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16日文章,原題:要在高風險私人安保領域成為一支全球力量,中國所需的軟實力安保業內玩家和觀察人士表示,由于缺乏語言技巧,以及無力在海外地方社區構建有關人脈網絡,中國的安保服務在海外擴張正受阻。正在中東和非洲開展投資業務的中國某國有水電工程公司的高級經理弗萊德·王表示,(以上)這些技巧——而非武器選項,在全球各危險地帶(令中外安保公司)產生天壤之別。“就我本人親眼所見,中國各安保公司的那些外國競爭對手,不僅與當地警方、軍閥甚至與匪徒、恐怖分子建立良好關系。否則就不可能在這些高風險區域生存。”
在駐剛果、利比亞、吉布提、南蘇丹等地的中國國企擔任過安保經理的田步籌(音)說,中外私人安保公司之間的差距在于工作方法,“問題是,中國許多安保人員把高風險任務視為一種常規工作。他們拒絕學習也不接受日常培訓。而他們的外國同行(比如黑水公司員工)一旦抵達新任務區,就開展嚴格培訓并進行特定演練。”
田表示,黑水公司的安保人員奉行“以人為本”戰略且會說多種語言,這令他們能在中國客戶與當地商業伙伴、政府和非政府力量之間的各種沖突中展開談判。“他們學會了使用團隊技巧,并把所有種類的救命措施當成防止傷亡的最高要務,因此他們的人員在完成一項任務后最多只會遭遇最低限度的傷亡,僅為中國安保團隊傷亡人數的一半左右。”在北京工作的軍事專家周澈明(音)表示,中國的一些安保公司傾向于從印度和巴基斯坦招聘特戰老兵,因為他們往往會說英語、阿拉伯語甚至法語,這些都是在中東和非洲廣泛使用的語言。
另一個問題是報酬。一名業內人士稱,中國一些安保公司曾招聘海軍反海盜分隊、“雪豹”反恐突擊隊和其他特戰隊的退伍兵,但提供的較低報酬根本留不住這些人才。自身就是解放軍特種部隊老兵的田表示,外國安保公司為員工支付的薪酬約為中國安保人員收入的10倍。“外國安保公司與‘保鏢簽署(勞動)合同,給予他們合理的薪酬和相關福利,而中國‘保鏢只按任務獲得報酬,不享受任何其他福利”,他說,“許多人感到不像外國同行那樣受尊重,這并不僅限于收入和福利,還在于缺乏實用職業培訓和對未來發展規劃的支持。”▲
(作者陳敏莉,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