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鑫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叫“是否大部分中國年輕人不愛傳統文化?”。評論區呼聲最高的回復是:年輕人不是不愛傳統文化,他們只是不愛“以陳腐的方式來宣傳和表達的傳統文化”。一語道破傳統文化一度斷層的弊病所在。
傳統文化堪稱是一個國家的文明與歷史見證,更是民族智慧結晶的傳承。然而一直以來,人們口中津津樂道的“博大精深”四字,卻在當今文化中出現斷層。社會整體缺少文化架構基礎和底蘊,從而導致當下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低下,甚至荒蕪。而傳統文化類內容題材在受眾基礎、可操作性、熒屏化呈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缺少好的載體和形式,因而在年輕人中的傳播難度較大。
自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更多的人重新撿起書本,重回古詩詞吟詠的大軍;《朗讀者》、《見字如面》讓人們重新愛上閱讀,領略漢語言文化的質感;國家級文物藉由《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而得到廣泛傳播……這些文化類節目的走紅,釋放了一個越來越強烈的信號:傳統文化越來越熱了。
筆者任職的公司——奔跑互動(SocialRun)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早在2015年就全程策劃了大型非遺紀錄片《指尖上的傳承》,也是國內最早將傳統文化打造成全民熱議話題的企業之一。通過系列項目的運作、復盤,我們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從繁盛到衰落再到這個時代的復興,并非年輕人不喜歡傳統文化,而是一直以來,傳統文化的輸出方式存在問題。借此經驗,我總結出傳統文化多樣化傳播需要具備的幾大要素。
精準的內容定位:從源頭把握受眾粘性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決定了人們觸媒模式的改變,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由過去的主動搜索,變成現在的被動接收,信息來源大多來自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的分享。在信息爆炸、傳播鏈縮短的大環境下,精準的內容定位能夠從信息源頭吸引用戶關注。
《指尖上的傳承》鎖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紀錄片的形式再現傳統手工藝的神韻,借由傳承者的細致演繹和分享,來展現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技藝在時間長河中如何傳承與創新。區別于近兩年大火的《中華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離大眾生活較遠,也更具疏離感,不似古詩詞與經典文學作品更容易深入人心。
因此在內容定位上,《指尖上的傳承》打破了一直以來枯燥的展覽、說教的形式。而傳播就是要找到共性,“外貌協會”、“顏值控”、“時尚”等這些恰好是年輕人所關注的,這就意味著內容的出場要驚艷,必須要抓住眼球。于是,項目組改變故事出場順序,開場首先是美輪美奐、精美絕倫的作品、國際影響力及拍賣價格,然后再出現其傳承人,再娓娓道來。“新娘子,可以晚點出場,但是必須漂亮。”所以說核心內容往往如桌縫里的一粒米,在只是看見、沒有摳出它之前不要輕易傳播。
在傳播形式上,順應碎片化時代特點和年輕人的觸媒習慣,采用紀錄片形式進行視覺傳播,讓傳統文化以視頻和故事的形式“接地氣”,通過現實生活場景和鏡頭刻畫,展現工藝成品的精美與傳神,為觀眾營造藝術熏陶的氛圍,進一步擺脫人們對傳統文化嚴肅枯燥的刻板印象,也更利于吸引用戶關注。
裂變式營銷:打造現象級話題,為內容的二次傳播拉新
技術在進步,傳播方式也會不斷更迭,而內容才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炫酷的技術、新潮的媒介會新奇,但也會速朽,可能玩一玩就膩了,而優秀的內容卻會引發人們更深層的思考。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的大紅,詩詞、非遺、文物等關鍵詞席卷影視、綜藝、圖書出版、教育等各行各業。傳統文化其實并不冷門,只是缺乏了一個與年輕人連接的內容紐帶?!吨讣馍系膫鞒小吩趥鞑コ跗诰鸵允中鲁焙湍贻p化的方式與年輕人打成一片,將包含蘇繡、玉雕、歙硯在內的眾多非遺代表,與年輕人感興趣的時尚和奢侈品相結合,打造#中國的奢侈品#話題,引發大眾對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關注和興趣,進而更新大眾對國家非遺文化的認知,喚醒大眾對非遺文化的守護和傳承意識。
分享,是最好的傳播。#中國的奢侈品#話題一針見血,發布后短時間內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各大網絡平臺的點擊量火爆,一向苛刻的豆瓣網友都打出了8.2的高分??涨暗年P注度充分說明傳統文化并不缺少受眾基礎,在各大社交、資訊平臺上,#中國的奢侈品#的熱度有增無減,揭掉古老工藝的神秘面紗后,人們看到的是一件件精美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和背后的文化訴求。
無論是泥人張、紫砂,還是玉雕、蘇繡,在傳播過程中,奔跑互動(SocialRun)一直在竭力做好兩件事,一是“搭建鏈接”,讓人們可以更直觀、便捷地了解非遺文化;二是“再現或演繹”,對傳統非遺文化進行提煉,并在二次傳播中進行創造性的演繹,比如打造話題性十足的熱門話題,讓傳統文化以契合這個時代的形態,真正地走進當代人,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中。
立體式傳播矩陣:為內容輸出掃清障礙
數字化技術、廣告營銷創意、新媒體矩陣布局、直播網紅節目等各種新打法突飛猛進,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更是要科學分配傳播渠道。在當下泛文化的大環境下,視頻、短視頻、影視、文學和游戲都能成為創造年輕傳統文化、連接年輕人的手段。
《指尖上的傳承》傳播過程中,奔跑互動(SocialRun)通過與多家視頻媒體合作,同步分發,并制作傳播效果排行榜,激發各視頻媒體之間的相互競爭,額外獲取到優酷“八加一大首頁推薦”、騰訊視頻彈窗、芒果TV調動娛樂資源助推……加上社交媒體話題提升,新聞聚合,制作三分鐘版本在今日頭條等媒體做短視頻二次分發,成功引發媒體狂歡,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天津日報等主流媒體相繼報道,各媒體紛紛聚合專題報道;北京地鐵4條線路大屏作為公益選題全天次滾動播放一周;最后成功撬動CCTV9黃金時段播放。
乙方公司經常給客戶推薦各種形式的矩陣傳播,其實好的內容稍稍加點巧勁,是完全可以撬動媒體矩陣傳播的,我們需要做的是選擇最適合的平臺傳播,而不是以矩陣的名義去浪費甲方預算。
高手在民間:激發用戶自增長
文化類節目更注重文化本源,區別于《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節目,《指尖上的傳承》本質上無明星效應,如何巧妙借力文化名人的力量,提升紀錄片內容IP的商業價值,這是我們一直比較關注的。
內容話題傳播階段,我們不僅僅釋放出“高手在民間”(其實很多非遺傳承,就在我們身邊)的信息,同時也時刻關注和留意用戶的反饋和動向。結果網友反饋積極,很多KOL對此事也紛紛點贊,于是我們通過及時的溝通與互動,最后成功邀請到澳門文聯主席梁晚年、香港著名詩人北島、臺灣著名作家鄭沛芳等人撰寫觀后感。一篇《同根同源 港澳臺名家發文抒感指尖上的傳承》,再次將中國非遺文化的縮影在港澳臺乃至國際上贏得廣泛關注。
結語
如果全面復盤《指尖上的傳承》以及其他一些傳統文化項目,要說的還很多很多。究其核心,對傳統文化最好的保護和傳承方式,是讓它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在文化發展情況如此豐富而復雜的時代,依然遵循傳統的傳播手段難免顧此失彼、捉襟見肘。
時代在發展,大眾的日常生活模式也在不斷改變,文化的傳承就尤為需要與時俱進,刻板、枯燥的傳播會讓傳統文化永遠被束之高閣。文化的傳承,在時代的發展上除需要注重理性的知識灌輸之外,更多的也應該考慮當下人們接受知識的感性和感官認知,以創新的方式解讀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連通傳統文化與大眾認知的橋梁,讓人們不自覺地熱愛傳統文化,相信傳統文化很快會成為自帶流量的資源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