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教師與教師之間人際關系問題未能緩和或化解有關。本文在大數據視角下,發掘出高校教師職業倦怠中“教師與教師”間的矛盾問題,并探尋出緩和(或化解)二者間矛盾的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教師職業倦怠 人際關系
【基金項目】寧波大紅鷹學院2017校科研基金項目(一般項目1320171003)。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90-02
大數據就是互聯網發展到現今階段的一種表象或特征,這些原本很難收集和使用的數據開始容易被利用起來了。本文順應時勢,通過訪談調查、大量的問卷數據和正規網絡渠道的商業數據,建立合適的數字模型對高校教師職業倦怠中的“教師與教師的人際關系”進行了模糊綜合評價(本文所指教師,是指沒有行政職務的教師)。用大數據思維發掘出現今高校教師職業倦怠中“教師與教師”的人際關系問題,并探求其潛在的調適建議。
1.高校教師職業倦怠中教師與教師的人際關系問題(即矛盾)
對高校教師群體而言,每個教師都是具體的利益主體,主張自身的主體性、權利和自由意識不僅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在人際道德層面上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這些個體意識被過度強化,只追求個人的權利與自由,而忽視、回避教師個體的責任與義務、以及教師群體的發展意義,那么教師群體的人際關系矛盾沖突可能就會在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中滋生起來。
本文運用大數據的“關注效率”思維對比出高校教師與教師間的人際關系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同一或不同學科(專業)教師之間矛盾;二是優秀教師與普通教師(含暫時處于后進狀態教師)之間矛盾;三是個體不同的能力差異造成的教師之間矛盾;四是因學生評價、教育評估差異造成的教師之間矛盾。
因此,因教師與教師間人際關系矛盾引起的職業倦怠問題便相繼出現:有的教師過分強調自己所教學科、專業的重要性,或是對不同于自己學術觀點和教育思想的教師,對其理論思想沒有進行充分論證、考證基礎上,就在公開場合上進行主觀否定。或者,個別教師與同事關系達到“情感衰竭”,失去工作的動力與熱情。但迫于現實崗位調換或滿意工作并不這么好找,以及各種因素的考慮,許多高校教師因工作同事引起的職業倦怠問題上一直采取自我回避:將自身和工作同事保持距離,工作態度不認真或較真,隨意敷衍或雞蛋里挑骨頭,不服從組織團體安排等;或表現為對工作同事和周圍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
2.高校教師職業倦怠中教師與教師的人際關系問題(即矛盾)的調適建議
2.1知己知彼
正確認識自己,同時又能正確認識他人,這是調節高校教師職業倦怠中的人際關系問題的思想基點,也是教師與教師間化解矛盾的前提。一個人際關系素養自覺的教師,應當對自己所處的群體心理特征有大概的了解,以便使自己能在群體相處中多發揚積極一面,克服消極一面;使自身言行更加符合教師這一職業的要求。
“知己知彼”,不僅可以從身心層面消弱因職業倦怠帶來的“衰竭情緒”,還能消減“刻意”的表象。比如,原先會刻意將自身和工作對象保持距離,現在會因發現學到他人長處,在心態上不會這么排斥了)這不僅利于處好同事關系,更能豐富、提高自己眼界,充實內心。
2.2尊重寬厚
高校教師間的矛盾常常是因為同事間的尊重沒有達到應有的度而造成的,原本可能是芝麻大點的小事,卻有可能導致了隔閡和矛盾。其實,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偶爾遇到個別不堪信任的人是常事,天天在一起交往處事,彼此間產生一些矛盾也是在所難免的。因此,“尊重寬厚”,它作為教師人際關系調節的必備條件,是既利于教師自己心理健康,也有利于和睦同事關系的一劑良方。
要正確對待教師間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挫折,作為高校教師必須正確分析產生挫折的主客觀原因,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不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要采取諒解寬宏的態度,這樣,既有利于幫助自己盡快從職業倦怠消極狀態走出來,使自己的身心獲得健康,也有利于和睦教師群體的關系。
2.3團結競爭
健康的學生集體的形成,是以健康的教師群體的形成為前提的。試想,教師經常教育學生要團結友愛、互相關心幫助,而學生所接觸到的教師群體則是勾心斗角、互相拆臺,這一方面會使得教師的說教失去應有的可信度,從而降低教師威信;另一方面,這種不團結的人際關系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導致學生間不正常的人際關系出現,其危害是極大的。高校里,如果教師群體工作是團結一致、學術氛圍是互相協作的,要培養和形成健康的學生集體也就不是太困難的事了。
當然,我們必須注意到,這里“競爭”倡導的是建立在“二個基礎”之上。第一個是:在教育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主張團結協作、共同提高的競爭。第二個是:在公平、民主、公正原則的基礎之上的競爭。(即優勝劣汰的規律對于群體中的每一位教師都是適用的,競爭的機遇和條件對于群體中的每一位教師也都是基本平等的。)而不是靠關系的照顧,金錢的賄賂等不正常手段來贏得競爭的勝利。當然更是與那種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社會中不正當的“厚黑學競爭”是有本質不同的。
2.4身心健康
在現實教育教學工作中,由于高校教師工作性質、分工、學術科研要求、專業職稱、技能等種種特殊因素的作用,使得有些教師(潛意識里帶有)或表現出一些異常的心理,出現一些心理障礙。比如,對同事產生羨慕妒忌狠(從心理學上看,這是種看到他人快樂自己便不樂,看到他人痛苦自己卻快樂的情感,這種障礙心理帶有一種怨恨情節)有這種心理障礙的教師,怎么可能做到同事間和睦相處。
因此本文倡導,高校教師請學會保持情緒的樂觀與穩定,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怒不躁,能正確管理自己心性,而且從身心健康長遠看,心理上的淡定與從容,學會了選擇與放棄,這與個體開啟今后健康、豁達的人生至關重要。因此,高校教師還需要學會排除心理障礙,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保持身心健康,這也是教師群體中建立良好同事關系,真正為自己職業倦怠消除負面影響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張慧英,宮火良.高職院校教師工作倦怠的現狀及建議[J].教育與職業,2016,(13): 69-71.
[2]王興國,李尚倫.高校青年教師全面發展中的矛盾性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6,(14):147-150.
[3]劉愛生.美國大學教師與行政人員的人際關系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7,(03): 73-79.
[4]傅端香.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成因及對策研究[J]. 高教探索,2015(03):119-122.
[5]金春寒,葉勇.價值感的矛盾與沖突: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心理溯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92-96.
[6]王青.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4):68-69.
[7]李瑩瑩,唐海濱,彭勃.象牙塔中的隱忍: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審思[J].中國高等教育,2014,(23): 54-55.
[8]周萍.新文明道德視域下高校教師人際關系調適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03): 157-158.
[9]周萍.可持續發展觀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118-119.