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波
2000年聯合國通過了千年發展目標,經15年的努力,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減少5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52%,孕產婦死亡率下降45%,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人類仍面臨嚴峻挑戰。1987年世界人口50億,1999年60億,2011年已達70億。平均每10年左右全球人口增加10億人,到2050年將超過90億。按照我們過去的方式消耗能源和資源,在本世紀100年我們至少需要3-4個地球才能滿足發展需求。這是絕對不可持續的。
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一致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呼吁各國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實現人類和地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迄今為止各國政府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共同行動所做出的莊嚴承諾。
自2016年起,已經有65個國家向聯合國提交了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自愿報告,今年將有更多國家加入報告行列。目前,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議程正在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為之奮斗的主要目標。中國政府率先將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全部納入“十三五”發展規劃,并成立了部級協調機制加以落實。許多國家已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本國發展戰略和規劃,甚至立法實施。不少國家成立了國家級協調機制,統籌各政府部門的落實工作;還有許多國家政府正在加強宣傳、提供培訓、技術與合作。聯合國大會還呼吁各國中小學校把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教學課程??沙掷m發展正在成為全世界的發展準則和行為規范。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支持。2015年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內涵高度契合。落實全球可持續發展將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反之亦然。實踐證明,可持續發展領域是分歧最小、共識最多、具有廣泛合作基礎的領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切入點和優先領域。
當前,人類面臨極其嚴峻和復雜的挑戰。例如,全球8.36億人仍處于極端貧窮,7.95億人食不果腹。又如,全球8.28億人住在貧民窟;14億人沒有電用;25億人沒有基本衛生設施;8億人無法獲取潔凈水資源。再如,每年全球食物產出的三分之一被浪費掉;干旱和荒漠化使全世界每年喪失1200萬公頃耕地(每分鐘23公頃)),這些土地可以生產2000萬噸糧食。目前全球70億人的50%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將有60%的人住在城鎮;今后城市化將主要在亞洲和非洲國家。以上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既是各國人民的迫切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模式,蘊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新技術和材料、技能和人才。據聯合國專家預測,每年全球消除貧困需要660億美元;每年基礎建設投資(水、電、農業、運輸等)需要5至7萬億美元。這就為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了無限的商機,中國企業是大有作為的。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和經營成績斐然。截至2016年底,中國對外投資流量蟬聯全球第二,全球占比達13.5%;中國在190個國家(地區)直接投資企業3.72萬家,累計(存量)13573億美元;國(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5萬億美元;向投資所在國繳納稅金總額近300億美元,雇傭外方員工134萬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面落實,中國企業將面臨新的形勢變化,將要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想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要有戰略眼光和全球格局。中國是正在快速發展的世界級大國,其大國形象和擔當日益受到關注。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和運營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塑造我大國形象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因此,只考慮和顧及本企業的海外利益和發展是短視的,也是有害的。因此建議:(一)政府有關部門將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制定“走出去”政策的重要指導原則,努力培養中國企業領導層的戰略眼光和大局觀念,全面提升我海外人員的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二)在具體規劃上,將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與南南合作和“一帶一路”戰略有機結合,發揮整體推進的倍增效益,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三)要求中國海外企業將本職業務和經營與落實可持續發展統籌考慮,主動與投資對象國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對接,實現合作共贏的戰略目標。
二、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全球可持續發展的17個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適用于193個聯合國成員國。各國情況千差萬別,因此在考慮投資政策和方向時,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可以考慮以下主要領域:(一)消除絕對貧困和饑餓;(二)提供清潔水和衛生設施;(三)提供清潔和可持續的能源;(四)建造具備抵御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五)推動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六)建設包容、安全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七)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在廣大發展中國家投資,要側重扶貧減災;在發達國家,也應主動配合本地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傮w目標,是培育投資對象國的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實現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三、要提供資金、培訓和技術。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需要資金、技術和人才,需要包容性和可持續工業化。目前全球6/7人還在工業化進程中,最不發達國家尚未開始工業化進程。因此,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把籌資、培訓和技術作為執行手段予以規定。因此建議:(一)政府有關部門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培訓和技術作為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執行手段加以綜合考慮和規劃,達到事半功倍效果。(二)企業在海外投資和經營時,亦應將提供資金、培訓人才和提供技術等作為在當地落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加以規劃和實施。(三)要盡可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創新性、可持續和清潔技術,協助實現彎道超車。例如可持續清潔能源和長距離特高壓輸變電技術,可為窮國和能源匱乏國提供負擔得起的清潔能源。(四)要嚴禁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和技術輸出海外。在改革開放初期,發達國家對我國環境造成的污染和損害前車可鑒。我國個別企業的錯誤行為,可造成對中國企業整體形象的損害,使國家背上罵名,更加劇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疑慮。
四、規范海外企業和人員的行為。隨著全球可持續發展逐步深入人心,國際社會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許多傳統觀念已為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意識所代替。因此建議:(一)政府有關部門將這些觀念變化納入政策考慮中,制定相應規定,將可持續發展內容納入人員培訓和企業業績考評。(二)海外企業應重視東道國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評估和要求,認真履行其企業的環保責任,要求企業人員和當地雇員履行職責。(三)要提高遵紀守法教育,杜絕違法經營行為,維護國家尊嚴和企業信譽。要杜絕在海外惡性競爭、相互殘殺、兩敗俱傷的自損現象。(四)要對海外企業人員和當地雇員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五、落實海外企業的社會責任。目前,中國企業和人員已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的窗口。一些企業習慣將國內經驗和習慣移植海外,專注與政府打交道,忽視與當地居民和非政府組織的溝通,不認真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致使企業和國家蒙受損失,沉痛教訓應當汲取。因此建議:(一)海外企業應高度重視當地政府和民眾在可持續發展、環保、雇工等方面的呼聲和要求,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活動,提高社會信譽度。(二)充分了解本地非政府組織相關情況,重視與當地居民、非政府組織等的溝通,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三)積極協助當地扶貧解困,辦學、修路、幫助落在最后面的窮人,展現中國企業的良好素質和社會責任。(四)要高度重視企業對外公共關系,同時鼓勵和支持國內本土公關公司走出去,為中國企業服務,為企業海外經營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正如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指出:我們可以成為成功消除貧困的第一代人;我們也可能是有機會拯救地球的最后一代人。中國企業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任重道遠,大有作為。祝中國企業繼續取得成功,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