原則和各種構件的造型,巧妙布局,精心雕琢,賦予了建筑材料以靈動的生命。其上面精美的圖案,表現的樸素雅致,點綴著古老悠久的建筑,集中體現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精髓和獨特審美,給了人們難以忘卻的記憶。
二、磚雕的題材
磚雕通過民間藝人的鬼斧神工,同時加上自己的多種藝術手法,把一些寓意吉祥和人們喜聞樂見的內容有機地進行結合,在一些特質的土磚上來展現一些形象簡練、風格渾厚、具有自己獨具一格的觀念思想,展現的淋漓盡致。磚雕所選用的題材主要包括花草植物、祥瑞動物、山水建筑、圖案符號、人物故事等五類,以具有吉祥象征意義的花卉和飛禽走獸題材居多。在古時,很多事物因其形態特征、色彩、名稱等被人為地賦予特殊內涵。比如牡丹與鳳凰結合,寓意吉祥富貴;松樹和仙鶴結合,寓意松鶴延年;桃和蝙蝠結合,寓意多福多壽等等。這些在建造時就很講究了,不但頗具欣賞價值,同時還將這些磚雕中包含的美好寓意帶到家中,討個吉祥。
同時將各種幾何圖案、動物、花木元素與建筑設計巧妙結合,形成各種充滿美好寓意的吉祥圖案。比如有麒麟獻瑞、鳳戲牡丹、喜雀登梅、四季常春、連年有余、榴開百子、歲寒三友、松鶴延年、四季平安、平升三級等,有的象征吉慶,有的表示繁榮昌盛等,從構思到表現,其手法多樣而繁復,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目前,寧波現存傳統磚雕較精美、保留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磚雕作品是原江北黃山大夫第內的清嘉慶年間16幅磚屏。這16幅磚屏雕刻手法繁復與簡潔共備,主要內容以“君子之德、君子之才、君子之風”為總綱,精心選取了文學典故、名人軼事中所載的古賢德行,雅致脫俗,滿滿的文人趣味,可謂雕磚中的稀世珍寶。
三、磚雕的工藝手法及其作用
磚雕的工藝手法獨具匠心,這些心靈手巧的民間藝人在原有的工藝技巧上進行不斷創新,形成了印磨燒塑、平雕、浮雕、透雕、圓雕、貼雕、嵌雕等獨特的工藝類型。
磚雕的創作在技術上要求極高,創作一幅看似簡單的磚雕,需要經過好幾道繁雜的工序,一般的制作程序是修磚、上樣、刻樣、打坯、出細、磨光著六道工序組成,最后是修飾、粘補、排拼和做榫。修整是為了能比較好的掌握磚雕的整體,然后找取局部重點進行細細雕刻;修改粘貼斷裂的地方或者進行局部修改;而做榫是為了安裝做準備。
制作磚雕以物質生產為基礎,原料是以特質的質地細密的土磚制作而成。據考證,水磨青磚制作工藝是先經過精挑細選之后找出沒有磧的泥土,倒入泥池,和清水進行攪拌,變成泥稀漿糊狀,然后等到泥渣子沉淀,將上面的泥漿糊放到另一個比較低的泥池過濾。經過這樣沉淀后,排掉上面的清水,過一兩天使其略干,然后牽來牛反復踩踏,直到踩成泥筋(如同將面粉揉為面筋一般),才可以作為做磚坯的原料。
待用這種原料做成磚坯并晾干后,放入窯中燒制。燒窯要掌握火候,一般不用大火,初點窯用的是小火,行話稱其為“熱窯”,熱窯一天后才轉為中火,封窯時要用水浸燒;磚色以青灰為最好,磚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則不經久耐用;出窯的磚對抗裂度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太脆,刀刻易進,也不能太嫩,這樣入刀易碎,軟硬適中才能合格;成磚形后,需要要把青灰磚放在水中的光滑石上細細打磨,制成平整如鏡的水磨磚。這樣一來,磚的質地就細膩純凈,沒有任何雜質,便于精細刻畫。
四、磚雕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據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等機構的調查顯示,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社會動蕩、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等因素影響,磚雕在建筑中的應用屈指可數,磚雕藝人就沒有了收入來源,學習這項古老技藝的人也一星半點,從古流傳至今的磚雕技藝正瀕臨著失傳。許多人沒有對這些磚雕建筑引起重視,使得許多具有文化和藝術價值的磚雕藝術品受到了破壞,沒有起到保護它的責任。但是,磚雕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更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因此它應該受到我們加倍的關注和保護。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體系的建立,人們開始對這些傳統工藝進行關注,很多人都自愿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促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更新狀態,展現它獨有的文化底蘊,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這為之后磚雕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過去的磚雕,其雕飾部位都是在民間建筑物門框上方的門罩和門樓上,起著較好的點綴作用,使得古時一些單調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層次感,深化了建筑墻面的內部,細細雕刻出來的工藝使得整個建筑都變得更加立體。而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人們擯棄了傳統的裝飾,采用更現代的裝飾手法來得到現代人的認可,因此,傳統的磚雕工藝也開始逐漸被人們淡忘,甚至于都不知道有這項工藝,所以我們要挑起保護磚雕的擔子,不僅要傳承它,更要進行大膽創新和呼吁。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做起:1.轉變我們的思想。不要再一味的順應時代潮流,有時候并不一定只在創新方面下功夫,更要考慮如何將傳統元素進行結合,創造出不一樣的火花。2.設立專門的工藝技術學校。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傳承這些傳統工藝,更能有效的解決當今的社會就業壓力,化解此行業人才稀缺的煩惱。3.加強對磚雕從業人員的政策支持。對他們的工作進行有償的補貼,幫助那些資源加入磚雕行業的人員,不用擔心生活帶來的壓力,一心一意只為磚雕而服務,給他們提供好的條件。
五、結語
磚雕工藝是人們智慧的顯現,是對美的追求與向往,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大自然的崇敬。磚雕作為我國的傳統民間工藝,透露出了中華文化的高超技藝。創新勢在必行,讓磚雕賦予新生命,這樣磚雕工藝才能得到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尚潔.中國磚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2]陳潔.磚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張道一,唐家路.中國古建筑磚雕[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寧波大紅鷹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