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強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曾明確指出: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提出了一個理論,說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么言論、無論做什么事,社會都會給以負面評價。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們當然沒有走到這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謂不嚴重,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危及黨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2 溫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于我們推進社會綜合治理,深化城鄉環境建設,打造平安鄉鎮,維護和塑造政府形象,以及在處理公共危機事件時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和借鑒意義。
在危機事件處理過程中,由于微博發布不慎,或措施不甚得力、表態不明確、官員言語不嚴謹或溝通不夠,導致的次生危機事件不在少數,讓處理危機事件的組織或個人又演變成了危機事件的一部分,徒增危機事件處理的難度。此類大型危機事件如四川瀘縣的“2017.4.1”中學生跳樓事件,山西和順縣的“2017.6.11”煤礦爆炸事故,河北涉縣公安局“2017.8.19”抓人事件、昆明市公安局的“2017.8.17”大學生被打事件,鄭州城管“2018.1.23”城管抽梯事件等等。都是危機事件處理中某一環節不慎,而引起了公眾和媒體的不滿,從而產生質疑,在原有事故或事件沒有處理好的情況下,又派生出了一場場輿論風波,最后由一個不大的偶發事件演變成公共危機事件。事后證明,在事件開始有關方面也啟動了應急機制,投入了人力物力,微博也及時公布和更新事件發展,能做的也都做了,不能說不盡心,但事件就是無法平息和解決。有關方面說什么都沒有用,微博發出的事實無人理會,也沒有人信,諸多努力起不到任何效果,媒體的質疑和謾罵鋪天蓋地,輿論風暴一邊倒。盡管這些事件的誘因各不相同,但結果卻都一樣。也許我們有一千個理由,工作人員也有一百個冤屈,但處理危機背后的失措,使得事件變得越來越難處理,不斷演繹出新的輿論風波,也讓地方政府一步步走入“塔西佗陷阱”。
造成“塔西佗陷阱”的現實誘因
透過對一些公共危機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事件處置過程中有明顯危機公關的失誤和錯誤,這些正是地方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的現實原因或誘因,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基層政府在處理危機事件時習慣高高在上,沒有找準政府機關在危機來臨時應有的位置。反映了有關方面在事件處理上缺乏危機公關意識,沒有聘請危機公關專家參與,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犯了經驗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錯誤。
(二)缺少對危機事件處理的經驗。盡管有關部門都有預案,但沒有進行過演練操作和認真總結。應急處理措施只是掛到墻上、寫到紙上,事件處理顯得毫無章法。沒有正確評估危機,對危機的發展和結果缺乏應有的評估和認識,沒有一套有效處理危機的班子。
(三)沒有抓住“黃金24小時”和“黃金72小時”兩個階段,延誤了處理危機的最佳時間。
(四)怕承擔責任,企圖隱瞞真正事實,在媒體和公眾面前公然說假話。
(五)不懂處理危機事件的“5S”原則。關鍵時刻沒有適當層面的領導出面和公眾溝通和解釋;微博寫作和發布粗糙,沒有給出官方態度,或冷冰冰且缺乏感情;和當事人的溝通也缺乏必要的公關技巧;事實沒有更新,從而謠言四起;危機事件的工作紀律形同虛設,缺乏必要的約束力和執行力,以致造成人心不穩。
(六)只知監控輿論,防范記者,但不知如何利用和正確引導媒體。不會和公眾和媒體溝通,面對公眾和媒體的質疑,不知如何應對。
(七)不恰當地使用公安干警和武警。警力使用有兩條基本原則,一是打擊敵人,二是保護人民。在面對群眾聚集時,如果沒有出現暴力、嚴重對立和群傷的可能,盡可能不要公開動用警力,不得已使用警力也應是非武裝,不帶任何器具。因為多數是人民群眾,他們的心理絕不是要和政府對立,只是看熱鬧。出動武裝警察只能驅散人群,對解決事件不產生任何作用,但給社會和群眾造成的心理反感是巨大的,會徹底摧毀政府最后的公信力和威信力。應當一定層面的領導和群眾對話,解釋事實真相,表明政府態度和立場,爭取公眾的理解。
(八)政治眼界不高。從一時一地的角度看待社會穩定、區域形象,而沒有看清楚事件背后國內外政治環境和敵對勢力的猖狂,沒有從國內外政治格局看待事件的影響力。事實上,重大危機事件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影子。
社交軟件已經成了敵對勢力蠱惑人心、造謠中傷的工具。網絡流毒有很高的迷惑性,通過炒作熱點事件、斷章取義、移花接木、以偏概全、甚至無中生地制造謠言,像傳銷一樣對人進行洗腦。現在的戰爭已經不是飛機大炮,網絡謠言、政治謠言這些虛擬的東西已經是一種武器,對國家政權有著直接的威脅。網絡謠言和網絡流毒,是敵對勢力擾亂人心的第一步,我們應該從這方面認識到危機事件的嚴重性。
如何避免“塔西佗陷阱”
(一)應加大對可能發生的危機事件的研究,注意區分不同的危機事件,并提出不同的處理預案
處理危機事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應根據不同情況對危機事件進行分類,尤其需要加大對軟危機事件的重視程度和研究。我們的現狀是,危機處理預案中對軟危機處理預案不太熟練,對媒體的應對缺少得力措施。
根據危機事件爆發的原因及對組織實力造成的損失,我們把危機事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硬實力危機,一類是軟實力危機。硬危機事件是天災人禍之類的事件,主要處理人員傷亡或財物等看得見的損失。處理這類危機時主要是挽回生命和財產,只有遇到媒體應對、對外發布事實、恢復組織形象等問題時,公共關系才有用武之地。但它只是一個組成部分,或者說公共關系在此類事件處理中只是配角。
軟危機事件主要是指組織知名度或美譽度受損、組織形象受到傷害的事件。這類事件的主要特點是組織生存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組織內人員和物質財產一如往常,組織照常運作,但由于組織賴以生存的某個環境明顯惡化,直接影響到組織的生存,甚至造成組織的滅亡。軟危機事件的處理主要是由公共關系完成,公關在此類事件的處理中是主角,所謂危機公關所涉及的主要就是這類事件。
(二)要充分認識到危機公關在不同危機事件處理中的作用
在處理危機事件時,危機公關和危機管理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它們共同組成了處理危機事件的完整過程,二者無法相互替代。
在一個完整的危機事件中,危機公關主要負責處理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在硬危機事件發生時,處理與組織形象、組織信譽、媒體宣傳、美譽度維護,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次生軟危機等有關工作。如地震、火災、暴雨暴風、房倒屋塌等,這類危機的處理主要靠各類專家,危機公關發揮的效力是有限的。
二是軟危機的處理。如由誠信問題、社會責任問題、公平和公信問題、組織內人員的不當言行、公權力行使不當等引發的危機,還有組織形象毀壞與修復等等。這類危機的處理主要由公共關系專家來進行,其他專家發揮的效力是有限的。
從公共關系的角度來看,由自然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組織危機并不十分可怕。因為沒有危及組織形象,沒有對組織的公信力造成危害,受損組織在公眾中依然有相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用以重生的軟實力還在。盡管危機讓組織蒙受了巨大的經濟財產損失,運營能力可能被迫中斷,但這只是暫時的,破壞的只是組織的皮肉。一旦措施得當,時機把握合適,憑原有的巨大軟實力、形象和公信力,組織依然可以重整旗鼓,很快發展起來。公關對這類危機的處理一般多注重組織硬件的改善,多關注對組織內部公眾的管理,其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風險系數小。
研究表明,現代互聯網社會,能引起社會關注有強大反響的多是有由網絡引爆的軟危機事件,占整個危機事件的80%以上。貪官行賄受賄、官員行為不端、官僚主義作風、大肆請客送禮、為人飛揚跋扈;官二代、富二代、情婦情人;企業缺少社會責任、污染空氣和環境、造假售假、產品質量不過關、售后服務不到位;一些社會團體欺行霸市、欺壓百姓、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等等。
這些由網絡引爆的事件時時沖擊著人們的眼球,給各級各類組織帶來形象和軟實力的損失,抹黑了組織形象,損害了組織的美譽度,造成組織“千夫所指”的局面;對企業來說,會直接導致產品積壓、顧客減少、名譽掃地,帶來的損失同樣驚人,甚至可以導致企業消亡;對其他社會組織來說,則會導致組織形象極度毀壞,破壞組織的公信力和美譽度,在社會上成了負面典型,無法開展正常工作;對政府部門來說,這類軟危機事件破壞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做什么都不能得到百姓的認同,最后導致政府形象喪失。
(三)應聘請危機公關專家加入到事件處理中
在處理危機事件時,應適時地引入公共關系專家的參與。不僅可以有效防止處理危機事件的偏頗和失誤,還可以加大事件處理的科學性和多角度性,修補和恢復應有的組織形象,以爭取政治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我們的現狀是,處理危機事件時已經普遍認識到律師和危機管理專家的重要性,但對危機公關處理的重要性還認識不夠。很多部門和組織都聘請了危機管理專家或律師,而沒有聘請危機公關和危機傳播專家,缺少危機處理時兩個重要的參謀和決策依據。事實上,一些偶發事件之所以演變成為公共危機事件,正是由于缺乏公共關系和危機傳播專家的參與。
(四)應由應急管理機構牽頭,對不同層面、不同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進行危機事件應對的檢查和演練
危機事件的應對不僅僅是寫出預案、掛到墻上,更重要的是進行平時的演練,發現問題,不斷糾正和總結。國內危機事件處理也屢屢出現這種情況,由于處理不當,往往危機事件本身還沒有處理,危機處理本身又不斷衍生出新的次生危機。這是我們一定要堅決杜絕的,而這些次生危機恰恰可以在演練中發現和杜絕。
(五)打造一支過硬的網絡宣傳員隊伍
加強各級應急管理的力量,提高他們發現和應對危機的素養。現在,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重視軟危機事件的處理,成立了網絡辦和應急管理部門,有了自己的網絡監督員和宣傳員,隨時監控輿情輿論。還組建了新聞發言人隊伍,有了一套對付軟危機事件的預案和管理辦法,應對這些由網絡發酵和炒作引起的影響組織形象的危機事件。危機公關的重要性正被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所認識。
(六)加強各級、各單位領導的危機意識,做到自覺、科學、有序,防止領導“拍腦袋”處理危機事件
各級領導要有清醒的認識,危機發生時,領導本人要勇于擔當,進行科學決策,敢于并善于和群眾溝通,這也是考驗領導能力的重要方面。2018年4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8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的通知》(國辦發〔2018〕23號),要點中指出,當前政府工作中存在重大政務輿情回應處置不得力、回應不妥當、報告不及時等問題,容易引發社會風波,給政府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并首次提出問責制度,對重大政務輿情處置不得力、回應不妥當、報告不及時的涉事單位及相關責任人員,要予以通報批評或約談整改。要點要求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增強輿情風險防控意識,密切監測搜集苗頭性輿情,做到及時預警、科學研判、妥善處置、有效回應,防止輿情回應不當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要點這是在倒逼各級政府和領導增強輿情監控意識,提高處理危機事件的水平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字字珠璣,一針見血,警示意義振聾發聵。近期爆發的一些失敗危機處理案例,進一步突顯了公關在處理危機事件時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很好地處理危機事件,而讓危機事件發酵,就會讓當地政府失去應有的公信力,大大削減了執行力,失去了民心,破壞了執政黨的執政基礎和地位。對此,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警惕,徹底鏟除“塔西佗陷阱”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