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o Zoccatelli及Samuel Jaberg
繼意大利和德國之后,法國也開展了關于“垃圾旅游”的討論。那些為了節省收費垃圾袋而非法到法國扔垃圾的瑞士人,犯了眾怒。
他們給“講衛生、愛整潔、彬彬有禮”的瑞士人形象抹了黑。“這些瑞士人周末來我們這兒大采購,順便也帶了他們的垃圾。把臟東西帶來,干凈的東西帶走。”最近法國汝拉省雷魯斯市(Les Rousses)市長Bernard Mamet表示。
2017年,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地區的海關人員在法瑞邊境上截獲了近10噸來自瑞士的垃圾。去年,有不下140名瑞士人在出國扔垃圾時或在法國非法處理垃圾時被當場抓獲,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20人。這當然還不算那些落網之魚。
根據法律規定,這些不負責任的“垃圾游客”將被處以150歐元的罰款,他們還必須要把垃圾運回瑞士。“他們當然要把垃圾帶回去,”一名海關人員說,“但是,也有人抗議,他們說,既然交了罰款,就有權把垃圾留在法國。”
個別瑞士人的不文明行為登上了法國媒體的頭條,還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上引起了抗議。“典型的瑞士人。在自己的國家里,一塵不染,擺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到了法國,就變成了一頭豬。”一名憤怒的網友在Facebook上寫道。
瑞士官方對此進行了譴責,但是又解釋道:“10噸垃圾確實不少,但是我們要知道,僅納沙泰爾一個州一年就產生25000噸垃圾。”瑞士杜河(Doubs)沿岸最大的邊境城市拉紹德封市(La Chaux-de-Fonds)的市長Marc Arlettaz對瑞士法語廣播電視臺(RTS)說。
產生“垃圾旅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瑞士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了收費垃圾袋制度。20世紀90年代初,收費垃圾袋開始在部分城市漸進試行,目前,瑞士幾乎所有的州都引進了著名的收費垃圾袋。垃圾袋價格不同,因城市而異。比如,在納沙泰爾,一個35升的垃圾袋售價2瑞郎。
這項措施成果斐然,它鼓勵居民分清垃圾,減少垃圾產量。自洛桑從2012年開始使用收費垃圾袋以來,該地區的垃圾產量下降了40%。但是,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對于那些邊境居民來說,逃避收費垃圾袋,省幾枚小錢的誘惑還是很大的。
上個月,日內瓦州環境部長在總結該州的垃圾分類情況時,表示“引進收費垃圾袋是不可能的”。對此,法國當局表示歡迎,并深感欣慰。
這樣,與法國共享100公里邊境線的日內瓦州,將繼續保持其絕對特殊的地位,盡管這意味著違反了對垃圾進行收費的聯邦法律。
“垃圾旅游”危害到的不僅僅是法國。2015年,媒體詳盡報道了德國政府部門對瑞士人在該國的森林和高速公路沿線扔垃圾表示的憤慨。德國邊境地區的許多垃圾站都公布了指示,明確“禁止從瑞士運入生活垃圾。”
意大利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2016年,監控鏡頭拍下了一名駕駛瑞士牌照汽車的男子在科莫附近的垃圾堆非法處理垃圾的圖片。畫面公布后,引起了新一輪熱議。當地的政府部門表示,在提契諾州通往意大利的路上,每周都會發現7到10個瑞士垃圾袋。后來才查明,原來那個被“當場抓獲”的男子是意大利人。可是在此期間,邊境居民向媒體抱怨瑞士人把意大利當垃圾場,產生了巨大的媒體影響,就跟幾周前法國孔泰的情況一樣。
在提契諾州,媒體報道之后,互聯網上也是群情激憤,討論很快就偏離了最初的話題。雙方互相指責,把積攢了多年的宿怨重新翻了出來。論戰從垃圾開始,蔓延到駕駛技術、交通問題、勞動力市場等等。時不時還有人發表讓人難以接受的種族歧視和排外言論。這樣,少數網友的不文明言論幾乎斷送了兩個鄰國之間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